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4:火红蚁

 dzcha 2021-11-19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

1 概述(详见2017-12-23推文)

2 各论

2*1美国白蛾(详见2017-12-30推文)

2*2杨干象(详见2018-1-5推文)

2*3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红火蚁,喜攻击;吃种子,啃根系;食茎芽,吸花蜜;叮昆虫,杀蜥蜴;咬电线,火引起;人被蜇,疼难拟;过敏者,命可毙。南美洲,是故里;近几年,传内陆;其习性,是地栖;爱筑巢,荒草地;或草坪,埂坝堤;据蚁丘,辨容易;超地面,30厘米;十厘米,是最低;沙堆巢,大面积;巢若新,则较低;但巢内,有端倪;蜂巢状,要怀疑。其体长,3- 6mm;红棕色,是蚁体,柄后腹,黑色披;头腹大,脚长细;两腰节,较明晰。距蚁巢,几十米;有蚁道,地下辟;雌雄蚁,空中集;交配后,雌蚁离;随土壤,或物体;远迁徙,较隐蔽。防治法,我略提:最基本,是检疫;已发现,灭立即;蚁巢外,15厘米;毒丝蜱,外喷及;十余kg,灌巢里;或挖巢,放水里;或石灰,巢标起;一周后,撒诱剂;蚂蚁净,撒仔细;两月后,找活蚁,勤观察,莫大意。有果蝇,体内寄;能控制,蚁身体;可释放,将其抑。

2*4 枣实蝇(拟于2018-1-12推出)

红火蚁是杂食性土栖蚁类,可寄生于草皮、苗木、盆景、植株等植物及其产品的土壤中,取食农林植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红火蚁的蚁巢除了在农田、果园、荒地、公园和高尔夫球场广为发生(其中以撂荒地的蚁巢密度要高一些,蚁巢也要大一些)之外,在街道边、房屋、学校、树根下、花盘上、墙角、围墙和篱笆墙根下也较为常见,在电线旁和电源开关处也偶有发生。                    

红火蚁是一种危害面广、程度严重的外来入侵性害虫,可严重影响农林植物的生长;捕食土栖动物,破坏土壤微生态;损坏灌溉系统,破坏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讯设施,对农林业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红火蚁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除了危害植物之外,还会以鳌针叮蛰和口器咬伤的方式危害动物和人体,人体被叮蛰后会有火灼般疼痛感,随后患处会出现水泡,甚至可能会化脓形成脓包。儿童、老人和过敏体质者是受红火蚁威胁的“高危人群”。该虫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形式入侵,且繁殖迅速、适应力极强。该虫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30 ~ 40年代随从南美运载农产品船只上的压仓沙土入侵美国,造成了严重危害。随后于1975 ~ 1984年间入侵波多黎各,2001年成功地跨越太平洋,于澳洲建立新的族群。红火蚁自1999年入侵我国台湾省以来,目前已扩散至香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直接威协着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命安全以及农田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物等公共财产。

红火蚁的卵、幼虫及蛹均为乳白色,成虫呈红褐色或黑褐色。卵为圆形至椭圆形,直径为0.2 ~ 0.3 mm。幼虫、蛹的虫体柔软,幼虫没有足,不能移动。蛹的形态与成虫的形态极为相似。成虫的虫体小,整个虫体分为头、胸、腹3大部分结构。头部的宽度均小于其腹部的宽度,头部主要形态包括:眼、触角和上颚。红火蚁复眼明显,由数十个小眼构成;触角成弯曲状,共10节,末端两节比其它节长、明显膨大,并形成锤节;头部具有明显的头檐中齿,兵蚁亚阶段后头部平顺无凹陷。胸部有3对足,生殖时期婚飞的繁殖蚁(雌蚁和雄蚁)有两对膜质的翅膀;腹部比头部宽,体中躯与腹锤间有明显腰节2节(腹柄节与后腹柄节),无前伸腹节齿,腹部末端有刺。

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 ~ 4.0 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3结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第4节,腹部末端有鳌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 ~ 7 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红火蚁为社会性昆虫,包括有翅的雄蚁、有翅的雌蚁、蚁后及职蚁(工蚁及兵蚁)。职蚁没有翅,主要工作为搜寻食物,喂食、照顾幼虫及蚁后,防卫巢穴、抵抗入侵者,将蚁后搬离危险处。有翅型个体,即繁殖个体,住在蚁巢内直到交配时机到来,才飞离蚁巢。

一般蚁后寿命约 6 ~ 7 年,职蚁(工蚁和兵蚁)寿命约1 ~ 6个月。红火蚁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交配时机通常在下过雨后的清晨或黄昏。雌、雄蚁会飞到约90 ~ 300 m高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尾,婚飞活动一般发生在周围空气温度为24 ~ 32 ℃,相对湿度在80%或更高的环境条件下。雄蚁在交配过后即死亡,雌蚁则可飞行3 ~ 5 km降落地面寻找一适合筑巢的处所,将翅脱落,并开始挖掘巢穴。新交配过的蚁后会先产10几个卵,卵约7 ~ 10 d孵化为幼虫,此时的幼虫由蚁后喂食,最终发育成较小型的职蚁。而后蚁后便由这群职蚁喂食,专事产卵繁衍后代,每天可产800 ~ 1000个卵, 卵发育至成虫约需 20 ~ 45 d(工蚁)、30 ~ 60 d(大型工蚁)、180 d(兵蚁、蚁后与雄蚁)。幼虫经6 ~ 10 d发育成蛹, 蛹经9 ~ 15 d发育成成虫。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 ~ 5000个卵,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只新蚁后,新的生殖雌蚁约在新蚁巢建立后15 ~ 18周产生。

新近交配的雌虫喜欢潮湿或反光的表面,如池塘。同时,它们对小汽车、卡车、火车和拖车也感兴趣,这也成为该虫传播扩散的途径。新建立的群体在开始的几个月里蚁巢不十分明显,在地面上涌现出来的很细的土壤颗粒通常表示这里有新建立的蚁巢。新形成蚁巢约在4 ~ 9个月后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

红火蚁的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高约10 ~ 30 cm,直径约30 ~ 50 cm 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需4至9个月后才会成熟出现蚁丘。族群可分为单蚁后及多蚁后型,成熟的单蚁后蚁巢中约有5 ~ 24万只个体,每hm2可以形成200 ~ 300个蚁丘。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 ~ 50万只个体,每hm2可形成超过1000个蚁丘。

红火蚁在-17.8℃的环境下仍可生存。在洪水泛滥期间整个蚁巢的红火蚁会形成一个球状物浮在水面上,将蚁后及卵、幼虫、蛹保护在中间,即使几周不取食也能存活,直到碰到陆地重新建立新巢。

湿度是红火蚁选择生境的首要因素。红火蚁生存离不开水,水边和开阔且阳光充足的地方是红火蚁最喜欢筑巢的区域,因此,红火蚁蚁巢多分布在池塘、河流、沟渠旁边和一些开阔且阳光充足的地方。在城市里的绿化带、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也是红火蚁喜欢的地方。受湿度的影响,在炎热干燥的季节里红火蚁会由户外迁移至户内;温度是影响红火蚁活动的首要因素。一般当土壤表面温度超过10℃时工蚁开始觅食,空气和土壤温度达19℃时,它们才会持续觅食。红火蚁觅食的土壤表面温度范围为12 ~ 51℃,红火蚁工蚁在土壤温度(2 cm深处)15 ~ 43℃之间觅食,最大的觅食率是在22 ~ 36℃。另外,红火蚁各种活动的开始与温度有关。当春天土壤一周平均温度(5 cm深处)上升到10℃以上时,繁殖活动就开始,工蚁和有性蛹在20℃出现,在22.5℃长出翅。新的蚁后需要成功地找到平均土壤温度24℃的场所。未成熟个体仅见于土壤温度在25 ~ 30℃之间的蚁巢中。

红火蚁靠迁飞作自然传播,也可形成漂浮的蚁团随水流扩散;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受蚁巢污染的草皮、苗木、盆景等带有土壤的园艺产品和栽培介质人为运输传播。集装箱箱体或货物包装中粘附带有含有蚁后的蚁巢也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国南方许多省市都将是红火蚁的潜在入侵区域,其分布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纬33.4°以南的地区,最适宜的分布区是北纬32.9°以南——即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江苏、重庆、上海、浙江、贵州、台湾、海南全省,以及河南、陕西、甘肃、湖北、云南和安徽5省的南部地区、四川的东南部、山东省的局部。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省份中的部分地区虽然纬度处于最适宜分布区,但EI值(生态气候指数,EI>0表示该地点适合其生存,EI=0则不能生存,其值大小反映适合度大小)却为0。经过对这些地区的年降水和海拔分析表明:这些地方的年降水都超过了510 mm,但是平均海拔达到了2059 m。这说明海拔和降水的综合作用是影响红火蚁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入侵红火蚁觅食区散布含低毒药剂或生长调节剂的饵剂,约10 ~ 14 d后再以触杀性的水剂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独立蚁丘,一般每年的4 ~ 5月和9 ~ 10月处理2次。使用的红火蚁饵剂是将药剂原料加在新鲜的大豆油中和磨碎的玉米颗粒混合,饵剂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有赐诺杀、芬普尼和百利普芬,处理独立蚁巢使用的触杀性杀虫剂有百灭宁、赛灭宁、第灭宁、芬化利、加保利、安丹和昆虫生长调节剂。

用4 ~ 8 L滚烫的热水浇灌1个蚁巢(有效性大约为60%),每天进行处理,共需要5 ~ 10 d;还可用铁锹把蚁巢挖掘出来并用肥皂水进行浸泡。

可引入小芽孢真菌Thelohania solenopsea和火蚁寄生蚤蝇Psuedacteon tricuspis进行防治。另外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蜻蜓、蜘蛛类、甲虫和鱼类等生物以及利用红火蚁自身相互攻击来制约其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文献来源火红蚁 中国森防信息网2015-05-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