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5张楚笛:量化评价如何影响教育——《测量时代的好教育》读后感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8-08 发布于江苏

      数量化的评价方法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大行其道,对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下文从测量、成绩、排序和结果四个方面,探讨量化评价影响教育的具体途径。

广泛测量:

测评学生分数以区分水平并判断好坏

      在《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测量我们真正重视的,还是仅仅在测量我们能够轻易测量到并且最终能评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现在恐怕停留在后者。

    在当今测量时,“好教育”变成了“测量结果优异"的教育,导致教育目的具象化。但是,教育中的量化评价,虽然能够带来便利和效率,却也在消无声息地扼杀着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个体不是一件商品,教育也绝不是统计和测量,教育中广泛的量化评价需要引起警惕。比如,通过测评学生分数来区分学生的水平,判断学生的好坏,就过于片面和武断了。

偏重成绩:

分数至上妨碍个性化成长和知识探索

      关于教育,我们在测量着什么?我们在测量着同学们的分数、教师的水平、学校的好坏等等。而这些都是通过“量化评价“的手段来实现的,无一例外。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查看其分数的高低。我认为这种评价方法的危害很大。学生们作为个体的价值仅仅被局限在成绩的高低上。这会导致学生们的个性被抹杀,并不利于个体的发展。说得更加夸张一些,学生们似乎变成了一件件被明码标价的商品,你的标价高,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岗位就会买下你。当然,这种方式的确可以筛选出来优秀的人才,但其运用的手段似乎太过于冰冷,缺少了温度。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把知识和分数划上了等号,这恰恰是对知识的一种不尊重。

开展排序:

   学生丧失主体性成为外在秩序的标本

      教育中的量化评价,虽然可以实现教育的资格化、社会化的目的,即向学生们提供知识、技能,以及让学生们成为特定社会、文化、政治“秩序”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能实现主体化的目的。在考试中,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并且要严格按照课本和老师所说的写答案。此外,为了便于批改和打分,试卷中几乎全部是客观题,有着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使是文科中的客观题,都有着一定的阅卷标准,甚至将开放性试题变成踩点给分。这就导致学生们被困在一个枷锁中,成为秩序中的“标本”,都按照同样的体系和模式进行思考,那么学生们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便成了不可能的事。

滥用结果:

统计学和测量学简单粗暴替代教育学

      教育评价的泛滥,主要是因为很多数据是可以轻易测量的,测量中的规范性效度正被技术性效度替代。学业成绩是容易测量的,所以评价时优先测量,并且优先考虑。久而久之,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追求高成绩就成为了教育本身的目标。品德、爱心、创造力这些素养,难道因为难以被测量、难以被转化成可见的分数,就不重要了吗?那些难以被明码标价的东西,往往才是无价之宝。

      书中提到,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道德实践而不是一种技术事业,并不是只要达到“有效的”标准,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我们使用的方法“决定了所导致的目标的特性”。如此的教育测量,似乎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它的基础是统计学和测量学,而并非教育学原理。

      总之,教育的量化评价必然有其优势,但我们也要警惕它的潜在危害。当学生们和老师们都被长久禁锢在这一套规则体系中,他们就会错误理解教育的目标,永远不可能反思这种规则体系的危害,因为他们真的已经“习惯了”。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