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两首最惨烈的诗

 朝晖图书馆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虽然中国古代时有发生卖儿鬻女、易子而食的悲剧,但用诗歌形式真实再现这一事件的却并不多见。翻检历代诗集,有清一朝的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表现了这一题材。诗中惨绝人寰的情景,令人读后毛骨悚然。
    这两首清代最惨烈的诗,一写于清初,一写于清末,一前一后,相隔两百多年,真实记录了乱世百姓无比悲惨的生活。


第一首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的《菜人哀》,全      诗如下:
    序: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余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菜人”是指市场上出卖的供食用的人,谓之“菜人”。序文说,妻子忽然拿着三千文钱送给丈夫,让丈夫赶快回乡,自己含泪离开。丈夫去找,只看到妻子一条断臂悬挂在市场的肉摊上。原来妻子不愿一同饿死,为让丈夫生存下去,主动去市场作为菜人卖掉了自己。


全诗模仿妻子的口吻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作为“菜人”的原因、经历和心情:与其夫妻一起饿死,不如我去做菜人,卖得三千钱资助夫婿归乡,大约一块肉的钱可以供夫婿行一里路。全身的肉三天就被吃光,只剩下一道魂魄。我甘心卖身充作菜人,为的是能让夫婿回到家乡度过晚年。我被吃可以给别人填饱肚子,总比早早地饿死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好。
    虽然这首诗赋予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但丝毫不能冲淡其中的悲惨。平淡的叙述语气,更难掩惊心动魄的内容。读之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此诗作于1651年,这是清军攻占广州的第二年。由于兵乱,广州发生了大饥荒,出现了“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惨剧。屈大均目睹惨状,写下了这首《菜人哀》,真实记录了广州“庚寅大劫”后的民生疾苦。


屈大均,广东番禺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他前半生致力于反清斗争,台湾归清后,隐居广东潜心研究学问。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编《屈翁山诗集》及《岭南三大家诗选》诗集。


第二首是清末诗人宝廷的《中州女》,全诗如下:
吴客来中州,息辕投旅次。
入门见二女,涕泣求为婢。
客言旅囊拙,路远难携带。
大女跪不起,苦求救阙妹。
与其同一死,不如各为计。
虽然延继嗣,骨肉孑遗在。
客出买衣归,小女独垂泪。
问女何为泣?道姊归屠肆。
疾趋共往视,女尸卧平地。
泥血半模糊,面目犹可记。
始知家无食,二女肉已卖。
小女幸逃死,大女充羹脍。
哀哉复哀哉!人命如犬彘。
大吏解组归,儿女饱酒食!
    光绪初年,三年至四年间(1877年——1878年),北方10省发生灾荒,山西、河南尤为严重。灾民无数,饿殍遍野,宝廷选取了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个小片段,表现人相食惨绝人寰的现象。


全诗内容主要为:江南商人来到作大吏的朋友家求宿,进门看到两个女子哭泣着要卖身当婢女。客商因路途遥远,旅费不足不愿买婢。老大苦苦哀求下,客商买下了妹妹。等客商从外买衣服回来后,只见到妹妹独自垂泪。一问方知,姐姐已经回到屠肆去了。几人赶紧过去,只见姐姐尸体血肉模糊躺在地上,但脸型面貌还能看出来。这才知道家里没有了粮食,两个女孩子都卖给了菜市场充作菜羹。幸亏买下了小女儿,这才侥幸活命。回到大吏家,大吏已经辞去官职,儿女们依然能酒足饭饱。
    诗人不由得沉痛感慨:“悲哀啊悲哀,人命竟然像猪狗一样”。
    结尾两句与上文小女被卖,大姐被杀形成鲜明对照,意味深长。统治阶层只顾自己保暖,哪管百姓死活,这一切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宝廷(1840——1890),字仲献,号南斋,晚年号偶斋。原名宝贤,字少溪,号竹坡。是根正苗红的满洲镶蓝旗、铁帽子王郑亲王的八世孙。历任翰林院编修直至正二品的正黄旗蒙古副都统。他为人耿直,敢抨击时弊。在诗歌领域属于晚清最有成就、最有深度的宗室诗坛领袖。


鲁迅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句话虽然是说封建礼教和制度对民众心灵的戕害,但也是写实。中国古代历史上,吃人的事情屡见不鲜。即使被称为盛世的康乾年间,人相食也是司空见惯事。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间,年年饥荒,明确记载多地“人相食”情况的就有以下三年:
    (康熙)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苴州、沂水大饥。
    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
    这种惨状,如果不是屈大均和宝廷用诗歌形式具体细致地再现,我们看到的史书记载,仅是冷冰冰的“人相食”三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诗,是杜甫以后诗歌现实主义的继承,是中华民族诗歌史上最为惨烈的“诗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