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操着卖白粉的心,却只能拿到卖白菜的钱?

 一葉一如来 2023-08-08 发布于广东

评级从业者经常自嘲:这个行业就是拿着卖白菜的钱,却操着卖白粉的心。

上周末,《为什么?》文后,有朋友留言也提了与上述说法异曲同工的问题:为什么内评重要,却比业务部门工资低?

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信评人员的市场价格为什么好像没有体现价值。

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毋庸置疑?也就是说,这个不匹配是我们的错觉,还是现实存在:内评重要吗?评级真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跟谁比算重要?跟风控岗比,还是跟投资岗比?

同样,薪酬低以什么标准,跟谁比算低?不能感觉自己薪酬没有匹配能力或贡献,就得出信评人员的市场价格没有体现价值的结论。虽然我自己确实也感受到了市场上对信评人员价值的忽视,但任何“为什么”针对的结果必须是无可置疑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感受”。

另外再来想想,这是个问题吗?也就是说,苦劳大与薪酬高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吗?如果存在,这个问题自然是个好问题。但事实是,二者之间不必然相关,更别说因果关系了。

不匹配的核心原因是:薪酬是对交换价值的确认,也就是你在供求市场上的“价格”,而不是你的付出。要想卖出个好价钱,不是你为了塑造全新的自己付出了多少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你在市场上的价格,甚至不取决于你能力的稀缺程度,而是取决于你被需要的程度。你被需要的程度则取决于你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重要性说的是岗位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是你对岗位的价值。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来看一下评级人员的市场状况。我国信用类投资环节中,信评岗位的重要性是很弱的。刚兑环境下,评级更多的是满足监管要求,对实质性的定价及风险防控作用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信评部门的地位自然不会高。这是结构性的影响,跟领导是否仁慈、专业或狠辣,几乎没有关系。而结构性的边缘化地位,也决定了信评人员的工资有较低的天花板限制。不管你是北大光华的、还是哈佛商学院的,也不管你有多少个证书,发展总有个上限,这跟个人的优秀和努力关系不大。

信用市场打破刚兑后,信评人员的工资明显有所提升。但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信评要想发挥关键作用,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评级公司的人即使改行进入甲方做了内评,还是想要转投资岗。很多招聘信息也将有望转岗作为吸引信评人员加入的筹码。

所以,信评做好了,需要很多元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但这种提升短期内很大概率是不会获得市场的回报。做信评,成本是你放弃的其他工作机会所能带来的最高薪酬;而收益则是同等条件下,其他候选人能给出的最低报价。比如你是植物学的博士,如果回农村从事极其原始的耕种,你的成本是研究院岗位或者是食品类公司岗赋予的福利;而收益则大概率与普通农民相差无几。

职业无贵贱、无好坏,关键看个人选择。但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专业评级人员的价值与回报不匹配是必然的,这是行业的悲哀,也是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所幸转行的大门也是敞开的,毕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建立后,转行没有想像得那么难。那么最终就只是,既已选择就别纠结,要么放弃,要么深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