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那些暂时说不明白的道理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3-08-0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不少朋友曾经说过相同的一句话,“现在中医没有西医发展得好,就是因为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拥有大量高科技手段和设备的支持。时代变了, 你们应当借助西医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来发展中医……至少可以证明中医 的合理性,也可以让西医和外国人听明白”。

这听起来不无道理,与时俱进嘛!可是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过程不明白还是结果不明白?

如果关心的只是过程而不承认结果,恐怕永远也不会明白!因为中医和西医区别的核心是思维问题。

站在西医学的角度似乎很难理解为什么仅仅通过诊脉就能够判定 体内的疾病,而对于像经络腧穴这样的问题,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应当相信,存在的总有一定道理,哪怕这道理暂时说不清楚。

举个简单的例子,“农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一年二十四节气,一天十二时辰,在“说明白”之前,已经应用几千年了,难道能因为暂时“说不明白”就被认为是落后的吗?

无线电是什么?无线电曾经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无线电被发现之前,你能相信发送机和接收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吗?同样道理,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不也能通过中医的治疗效果证明它的存在吗?

再如:“一日三餐”,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经过几万年漫长岁月的进化,几乎不约而同地最终选择了“一日三餐”,必然有它的道理,这和日作夜卧一样,都是人类与自然相适应的结果。如果因为 “一日三餐”的合理性暂时无法证明就轻易加以否定,就可能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不会再去讨论一日吃三餐好还是一日两餐、四餐、五餐好。

西医学注重从实验得出的结果中获得结论,而中医是从实践中提升形成理论,所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是无法从实验室获取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医治病追求的是一种效果,而这种效果只能从临床来获得,通过临床进行验证。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干脆将中医进行“肢解”,去迎合西医的理论体系,并称为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做法下产生的“中医”只能像马与驴交配生下来的骡子一样,无法生育!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延续的根基——中医思维! 

在多数人眼中,中医诊治疾病时,不像西医需要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而只是问问病人的情况,听听声音,嗅嗅气味,再看看舌头,把把脉, 吃点草药或者扎扎针,于是中医“草根树皮”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特别是当花钱成为身份的象征,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迷信成为时尚的时候,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显得十分寒酸了。

现代人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就是相信机器不相信人。如果医生告诉他“肾虚”,他肯定觉得不可靠,但是如果机器告诉他 “血脂高”,他肯定深信无疑。做了CT检查,看到别人做了MRI,心里总是不平衡,什么时候有钱我也做一次MRI。在现代有些 人看来,如何使自己不生 病,少生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花上几万块钱,想 办法弄明白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病,然后把命交给医生,才算放心了。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明明白白地死,也不愿糊里糊涂地活”!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驼背的人,找医生治病,要求医生把他的背治直了。于是医生找来两块木板,让病人躺在两块板的中间,然后,医生跳到上面踩了几下,结果背直了,人也死了。家属责问医生,为什么把人弄死,医生说你只要求我治好他的驼背,又没有说人要活的。虽说是笑话,但是此 类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会少吗? 

治病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使人不生病更重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体是由各个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这些脏腑、经络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划分为阴阳两个部分。正如《素问·保命全 形论》说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没有学过中医的人来说,可能不好理解。其实阴阳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规范的解释是,阴阳是中国古代哲 学的一对范畴,是对世界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通俗地讲,上至宇宙万物,下至一草一木,都包含着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 阴;火为阳,水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热为阳,寒 为阴等等。具体到人体来说也有阴阳之分,如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等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因此,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调的结果。治疗疾病也就要从调整阴阳出发,好比河道里的水多了,会酿成水灾,少了又会造成枯涸,所以要使水量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线,才能避免涝旱 的发生。 

同样地,中医调整人体阴阳也要有一个度,而这个度是根据阴阳的失调情况来把握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阴阳失调是个总的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阴阳中一方偏胜会形成实证,阴偏胜叫寒证,阳 偏胜就叫热证,治疗原则是“实者泻之”,就是用泻的方法,包括“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意即寒证用温热的方法,热证用寒凉的方法。

另一种情况是阴阳中一方偏衰会形成虚证,那就“虚则补之”,就是用“补”的方 法,具体要看是阴阳两者哪一方相对衰弱,如果是阴虚,那就滋阴制阳,若 是阳虚,则扶阳抑阴,也就是《内经》说的“阳病阴治,阴病阳治”。还有一种就是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俱衰,就采取阴阳双补的方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身在中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图片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这本书曾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走进了10余所中医药院校,很多读者手不释卷,通宵读完,虽几次重印,仍一册难求,它启蒙了无数中医学子的求学之路。因此出版社跟李老师商量再版,让更多的读者感受中医的魅力,了解中医的本源,认可中医的价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现在书越来越多,但值得买来一读的越来越少,写一本书好像越来越容易,很多“专家”都已经“著作等身”。作为责任编辑为《身在中医》写这段话其实是抛砖引玉,因为它是值得一读的那一本。真心希望这本书能走进更多爱中医、关注中医的读者手里,相信你们读完,一定会有收获和感悟。

让普通百姓,走近中医,了解中医,接受中医,信任中医

让中医学子,身在中医,情归中医,心系中医,热爱中医

下面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写的一些感想:


读到《身在中医》这本书,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又再次苏醒,它让我知道,中医是伟大的。

►中医是种信仰,让进入中医殿堂的学子们为之痴迷,为之奋斗。《身在中医》,真是件幸事,让我们这些读不懂晦涩中医古文的普通人,找到了一条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的途径。

►当中医不知何去何从时,我们该反思还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当中医的春天来临之际,我们该忧心是否有真正的中医人来描绘这幅蓝图。究竟什么是中医,什么又是中医人,我想我从书中得到了启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情于化解民众的苦厄,痴心于传统医学精髓,这其中之味,唯有知者、智者,才能一举共鸣!且看一个中医学者如何用自己的所行所闻,写尽现代中医当前状态的那把“辛酸泪”。

►导师以如此“草根”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医,通俗易谨。作为学生有幸跟师侍诊,见师常以平淡之药治疗临床上的复杂疾病,效如桴鼓。正如费伯雄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本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方,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中医是什么?什么是中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朴实的诠释。中医来源于生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更是一门哲学,需要无数身在中医的人为之努力!

►这是一个中医人不断探索的历程,将深奥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语言深入浅出,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医,中医为什么能够治病等问题。掩卷思索,你会发现:只有热爱中医,实践中医,才能真正学好中医。

图片

《身在中医》是作者李灿东教授2009年的作品,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中医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是一位学者在对中医的理解和感悟。当时的写作背景是时任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罗萤同志推荐李老师给福建省政协“读书班”的领导们讲一讲“什么是中医”。大道至简,考虑许久,李老师决定用“中医是菩萨”“中医是风水师”“中医是泥水匠”“中医是瓜农”“中医是将军”等10个比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医的道法术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然而,由于台风的缘故,那一期的“读书班”推迟了。此后,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知名作家校园行”活动的邀请,李老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几所院校作了几场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于是出版社的领导建议李老师将讲稿编撰成书,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的亲切关怀,并亲笔为本书作序。

《身在中医(第2版)》有10部分内容,分别为医即仁术、医者易也、用药如兵、司外揣内、殊途同归、曲尽其妙、水到渠成、返璞归真、柳暗花明、继往开来,每部分内容分别由不同的故事组成,文笔生动,内容真实,所述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还结合了很多成语故事、临床案例等,篇幅短小精悍,是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学习中医很好的读物,特别适合中医爱好者、初学者及中医院校的学生阅读,相信读后会产生很多共鸣,并对中医有新的认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