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55年大授衔前夕,就在毛主席收到相关部门敲定好的《将级军衔名册》之后,经过一番仔细审看,只见他将一个人的名字划掉,还加上了批注。 “这个人太过骄傲自满,降一级授衔,中将军衔已足够!” 众所周知,当年军衔评定工作的严苛和谨慎,不少军官的将级军衔都因为各种原因授低了,换言之,每位开国将军的军衔评定都令人心服口服,为何毛主席还会做出如此举动呢? 此人名叫王建安,又真的如同毛主席说的那般骄傲自满吗?
从1927年黄麻起义开始,他就走上了保家卫国的伟大征程,历经长征、抗战、内战、抗美援朝,参与指挥著名战役数不胜数,见过他将帅风采的人们,都认定他拥有打仗与人格双重魅力。 建国后,身为我军高级将领的王建安依旧能够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目共睹,病逝之际甚至没有举行追悼会。 就是这样一位荣宠不惊的战将,当年因何被毛主席如此评价,还因此被降级,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要说王建安的一生经历有多传奇?一同了解一下。 一、从战火中走来的“军政双全”指挥员1907年11月8日,王建安出生在湖北黄安县,幼年时就要以乞讨为生,14岁做放牛娃,受尽欺辱。 1924年10月,不堪凌辱之下,他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房子,随即去了武汉当兵,因为对旧军阀的习气深感不满,他又在1926年逃回家乡。 在此之后,王建安集结60位贫苦农民建立起一支农民武装,不多时就与黄安县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他于1927年成为我党一员,并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对于他来说,所有的军功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从工农红军鄂东军一名普通的副班长做起,一步步成为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政委。 1933年,在他升任师政委之后,在宣达战役中,王建安带领部下一举捣毁了川军第一师防地,在反六路围攻中,师长阵亡之际,他集师长、政委于一身,带领部下出色完成任务。 由此,他被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部首长称之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 1947年5月,王建安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在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八纵队击退敌军整编第八十三师,桃花山、磊石山等要塞被很快夺了回来,敌军两个师之间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 就在敌军想要突围之际,他指挥部下攻占万泉山,彻底断了敌军的后路。 5月15日13时,大总攻开始,王建安奔赴最前线,指挥八纵队展开突击,虽说敌军当时依险固守,我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反复争夺,即便如此,敌军多次凶猛突围都没能得逞。 16日上午,陈毅亲自给他打去电话,要求八纵队迅速拿下孟良崮东南部的芦山顶,在他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实施突击之际,将士们硬是用刺刀拼出了一条血路。 17日,敌军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得知消息的蒋介石不禁哀叹。 “这是最痛心、最惋惜的一件事,是无可补偿的损失!” 1947年8月,王建安出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执行外线作战任务,从那之后,他率部掩护刘邓大军南下,一路不断对敌军发起攻击,之后还参与指挥洛阳战役、豫东战役。
1948年9月,他参与指挥著名的济南战役,要知道,这场重要战役揭开了国共双方战略决战序幕。 就比如,老搭档许世友就曾这样评价过他。 “这个王建安,开会敢拍桌子,还敢骂娘,可他绝对干不出散会后拆台的事!” 要说王建安最大的缺点,也就是说话太过直来直去,不太懂得顾及场合和其他人的脸面,曾经,他也因为意见不合的缘故与陈毅公然对峙,两人还因此闹了个不欢而散。 即便如此,他的作战才能还是不容小觑的,这一点在抗美援朝时一样有着深刻的彰显。 1952年,王建安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驻防朝鲜东线,随后换防中线。 1953年,他带领兵团发起夏季攻势,彻底粉碎了美军妄图破坏停战谈判的阴谋。 可就在1954年,因为疲劳过度导致高血压发作的他,无奈回国治病,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大授衔时被划掉姓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任劳任怨担任副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心直口快的王建安,正是因为过往与其他将领发生的口角,传到毛主席耳朵里时引起了误会。 只不过,无论从战功还是资历,他在大授衔之际就已经是正兵团级高级将领,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完全够格,毛主席对他的降级授衔指示,一度令负责评衔工作的罗荣桓犯了难。 源于此,罗荣桓索性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暂时不给王建安安排军衔,在大授衔结束后再选个时机另作安排。 这件事后来果真被很多熟悉王建安的高级将领知道,尤其是爱打抱不平的许世友,直接找到毛主席说明情况。 “主席,我知道这个王建安,他这个人确实没什么好脾气,可他的人品绝对信得过,没有一点私心,也从来不会骄傲自满,这一点,我敢跟您打包票!” 事实上,当年在毛主席面前说好话的人并不只许世友一个人,而毛主席也是一位十分开明的大国领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王建安真的是位耿直的性情中人。
1956年,康复后的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还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由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以及总参黄克诚在国防部大楼为他进行授衔仪式。 1961年,王建安被调往济南军区任职副司令员。 1973年,他又被调往福州军区任职副司令员。 对于长期担任副职这件事,或许会让一些人心生不悦,偏偏王建安从未这样想,也更别提心生怨言,所到之处总是会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 1975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之后还做过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纪委常委。 实际上,建国之后,王建安始终都在担任副职,甚至昔日的老部下有很多都成为了他的上级,对于这种情况,难免有人会为他鸣不平。 “老首长,凭你的资格,不能老当配角啊!” 本是一句玩笑话,可在王建安眼中却很是了不得。 “看看你说的,真要是这样,我们这些老骨头都把位置占着,还要什么革命事业接班人干啥呢?” 要说他必定是一位说到做到的人,任劳任怨有目共睹,还曾得到过叶剑英元帅的深情赞许。 “建国以来,就你王建安最不计较职位高低,总是无怨无悔地付出,这一点真的不容易啊!” 恰恰是这般令人钦敬的人格魅力,让他在晚年之际依旧为国家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一身正气的中央军委顾问,坚守实事求是即便一直身居副职,王建安的官职和军衔都是不低的,毫不夸张地说,他大可不必再如战争岁月那般拼命工作,身体也不如从前那般健壮,中规中矩也无可厚非,可他从来不会对自己放水。 “身为领导者,如果只满足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做调查研究,也不深度调研基层的意见,总是感觉自己高高在上,长此以往,脱离群众在所难免,还会变成瞎指挥的官僚!” 所以说,调查研究是他有生之年最常做的事情,而这也同样被他看作是不辱使命。 1975年8月31日,他被任命为第一批中央军委顾问成员,任职会议上,叶剑英有着一番殷切嘱托。 “让大家担任军委顾问,就是要你们给军委当参谋和助手,为了全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殊不知,当时的王建安已经因为多年操劳的原因患上腹主动脉瘤、高血压、心脏病,即便医生一再强调他不能爬山、跑步、劳累,还要多多注意休息,从1976年到病逝,他的脚步依旧遍及全国,只有西藏和台湾没有涉足。 就在最容易流于形式的调研工作面前,他真正将这项工作做到了实处,下部队搞调查,内容之广泛超乎想象。 除了重视抓中央军委方针政策是否贯彻落实,他还十分关心干部队伍的建设,军队日常各项工作,最难得的是,战士们日常生活情况他也都看在眼里,当年,他曾先后写下几十分调查报告,其中很多都在反映战士切身利益。 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位为人耿直、工作认真的老将军,病逝之际连追悼会都没有举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病重之际,一次,王建安与夫人牛玉清及工作人员一起看电视,就在看到外国政府首脑葬礼的画面时,他不禁这样感慨道。 “现在的追悼会,有的是越开越大,花圈是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都是巨大浪费。我死了之后,还是不要开追悼会为好,也不要送花圈,把骨灰撒到老家的土地上肥田,就足够了!” 对于他的心愿,家人是理解并支持的。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大部分老战友和老部下都是在他病逝后一个月才得知消息,唯一的原因就是老将军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心愿。 结语对于军衔、荣耀、地位,没有人比王建安更清楚这一切的得来不易,是历经战火洗礼的嘉奖,可他却从没将军功放在心上。 对于建国后的政治地位高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肩上的使命有多重,一心为国为军为民,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得失,只要还有一丝气力,他必定要用在工作上。 这便是“清廉司令”王建安,人如其名,为了创建太平盛世而生的王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