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成英 | 浓妆淡抹富春山(一)

 麻城文学微刊 2023-08-07 发布于湖北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云峰诗友会‖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云峰现代诗诗友会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他山之石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链接:
卷一|卷二|卷三


浓妆淡抹富春山

——闲聊《富春山居图》

范成英

01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富春山居图》, 其图和图作者的故事千百年来辗转流传,多个版本绚丽多彩,只要你触及到与这幅名画有关的事宜,就如同走进了浩瀚无边的紫陌青郊、松声竹韵,就会应接不暇。为了不至于杂乱无章,我们还是从画作者黄公望的隐居地开始吧。
    黄公望隐居地由黄公望风情小镇、纪念馆、结庐处和亚热带植物园组成,南临富春江、北抵黄公望森林公园,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庙山坞(注:坞指山谷间的夹道因古时这儿有座玄坛庙),距离富阳城区七千米。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生态旅游区。黄公望纪念馆占地面积957平米、展厅面积770平米,展厅第一部分为影音及黄生平小传,第二为黄的《富春山居图》及相关资料,第三则是众多文人墨客对该图的研究成果及其余画作。越过纪念馆则是庙山古埠、百竹园、庙山竹径、黄公望塑像和小洞天……

 庙山坞青山叠翠、茂林修竹、潺潺溪水清澈见底。相传该山坞名称源于此地的净因寺,寺院始建于公元824年,唐穆宗时名曰云峰寺,1065年宋英宗改为净因寺。寺院鼎盛时期有1000多名僧人,那时疏钟香霭、彩焕云衡、一派钟寓禅理、禅寓钟声。庙山坞外有一条连接杭州至富阳的驿道,北宋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曾多次骑马往返该驿道,一天闲暇之时,苏子被眼前平日司空见惯的青青翠竹触动了心底那片柔软诗情,他特地造访了庙山坞的净因寺并赋诗一首:“轩前有竹百余竿,节节浑如玳瑁斑。雨过风清谈般若, 琅玕声撼半窗寒”。多少个世纪如涛涛江水东流去,没想到元代隐居于此的黄公望见到了苏子的《净因院竹轩》诗后,顿时心潮澎湃、诗如泉涌、立即和了一首:“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玕。强扶残醉挥吟笔,帘帐萧萧翠雨寒”。这两位宋元诗画家、既心心相映亦惺惺相惜、竟隔世唱和。更加有趣的还有铁笛道人、黄的好友杨维桢见此也莫明感慨:“香岩一击忘所知,我无所知安可击。独爱轩中堪避暑,万竿瘦玉拥寒碧。切莫伐作仙人杖,亦莫剪作渔子笛。准拟重来倚小窗,细听龙吟风雨急

 沿着庙山竹径走到底便是黄公望隐居的小洞天了,刚住进小洞天时他给好友朴夫隐君画了一幅立轴大画《秋山招隐图》,并在画卷自题“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小洞天临溪而建的南楼便是黄的画室兼书屋,也是他与好友挥毫泼墨、诗画互酬的地方。那时候,富春江水位较高,常淹没庙山坞入口至小洞天这段黄公望的必经之路,每次进出,他只能乘船至庙山坞船埠、也就是现在半山腰的观音像处,然后步行。虽然历史不能百分百重现,我们仍然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当年的庙山坞其沙村竹色、草庐松阴和有客叩柴门、无人剪蒿径的桃源仙境。

 因为,明末清初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追寻黄公望仙踪时到过庙山坞,并曰:“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清代诗人王修玉也步朱耷后尘踏青庙山坞,并云:“孤城一片水云间,黄叶丹枫满目斑。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沙江渺渺渔舟聚,烟雨霏霏宿鸟还。自笑此行无一事,虚随估船渡江关。”还有,近现代书画家张大千也曰:“云起云收百态陈,山头磥砢自粼粼。平生低首黄公望,结宅应须住富春”近代诗人严修则在登上庙山坞境内的山头后,见富春江水波浩荡、琉璃千顷,不禁慨叹:“乱峰围绕水平铺,坡老诗中有画图。今日富春江上望,天然又是一西湖”……幸喜,景区将这些历史名人的诗词已刻在一块巨大的“千年诗会”石碑上,供后人品评和欣赏,景区另一石碑刻的则是近代名人吴湖帆篆书“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以彰显黄公望的笔墨意境。

 其实,黄公望的隐居地何止富阳庙山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江南大半子久家”,因为自五十岁之后他就居无定所、浪迹江湖,为什么?我们走走捷径、还是从他踏出监狱之门的那天说起吧。那是公元1318年深秋的一天,那天秋风萧瑟、夕阳残照,一派万木萧萧尽白云、已对秋光又对君的美人迟暮之景笼罩着元时期仁宗统治下的琴川小城。此刻,年近半百的黄公望心神恍惚、茫然若失的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大街上。他刚刚经历了三年的监狱煎熬,蓬首垢面、眼空四海,不知下一步去向何方,往日那种“词藻发华章、眉目宛清扬”的潇洒英姿荡然无存。琴川(今江苏省苏州常熟市)县城的子游巷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十岁前生活过的地方。十岁前的童年,黄公望无忧无虑,那时他不姓黄也不叫公望,他本名叫陆坚、是琴川陆氏伐冰之家、南宋进士陆霆龙的孙子。怎奈十岁那年宋元鼎革、父母早逝,陆坚突然从天堂跌到了地狱、成了孤儿。

 幸遇寓居永嘉平阳、年近九旬的黄氏老翁收留了他,取名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后又号称大痴道人。于是读书求功名是他的日常功课和人生目标。然而,人若生不逢时,纵然满腹经纶也会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这不,他一生经历的元朝正是朝廷歧视汉人特别是南宋遗民的时代(注:元代自忽必烈始不仅不注重科考,还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因此,黄公望直到25岁才在浙西当一名最不起眼的书吏而且一干就是15年。漫漫十五年,黄公望心清鉴底潇湘月,他闭门读圣书、出门寻山水、闲暇之时习画写诗,倒也超然物外、山青水白。如:32 岁那年为儿子习画《设色山水》,33岁那年画了《深山曲邬卷》,35岁画《游骑图》,40岁画《员峤秋云图》等等。不幸的是42岁那年偶遇中书省平章政事张闾,从此,命运逆转、书剑飘零。先是随张闾进京在御史台下属的都察院任掾吏,不久又因张闾贪腐案而受牵连进了大狱,而且一关就是漫漫三年。三年的峥嵘岁月里,黄子久心灰意冷,幸有诗友杨载的《狱中见赠》给他带来丝丝温暖,让他顿悟“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并期盼“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注:杨载系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等并称元诗四大家

 刚走出监狱大门的瞬间,黄子久恍如隔世。他也不知何故,冥冥之中不知不觉竟来到了原藉琴川,来到了儿时嬉戏之地的琴川虞山(注:虞山位于琴川西北,古称乌目山,北临长江、南抵尚湖)。之后(1318—1330年)便如西汉严遵、元代梅花道人一样以绘画和卖卜为生。记得钱谦益在董其昌逝世后还回忆说“当年黄子久放舟湖上画横卷,长数十丈,稿本未装裱,民家收藏后装入竹筒嵌入房屋夹壁中,访求不可得。董其昌为之抚掌叹息、连呼可惜。又将船停靠于湖岸,坐卧好几天,之后对钱谦益说:黄子久的数十丈画卷,如今填满我腹中的书箱了,将来当为公倒囊而出之”。

    1331——1343年期间(62至74岁),他结识了全真教道友张三丰、冷谦及金月岩等人,并加入了全真教,隐居距离琴川致道观八里地外的一草庐(注:致道观位于虞山西。观内有七株气势横贯、盘曲虬枝、对应天上斗宿七座平台的虚皇坛,即星坛七桧奇景)。云游于上海云间道院、松江长春道院及松江柳家巷等地。在元代,除了官、吏、僧外就数道士的地位和待遇较高了,道士可免除赋税差役、可经营田地,于是道观也成了文人墨客逃避现实的好去处。不过,黄子久入道教并非追求方术之类而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修炼自己,他要重新审视自己、他要振作起来,他想踏遍大江南北大好河山、并以绘画方式记录下来。他相信,通过绘画塑造的精神殿堂,也如教堂、佛堂、族谱祠堂一样,能让自己的灵魂安息。即便年逾半百方从零开始,那又如何。

 在道教的立教十五论中,第一论住庵、第二论云游、第三论学书….之后依次为打坐、炼性、离凡等等。黄子久选择云游四海,常流连于虞山、三泖、九峰、苏杭、松江及桐庐一带。由于长期浪迹山水,他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浓郁兴趣,常废寝忘食、一天天静坐于山头,如痴如醉的观察山川的朝暮变化之奇丽景色,细心捕捉风雪雨雾及阳光空气的无穷变幻,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他背着装有画具的皮囊,记录令他激动的胜景,对景写生、领略大自然情韵。他以为唯如此,方能将山水气韵与自己的淡泊祥和天人合一、自然浑成,正所谓得之于心,运之于笔。因此,黄子久日后描绘的海量画卷,都不是硬生生的苦思冥想而是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

    1343年之后,黄子久隐居在富春江畔的桐庐县阆苑仙境,期间频繁往返于上海松江、富阳庙山坞和杭州等地,并与好友王蒙、危素、邵亨贞等一起游览阆苑。为此,黄子久特为邵亨贞画了一幅《富春大岭图》。图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面临富春山那山峰林立、危岩绝壁时的震撼。在画幅之右,半片高峰壁立千仞,如天生裂缝与主峰相隔一般,尽管两峰之间有阁道相连却仿佛既近在咫尺又遥迢千里。近山脚下是树木坡石如流水般向远方逸去,远处房屋依稀半隐。画面底部是一横亘于溪流之上的长桥,隔溪可见林壑村落沿溪岸石路盘旋而上直达画幅中间。其祠堂、栈道、栏杆等等寂寂于画卷,苍茫沧桑。(注:富春山,一指浙江桐庐境内面临富春江的严陵山,山腰有两座盘石,各高百余米,巍然屹立,东称严子陵钓台、西为宋处士谢翱哭文天祥处。二泛指富春江沿岸的群山,富春江北岸是天目山余脉,南岸则是龙门山脉,两岸群山对峙,蔚为壮观)

 富春江则发源于安徽黄山,流经建德、桐庐和富阳,上游名曰新安江、依次为富春江、最后入钱塘江,全长110千米。阆苑仙境距离桐庐县城五公里,位于浙西古驿道。那儿高山壁立,群峰巍峨、环境绝幽。有阆苑石海、阆仙洞、紫元庵、仙洞寺等名胜。阆仙洞古称三十七洞天,历史以来便是道教胜地。黄子久的至交、隐居杭州的茅山道士张雨(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诗文书画清新流丽)曾在《题黄子久画》中诗云:“中峰大面削铁如,岩轴绮错非一途。上连阁道傍屋庐,寻窗数户愁崎岖。米颠所制三尺图,笔力视此微相疏。阆苑之台迟子久,不归正为松江鲈”。张雨的《题黄子久画》说明了身在杭州修行的他思念好友,而好友黄子久却贪恋阆苑仙境的美景和松江鲈鱼的美味迟迟不来杭州与他相见。
 当然,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门师弟郑樗(无用禅师),两人常结伴云游,一天他与无用禅师一道从松江返回富春山居,一路上只见“竹光远映山光碧,柳色遥连水色清”的山光水色,不仅黄子久,就连禅师也被眼前的丹山碧水、柳岸桃溪所吸引。是否因为长年打坐降心、炼性离凡的枯燥太乏味,是否被眼前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繁华所震撼,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回到山居后,禅师希望黄子久为他画一幅富春山居图

 黄子久欣然应允,因为在他看来,为好友画画或题图似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满足了无数友人的索画要求,比如1335年的那天,刚从外地回到虞山南麓的黄子久,突然想起六年前好友危太朴以宋纸相赠求画之事,顿时心生愧疚,虽然这些年来沉心构思、未能数笔,毕竟淹滞了六年。想到此,黄子久不辞辛苦,仅用一年时间便相继完成了《柳市桃源》《春林列岫》《桃溪仙隐》《秋江渔棹》等二十幅,只候危太朴随时来取。又比如1336年的一天,好友袁清容携纸造访,求其作画,那天恰好吴镇(梅花道人)也在,吴镇即兴为袁清容作《中山图卷》一幅,黄也画了一幅《为清容长幅》山水卷、并自题:“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穷。一水清岭外,千岩绮照中。箫森凌杂树,灿烂映丹枫。有客茅茨里,居然隐者风。”而1338年,黄子久赠送子明隐君(即荆溪王子明、无尘真人之胞弟)纸本水墨《山居图》并题跋:“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赠别。大痴道人黄公望,元戊寅秋”。钤印黄子久氏。(注:正是这幅赠送荆溪王子明的纸本水墨《山居图》、亦称子明卷,流传到清乾隆时,差点成了以假乱真的千古笑话)(另注:据顾复的《平生壮观》载:子明卷创作于琴川致道观)

 几十年以来,连黄子久自己都记不清为多少友人赠画,为多少友人题图,如:

    1.《题王维雪渡图》“摩诘仙游五百年,画称雪渡未能传。只因曾入宣和府,珍重令人缀短篇

    2. 题张僧《秋江晚渡图》“何处行来湖海流,思归凭倚隔溪楼。枫林无限深秋色,不动居人一点愁

    3. 题《曹云西画卷》“十载相逢正忆君,忽从纸上见寒云。空江漠漠渔歌渡,一片疏林带夕熏

    4. 题顾恺之《秋江晴峰图》“三绝如君少,斯图更擅长。设施无斧凿,点染自微茫。山碧林光净,江清秋水凉。怜余瞻对久,疑人白云乡

    5. 题黄荃《花溪仙舫图》“花发枝头水涨溪,仙丹犹泊武陵堤。重重楼阁仙云卷,无数青山出竹西

    6. 题忘年交倪瓒的《六君子图》“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注:指苏门六君子,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李廌、张耒)。

 人们常以“诗中有画、画中藏诗”雅评那些精妙绝伦的优美诗画,赞赏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等等,其实,元画四大家之一的黄子久即是(注:四大家指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黄子久通音律、善书法、尤其擅长画山水,他宗法董源、巨然及荆浩等,曾得到赵孟頫指授,以草籀奇字法入画,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美评。明清两代许多名画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如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陈继儒等。因为,自入全真教之后,他便潜心修炼、心静意淡,力图每一幅作品都洗尽铅华、自然天真。因而,他的画作既没有北宋山水的繁复多样,也没有南宋山水的精雕细琢,更没有剑拔弩张、咄咄逼人之势,他创作的“浅绛山水”与宋代工笔重彩的“青绿山水”截然不同,仅用淡赭便能表现出绚烂色彩。

 根据他的多部传世作品,我们方知他主要崇尚“浅绛和水墨”两种风格。浅绛者笔势雄伟、水墨者笔意悠远。画山,必多岩石、并有云、水、路、林相匹配增其生气。落笔须见山石之坚、具凸凹之感。山的主峰与侧峰、尖笔与秃笔、干湿乃至飞白均结合运用。山峦林木似疏而密、似柔而刚、苍茫中见秀劲、简洁中现浑厚。画水则在画面罩一层淡赭以增加整体感。水出高原、自上而下、不可断脉并取之活源,山水下方须有水潭、四周则有林木簇之。画树则要求向背浓淡、各不相犯。画石看三面、方多圆少。他的山水画以淡赭、花青为皱染,描绘的自然景色多为虞山、九峰等,如作品《丹崖玉树图》《溪山雨意图》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