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的管理启示

 blackhappy 2023-08-07 发布于陕西

“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在中国人尽皆知,尤其是当年毛泽东写了“愚公移山”之雄文,被列为“老三篇”之一,传播甚广、可谓风靡一时。“愚公移山”典故成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榜样和代名词。

其实认真盘点,愚公移山只是传说,大禹治水却是史实;移山只是个比喻,治水才是真绩,造福当代、彪炳千秋。

大禹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他生活过的涂山遗址,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大禹治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帝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鲧治水失败后,舜帝命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为千古美谈。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等生产工具。生命的损失就更大,参与的人员有的被山石砸伤,有的上山摔死,更有许多人被被洪水卷走。但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大禹的带领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带领民众,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最后流到大海里去。当洪水终于退却,毒蛇猛兽被驱逐,人们才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禹向舜报告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开始得到治理。”

  禹作为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大禹治水的管理启示

大禹的精神可嘉,千古流芳;其治水的哲学更值得深思与效仿。归根结蒂一句话,就是顺势利导,化害为利!

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洪水猛兽之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事物有两重性,趋利避害是为原则。老子《道德经》一句流传最为广泛的名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水柔弱无比,却能冲破一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老子说透了水的本性,揭示了水的双重性格和以柔克刚的威力。在洪水面前,愚蠢的办法如鲧所为,死堵硬拦,积弱水为强流,集小溪为洪涛,浩浩荡荡,夺路而行,奔腾泛滥,陷民众于“水火之中”。智慧的大禹,顺势利导,变害为利,依道而为,还“上善若水”之名。

何为道?道德经》二十五章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禹治水的管理启示

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归根结底,人要法道,就是遵从自然规律,而不能逆其道而行之。自然界每件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是逆规律而行,治水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水。降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意思是,大禹把水引至大海,而当今以邻为壑,鼠目寸光,酿成洪水,为仁人所恶。水是降福,还是为祸,不在于水本身,而在于人如何对待它。《孟子告子上》又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意思是把水憋出高位,就会危害。本来“上善若水”,但人的倒行逆施,可使水变得不善。

封和堵,从来不是疏解之路。孙子兵法也讲“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势,或顺势,自然首先要对“”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旦把水憋出高位,就是为它造势,使它作恶。

大禹治水的事迹给予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顺势而为、化害为利,而不是一意孤行、逆势妄为、为虎作伥,才是解决一切具有潜在危险的自然与社会问题唯一的正确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