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虫红火蚁防控技术与方法 1 】群策群力,阻断蔓延的红火蚁

 润物无声3189 2023-08-07 发布于福建

第一章 认识红火蚁


一、 什么是红火蚁?
红火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常见工蚁大小约3~6mm,红褐色,形状与家里常见的小黄家蚁相似,但比小黄家蚁大。
 

图片

红火蚁
英文名: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拉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分类地位: 膜翅目Hymenoptera, 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 Myrmicinae,火蚁族 Solenopsidina,火蚁属 Solenopsis

图片

 
二、红火蚁的形态特征
生殖型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亦显著隆起。雌蚁婚飞交配后落地,将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体形(特别是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图片生殖蚁与雄蚁交配


兵蚁(=大型工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橘红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色,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
小型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呈方形,复眼细小,由数十个小眼组成,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1节)最长,但不达头顶,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额下方连接的唇基(clypeus)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1个,齿基部上方着生刚毛1根。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上述口器的特征是与近似种热带火蚁(S.geminata)的主要区别。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腹柄结,第一结节呈扁锥状,第二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图片

红火蚁各虫态
 
卵:卵为卵圆形,大小为0.23~0.30mm,乳白色。
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各龄长度为:1龄0.27~0.42mm;2龄0.42mm;3龄0.59~0.76mm;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mm,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mm。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表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化较深,略呈褐色。
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mm,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mm,触角、足均外露。
 
 

第二章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

 

图片

 
 红火蚁的生活史图
 
一、温湿度对红火蚁活动和繁殖的影响
红火蚁对热的耐受性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红火蚁在土壤表层温度10℃以上时开始觅食,在土壤温度达19℃时才会不间断地觅食,觅食的土壤表层温度范围为12~51℃。当土壤表层下2cm处的温度在15~43℃时,工蚁开始觅食,最大觅食率发生在22~36℃时,最佳湿度在75~90%之间。低温度比高温度更能限制红火蚁的觅食。春天土壤周平均土壤温度(表层下5cm深处)升高到10℃以上,红火蚁开始产卵。工蚁和繁殖蚁化蛹和羽化分别发生在20℃和22.5℃。土壤平温度24℃时新蚁后可以成功地建立族群。当土壤很湿或很干时则活动减少。干旱后的一场雨会刺激它们2~3天的筑巢活动并增加觅食活动。从土壤表面到10cm深处的温度低于18.8℃时,全天不会发生交尾飞行。气温在24~32℃,相对湿度 80%的条件下,交尾飞行在上、下午均可发生。新建立族群89%的处于侵扰区域的下风向。交配飞行通常发生在雨后晴朗、温暖的中午时分。一旦雌性有翅繁殖蚁完成交配后,会从翅基缝处折断双翅,并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建立一个新的族群。这些场所一般在岩石或树叶下,也可以是沟缝或石缝中,甚至在人行道、公路或街道的边沿处。蚁后在土中挖掘通道和小室,并密封开口,以免捕食者入侵。
 
二、红火蚁的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蚁丘不断增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图片

图片

红火蚁的蚁巢特征
 
三、红火蚁食物类型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食物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也在红火蚁的食谱上。红火蚁幼虫在某龄以前只吃液质食物,而后能够消化固体食物。工蚁带来富含蛋白质的固体食物放置在幼虫的嘴前。幼虫分泌消化酶分解固体食物并反刍给工蚁。蚁后靠取食一些消化过的蛋白质来维持产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够的食物,蚁后就能够发挥其最大产卵效率。
红火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在蚁丘四围有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四、红火蚁的社会体系
红火蚁,真社会性的生活结构,蚁巢中除专负责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工蚁与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多态型型。红火蚁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主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这600个超级基因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研究人员表示,'单蚁后'族群的工蚁,会杀死其他族群的蚁后;'多蚁后'族群则会接纳拥有'多蚁后'基因的蚁后,而杀死'单蚁后'基因的蚁后。
单蚁后族群是有一个繁殖蚁后的族群,由交尾蚁后通过飞行而播散建立的。这种播散方式可使交尾的蚁后播散到1公里或更远的地方定植。因为它们有领地,所以单蚁后的族群密度比多蚁后的族群密度低,蚁丘密度为200个/ 公顷。多蚁后族群是在一个族群中有2个至数百个具有繁殖能力的蚁后,它们由1个或几个蚁后通过爬行到一个新的地点而建立,这种形式的播散速度慢。多蚁后族群没有领地,所以,单位面积上的族群密度比单蚁后族群的密度高6倍,超过1000个/公顷。这两类族群都可以通过流水而播散,因此,在有水灾季节的一些地区很有优势。当水面上升,它们形成一团而浮在水面上,能存活数周直到水位落下或漂流到岸上为止。
 
五、红火蚁的繁殖与生存能力
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5000个卵,卵发育至成虫约需20~45 天(工蚁)、30~60天(大型工蚁)、180天(兵蚁、蚁后与雄蚁)。蚁后寿命约6~7年,职蚁(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6个月。红火蚁并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 (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90~300公尺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3~5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只生殖雌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 只生殖雌蚁。族群分为单蚁后与多蚁后型。成熟的单蚁后蚁巢中约有5~24万只个体,每英亩可以形成80~120 个蚁丘,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50万只个体,每英亩可形成超过400个蚁丘。
 
六、繁殖方式
红火蚁的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共8~10周。蚁后终生产卵。工蚁是做工的雌蚁;兵蚁较大,保卫蚁群。每年一定时期,许多种产生有翅的雄蚁和蚁后,飞往空中交配。雄红火蚁蚁不久死去,受精的蚁后建立新巢,交配后24小时内,蚁后产下10~15只卵,在8~10天时孵化。第一批卵孵化后,蚁后将产下75~125只卵。一般幼虫期6~12天,蛹期9~16天。第一批工蚁大多个体较小。这些工蚁挖掘蚁道,并为蚁后和新生幼虫寻找食物,还开始修建蚁丘。一个月内,较大工蚁产生,蚁丘的规模扩大。6个月后,族群发展到有几千只工蚁,蚁丘在土壤或草坪上突现出来。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蚁后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蚁后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来源:云南林草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