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勃舒:继承当中的坚守与创新

 顺其自然h 2023-08-06 发布于北京

▲  套马(国画) 98×228厘米 1955年 刘勃舒 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不喜张扬,甘于平淡,清闲悠然地徜徉于艺林空间。他重写生、讲格调,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面格调高雅,富有韵律感和时代感。他笔下的骏马,潇洒倜傥、自开新风,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代画马名家。这个人就是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的第二任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新中国培养的中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刘勃舒。

7月19日,在刘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际,“继承·坚守·创新——刘勃舒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他一生的临摹、创作、写生、手稿等各类作品约160幅,及其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片和重要的文献资料。

图片

▲ 牧马人(国画) 138×69厘米 1977年 刘勃舒

本次展览分为“天才逢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用我法”“无我无法”5个部分,分别呈现了刘勃舒童年时期、求学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期、在中国画研究院任职期间以及从未面世的晚年病中信手写意作品。更为难得的是,除了中国国家画院自身藏品,展览还借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刘勃舒20岁时创作的作品《套马》以及人物历史画。加之长达40分钟的艺术纪录片,展览立体生动地串联了刘勃舒“坚守自在从艺,潇洒随性做人”的本真人生和几十年艺术探索的轨迹与心路历程。

世人皆知徐悲鸿擅绘马,作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刘勃舒也喜爱画马,在早期绘画中不可避免地有徐悲鸿的影子。中国画重视线条,古人画马用线进行勾勒,徐悲鸿将西方素描和国画融合创作出独特的“徐家样”,刘勃舒继承了徐悲鸿大师画马的技巧和神韵。细看其1955年创作的《套马》和1959年创作的《大青山的骑兵》两幅作品中马的形象,马匹肌肉质感的表现和脖子、尾巴鬃毛的传统国画用笔,我们能发现早期刘勃舒所画作品中徐悲鸿中西合璧绘画理念的延续。

事实上,刘勃舒画马有突出的个性特点,其笔画更加豪放、洒脱,自成一派,以草书写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马奔腾,在徐师后承前启后、独放异彩。与其老师相同的是,在画马上他们都讲究结构和造型,不同的是,他运用线条的大幅度变化,以书法中大草的曲线与侧锋的灵动变化写意,用色上变得多变大胆,造型设计上更加夸张,让奔马形象突破传统,具有现代之气,最终形成美术界闻名的“勃舒马”。在其作品《奔腾急》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他不再是用单纯的明暗凹凸来描绘马匹的整体形象和肌肉纹理,而是通过浓淡枯湿的线条造型,线条也极具动感和多变。画面中马的头部和马蹄、关节处线条颜色较深,更显其神态和骨力。马脖子和尾巴鬃毛的画法也和过去不同,灵动空疏的线条配合颜料晕染,让毛发轻盈奔放。刘勃舒的马并非单纯地用激扬的线条来准确描绘奔马,些许的夸张变形更好地让奔马精神化。头部的瘦长、腿部关节和马蹄的增大,近乎三角形的马匹形象,让群马在运动中多了视觉上的稳定。

这些改变源于刘勃舒在中国画创新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刘勃舒属于最早一批意识到中国写意传统重要性的画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了笔墨实验。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看来,刘勃舒是最早探索中国画现代性问题的艺术家之一,其转型有3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再定位,尤其是对中国写意传统的再认识;其次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对钢琴、摇滚乐的热爱,对其绘画中的节奏影响至深;再者则是他对草书的坚持。“他的用线和草书用线基本是一致的,用线的长度、转折、方笔、圆笔、弹性,还有一波三折的变化,都和草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刘勃舒的转型极为重要:从笔墨方面而言,是完成了写实向写意的转化,从造型上而言,则是完成了向“勃舒马”的转化。“刘勃舒以马为题材,完成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次笔墨重构,这是他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所在。”张晓凌说。

除了画马,刘勃舒更是做起画坛的“伯乐”,不遗余力发掘“千里马”,在美术界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佳话,尤其是对年轻画家给予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至今视刘勃舒为令人景仰的师长、感恩一生的伯乐、终身学习的楷模。他难以忘怀1987年7月,刘勃舒在中国画研究院组织、主持了“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四人山水作品展”及山水画研讨会,以4位参展艺术家为案例,对中国画的历史与前途、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四位当时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作为教育家,刘勃舒教育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也发现了大批人才。作为美术家,其创作实践成果丰厚,创作了大批与时代同步伐、个性情感独步于中国画坛的精品力作。作为美术领导者,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刘勃舒以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积极倡导继承、坚守、创新,坚持人民立场,坚守民族精神,主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影响了一个时代,继徐悲鸿、李可染等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续写了中国美术史的新篇章。

辑 | 陈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