齐白石有一句论画经典语录,“作画须有笔⼒,⽅能使观者快⼼。凡苦⾔中锋使笔,实⽆才⽓之流也。(与弟⼦论画)”。很多人据此得出结论,齐白石不注重中锋用笔。画界如此,书界亦如此。就连杨再春老师也得出了
那就先看看齐白石的书法是不是“不主张中锋笔法”。 不要以为 他是聪慧的,无力读书就求一技能糊口,木匠中选了技术性较强的雕花。衣食可保便研技艺
等到绘画技远近闻名,他又发现了自己可以晋升的通道,拜当时地方名师学习诗文。此后的几十年,他也跟其他勤奋的书画家一样上下求索。直到他遇到陈师曾,做出了“衰年变法”的决定。 他做的这些事正好契合了“你可以没文凭,但一定要有文化” 写诗作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篆刻,这对于雕刻出身的齐白石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唯一的难点在于篆刻要识字,并且要识
我们都知道,钟鼎篆隶都是中锋用笔,并且很少提按。从齐白石留下的字迹也能看出来,都是正锋入纸,很少凌空侧入,行笔则中锋涩行。可见他学到了篆隶的精髓,他的书法用笔涩辣,气势豪迈,逸趣奇出。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你能说他是不主张中锋笔法?善用侧锋吗? 除了现代,自古的书家没有不注重中锋的。你可能要问,他们为什么不侧重侧锋呢?不是有人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吗?不是有人说“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吗?不是还有人说“《兰亭序》取妍处,时带侧笔”吗?
不错,他们说得没有一点问题,问题出在我们今人的 “永字八法”中讲点的用笔叫“侧”,更古的书家说点法“如高山坠石”。侧锋、侧笔就是这种“高山坠石”的凌空入笔之法。看看钟王书法,看看《兰亭集序》,是不是很多的凌空直入?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再看看王世贞的“正锋取势,侧锋取妍”,朱和羹的“正锋取劲,侧锋取妍”。跟“侧锋”相对的是“正锋”,而不是“中锋”!为什么不是“中锋”?这个“正锋”又是怎么回事呢? 正锋,当然不是中锋, 明朝丰坊在《书决》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篆书都是正锋入纸,没有丝毫侧笔能用;隶书以下的楷、行、草书中,侧笔的运用就多起来了。
古今“正锋”“侧锋”的含义不同,所以“正锋取势,侧锋取妍”“侧锋,钟王书法之秘”“”,都不是书法用了当今意义的侧锋就能写得好一点的证据。 侧锋用笔自书法伊始就被古人视为伤筋露骨。蔡邕讲《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他把笔迹比喻成人的肌肤,有骨有肉有筋。笔心之迹形同骨骼,辅毫外边缘视若皮肤,其中部分如同筋肉。
辅毫边缘参差交错,不能一气贯通,就像皮肤破了,露出筋骨肉。想象一下,皮开肉绽和珠圆玉润,哪个会更美呢?古人视发肤等同于生命,所以主张中锋笔法。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这就是古人一贯的对待中锋的态度。
“偏锋中锋之说,古来无之”,因为用笔只有中锋,书法鼻祖蔡邕早有记录。至于偏锋,是不可取的,也就没有记录的必要。至于右军、张旭、怀素也“时有一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过是“圣人之小过”。把“圣人之小过”当成楷模崇拜,是不是有点偏了呢? 再回过头来说说杨再春说齐白石的话,是不是大错特错?是不是与书理大相径庭了呢?
杨再春为什么会认为齐白石善用侧锋,不主张中锋笔法呢?可能是读过齐白石的画论吧!齐白石曾说过“”。 杨老师应该是把书法和作画弄混了,觉得“书画同源”,必定也是同法的。其实不然,书画虽然同源,到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它们中有共同的东西,也有各自的不同。“以书入画”虽是至理名言,但并不是说作画完全用书法之笔。只在需求“快心”之时,用中锋以求“风樯阵马”之势。如果要表现飘扬飞舞轻慢之势,也要用中锋行笔,是不是就是齐白石先生所说“无才气之流”的执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