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靳煜 | 乾隆年间三次西域测绘再分析

 风声之家 2023-08-08 发布于江苏

原创 靳煜 西域研究 2023-08-08 17:00 发表于新疆

收录于合集

#历史地理21
#明清西域史102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

乾隆年间三次西域测绘再分[1]
靳 煜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满文资料完整梳理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第三次西域测绘过程,修正、补充了笔者《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一文中的测绘路线与数据,认为三次测绘的目的区域较为明确,三次测绘的实测点(包含可能的实测点)为43个,占哈密以西115个经纬点的37.39%,非实测点为23个,占总经纬点的20%;三次西域测绘可能的最大实测面积约占115个经纬点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铜版“乾隆十三排图”的刻版时间仍有待讨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与二十四年(1759)两次实测获得了西域大量经纬点数据,奠定了西域制图的测绘基础。测绘资料汇总于《西域图志》,“乾隆十三排图”[2]西域部分也是依据这批材料绘制而成。[3]“乾隆十三排图”西域地区的准确性超越“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新疆部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地反映这一地区的地图。

笔者在《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4](下文简称《再考察》)一文中复原了乾隆二十一年和二十四年西域测绘过程与路线。第一次测绘了沿天山北路至今伊犁地区以及今吐鲁番、库尔勒、开都河上游等地区;第二次测绘涉及今库尔勒以南的南疆地区。

第三次西域测绘[5]派出了乾清门侍卫保宁、钦天监监副傅作霖、侍卫班领德保、前锋参领阿木巴图。[6]这次测绘的经过大致如下。

测绘队伍自京城出发,穿越蒙古高原抵达科布多。七月初四日(1772年8月2日)四人自科布多启程,决定分两路测绘,保宁与阿木巴图为一队,绘制杜尔伯特、唐努、乌梁海[7]等游牧地,直至塔尔巴哈台、伊犁所设卡伦、边界。德保与傅作霖为一队,测绘和博克萨里(和布克赛尔)、斋尔[8]、古尔班集尔噶朗[9]、京(精河)等土尔扈特游牧地。两队人马测绘此间所设驿站、山河、边界、游牧地,详细询问熟悉地情之人记于地图。[10]

八月二十六日(9月22日)两队陆续抵达塔尔巴哈台,八月二十八日前去绘制渥巴锡游牧地、斋尔等地,及塔尔巴哈台至伊犁一带卡伦。[11]

九月初六日、初九日(10月2、5日),两队人马分别抵达伊犁,九月十六日(12日)先后由伊犁启程,[12]保宁、傅作霖前往珠尔图斯(即裕勒都斯)和硕特游牧地,绘制完毕后沿伊犁北边卡伦,经过阿勒坦额谟尔,抵达哈萨克边界。德保、阿木巴图绘制格根、哈尔奇拉、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等地直至布鲁特界。[13]

保宁、傅作霖等十月初三日(10月28日)抵达喀喇沙尔(今焉耆),初四日绘制特克斯等地。[14]他们详细查勘、绘制了珠尔图斯、特克斯的山、河、与回子交界地方及所设驿站,又测绘伊犁所属直至阿勒坦额谟尔所设卡伦、巴尔喀什湖周围与哈萨克交界地方。德保同阿木巴图勘绘直至珊塔斯[15]所设卡伦等地,在那里仔细询问熟悉地情之人,详加核对特穆尔图淖尔、吹(楚河)、sarbel[16]、塔拉斯等山河,以及与布鲁特、哈萨克等交界地方。[17]

测绘人员于十二月初九日(1773年1月1日)陆续返回伊犁。保宁等于十二月二十七日(19日)自伊犁启程返回,途中详察、增绘了伊犁至巴尔坤(巴里坤)、哈密沿途全部城郭、驿站、地形地貌。[18]

保宁等于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五、十六日(2月6、7日)抵达乌鲁木齐后,保宁、傅作霖等由批占(鄯善)之路,德保、阿木巴图一行由巴里坤之路,前往哈密。两队人马分别于二月初四、初七日抵达哈密,完成沿途补绘工作后,德保、阿木巴图于二月初九日(3月1日)、保宁和傅作霖于十日自哈密出发返京。[19]此次勘查行经路线见图1。

图1 乾隆朝第三次测绘路线

说明:(1)底图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1820年数据;(2)实线表示比较肯定的路线;(3)虚线表示路线不确定,阿勒坦额谟尔至巴尔喀什淖尔、哈萨克边界的路线因材料无载无法绘出;(4)日期表示到达时间,特殊情况会说明;(5)地名俱照“乾隆十三排图”使用汉字。

第三次测绘的目的除了要获取经纬度值外,还要绘制科布多至塔城、伊犁和伊犁经乌鲁木齐至哈密等地的卡伦、驿站、边界以及土尔扈特游牧驻地。

乾隆二十一年的第一次测绘传教士记录了18个点,即镇西府治(巴里坤)、哈布塔克、拜塔克、木垒(穆垒)、济木萨(集穆萨)、迪化州治(乌鲁穆齐)、安济哈雅(按集海)、斋尔、博罗塔拉、伊犁、鲁克察克(鲁克钦)、土尔番、乌沙克塔勒、哈喇沙尔城(哈拉沙拉)、库陇勒(库尔勒)、裕勒都斯(珠尔图斯)、空格斯(空吉斯)、哈什。[20]“伊拉里克”没有出现在传教士的记载之中,且满文奏折中不见“伊拉里克”(ilalik),而有一个“kurlik”,因此“伊拉里克”不算入实测点。[21]此次测绘行进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乾隆朝第一次测绘路线

图中数字:1.海努克;2.博罗布尔噶苏昂阿;3.阿布拉尔山;4.塔尔齐达巴汉;5.察汉赛里穆淖尔;6.altantubsin;7.布克达;8.空吉斯;9.哈什;10.阿集格珠尔图斯;11.哈布齐海;12.阿尔辉。

第二次测绘传教士记录了43个点的经纬度值,[22]笔者认为乾隆朝第二次西域测绘了10个实测点:库车城、沙雅尔城(沙雅儿)、阿克苏城、乌什城、喀什噶尔城(哈什哈尔)、英阿萨尔、叶尔羌城、额里齐(伊里齐)、玉咙哈什(玉隆哈什)、哈喇哈什。5个可能的实测点为:玉古尔(布古尔)、赛喇木城(赛里穆)、拜城、巴尔楚克、萨纳珠(三珠)。第二次测绘路线如图3所示。

图3 乾隆朝第二次测绘路线

乾隆朝第三次西域测绘由于缺乏传教士的测绘记录,我们只能依据《西域图志》《清朝文献通考》[23]《北极高度表》做一个大致的推断,表1所示为文献中记录的测绘点。

表1 乾隆朝第三次西域测绘点记录统计表

我们根据奏折中提供的地点绘制了前两次路线,并与文献所记录的经纬点作对照,以此确定实测点。第三次测绘路线我们依据文献所记录的经纬点来推定,这些用于推定路线的经纬点被默认为“实测点”,即库尔喀喇乌苏(库尔喀拉乌苏)、晶河(京必拉)、塔尔巴噶台城(塔尔巴哈台和屯)、额敏(额密尔必拉)、纳林和博克[24]、克特和博克[25]、斋尔(斋尔阿林)、额尔齐斯(额尔齐斯必拉)、乌陇古河(乌隆古必拉)与赫色勒巴斯淖尔(和色尔巴斯淖尔)[26]、和硕特、和博克萨哩土尔扈特(和博克萨里),总计11个。“乌兰呼济尔”“绰尔”两处仅见于《西域图志》,无法确定其是否实测。

乾隆朝第一次测绘,实测点有18个;第二次测绘,实测点有10个,可能的实测点有5个;第三次测绘,可能的实测点有11个;三次测绘的非实测点有23个。

笔者在《再考察》一文中统计出哈密以西范围有107个经纬点,本文再补充《清朝文献通考》记录而《西域图志》所未载的8个点,即乌陇古河(乌隆古必拉)与赫色勒巴斯淖尔(和色尔巴斯淖尔)、和硕特、和博克萨哩土尔扈特(和博克萨里)、斋桑淖尔、阿勒辉山(阿尔辉阿林)[27]、巴尔噶什淖尔(巴尔喀什淖尔)、特穆尔图淖尔、那林山[28],乾隆朝三次测绘总计115个经纬点。非实测点总计为23个:塔拉斯、哈萨克、鄂啰善(鄂罗善)、什克南(锡克南)、拔达克山(巴达克善)、斡罕(瓦汉)、博罗尔、安集延(安集彦)、那木干、霍罕(蒿汉)、塔什罕(塔什干)、雅尔、烘郭尔鄂笼(烘郭尔鄂伦)、吹、额得墨克(鄂多谟克达巴汉)、塞尔勒克(塞勒库尔)、喀尔楚(喀楚特)、额什克巴什、叶什勒库勒、库克雅尔、阿勒辉山、特穆尔图淖尔[29]、那林山。

三次测绘的实测点(包含可能的实测点)共计43个,[30]占115个经纬点的37.39%;非实测点23个,占总数的20%。其余49个经纬点无法判断实测与否。图4为乾隆朝三次测绘实测点与非实测点对比示意图,根据此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图4 乾隆朝三次测绘实测点与非实测点对比示意图

说明:(1)阴影代表可能的最大实测范围,阿尔泰山以东不在讨论范围内,所以不标阴影;(2)地名照“乾隆十三排图”使用汉字,若“乾隆十三排图”无则参照《西域图志》和《清朝文献通考》;(3)加粗字体表示非实测点。

图上数字:1.额密尔必拉;2.纳林和博克;3.克特和博克;4.和博克萨里;5.乌隆古必拉与和色尔巴斯淖尔;6.雅尔必拉;7.叶什勒库勒;8.额什克巴什。

1.三次测绘的目的区域比较明确。乾隆二十一年第一次为实测天山主脉,以伊犁河谷、依连哈比尔尕山为主;乾隆二十四年第二次为实测南疆地区;乾隆三十七年(1772)第三次为实测科布多、唐努乌梁海至北疆地区、土尔扈特游牧地,以及驿站、卡伦、边界情况。三次测绘基本覆盖了后来的伊犁将军辖区。

2.哈密以西地区的经纬点总计115个。三次测绘的实测点(包含可能的实测点)为43个,占115个经纬点的37.39%;非实测点为23个(图4加粗字体,缺阿勒辉山、那林山),占总数的20%。

3.三次测绘的可能的最大实测面积约占115个经纬点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如图4阴影所示)

4.对于《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中“乾隆十三排图”的刻版时间,笔者有如下猜想:这套铜版地图的刻版时间可能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以后;地图主体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蒋友仁主持刻版的,但是西域部分的铜板可能在乾隆三十八年重新刻版或者修改过,再拼入整套地图中。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撰文讨论。

 滑动查阅注释

[1] 本文受复旦大学“985工程”复旦丁铎尔中心生态环境与人文社科交叉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1200—2000)”(项目编号:FTC98503A09)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项目编号:13NDJC104YB)的资助。

[2] “乾隆十三排图”,又名“乾隆内府舆图”,在乾隆年间完成新疆实测和西藏地区的复查、订正后绘制完成,范围包含今中国及周边的欧亚大陆,地名都使用汉文注记。绘制完成后蒋友仁(Michael Benoist)制版刊印,仅藏于内府,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点收故宫造办处存物时才发现。本文所考察的“乾隆十三排图”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外文出版社,2007年)“乾隆十三排图”。

[3] 参看冯立升:《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本文所称“西域”的范围是清代伊犁将军辖区与甘肃省安西州,即《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中所载安西南北路与天山南北路。文中所称“经纬度”不是今天国际通行的经纬度,而是清代以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北京以西为“偏西”,以东为“偏东”,“东西偏度”值表示经度,以北极出地高度值表示纬度。汪前进认为《西域图志》所载经纬度不是“乾隆十三排图”新疆部分绘制所使用的经纬度值,见汪前进:《乾隆十三排图定量分析》,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13~119页。

[4] 靳煜:《清乾隆年间西域测绘再考察》,《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9~266页。

[5] 郭美兰:《乾隆年间西北地区三次绘图始末》,《满语研究》2013年第1期。

[6] 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8册)第261~262页,《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勒图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率西洋人赴伊犁卡伦绘图折》,第111册,第261~262页,《哈密办事大臣佛德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等处地图经哈密回京折》。原文为满文,笔者翻译时参考郭美兰文。本文满文转写俱使用穆麟德转写法。

[7] “杜尔伯特”,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周围地区。满文原文在“唐努”和“乌梁海”之间点断,《清朝文献通考》和陈启运《北极高度表》(〔清〕陈启运辑:《北极高度表》,《陈氏六书》,道光年间,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缩微胶片)记录为“唐努山乌梁海”,应是指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东南区域。

[8] 今托里县苏也克河上游萨尔巴斯陶。

[9] 满文名为gūrbanjirgalang。在“乾隆十三排图”上此地名位于特克斯河下游。但是根据上下文,该地名应位于今托里县至精河县之间。由于蒙古语地名重名较多,暂不知该地名位于今天何处。

[10]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到乌里雅苏台杜尔伯特唐努乌梁海等地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309~310页。

[11]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勒图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率西洋人赴伊犁卡伦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261~262页。

[12]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到乌里雅苏台杜尔伯特唐努乌梁海等地绘图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8册,第309~310页。

[13] “阿勒坦额谟尔”:满文为altanemel,对照俄文拼写以及“乾隆十三排图”所示相对位置,此地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伊犁河北岸的阿尔滕埃麦利山(Хребет Алтынэмель)。见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еодезии и картографии МВД СССР,Атлас Мира,Москва,1954,стр.61-62俄汉对译见季文慧编:《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上),新疆大学苏联问题研究室,1982年,第17页。“格根”: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伊犁河左岸支流恰伦河(Шарын、Чарын)上游克根河(Кегень、Кеген),见Атлас Мира,стр.61-62。括号中俄文地名左边见Атлас Мира,右边见《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上),第100页,以及《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下),第209页。“哈尔奇拉”:据“乾隆十三排图”所示相对位置,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伊犁地区”和Атлас Мира第61~62页地形图,是今克根河上游支流,但具体是今天的哪条支流有待进一步考证。

[14] 《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实麟奏乾清门侍卫保宁等人到喀喇沙尔绘图片》,《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09册,第82~83页。这份材料中的时间与行经地点异乎寻常,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无法如此迅速。笔者推测:材料记录人实麟驻扎焉耆,他也许只是听闻测绘队伍来到尤路都斯等地展开测绘,具体过程他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准确记录。由于暂无其他材料补充,此处存疑。下文图1是按照上述材料制作的。

[15] 满文名为šantas。山岭名,善塔斯岭,见钟兴麒编著:《西域地名考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816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州北部桑塔什山口(пер.Санташ),见АтласМира,стр.61-62。俄汉对译见《俄汉对照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地名译名手册》(下),第166页。

[16] “乾隆十三排图”上找到“沙尔博尔”,是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一条河流。尚不能证实对音关系。

[17] 《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报绘制伊犁等处地图情形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390~391页。

[18] 《伊犁将军舒赫德奏公保宁等到伊犁绘制地图片》,《伊犁将军舒赫德奏保宁等绘制好伊犁地图返回京城片》,《乾清门侍卫保宁等奏报绘制伊犁等处地图情形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252、388~391页。

[19] 《乌鲁木齐参赞大臣索诺木策凌等奏绘制地图侍卫保宁等前往辟展巴里坤折》,《辟展办事大臣达桑阿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地图返京经过辟展片》,《署巴里坤总兵巴格奏侍卫德保等到巴里坤绘制完地图前往哈密片》,《哈密办事大臣佛德奏报侍卫保宁绘制完伊犁等处地图经哈密回京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1册,第194、203、313、261~262页。

[20] 18个点数据摘自〔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59~360页。先后顺序依据原书,但是用字依据《西域图志》或《清朝文献通考》。括号中为图2、图4所示用字,参照“乾隆十三排图”。下文同。

[21] “kurlik”见《侍卫何国宗奏将额林哈毕尔噶等处山川绘图完毕并返京至肃州过冬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21册,第107~108页。汉译文见《清国史》(嘉业堂钞本),第6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482~484页。

[22] 〔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359~360页。

[23] 《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卷256,象纬一,考7162。

[24] 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河上游段。

[25] 今和布克赛尔查干库勒乡南流之水。

[26] 今乌伦古河、乌伦古湖和吉力湖。两处地方经纬度值相同。

[27] “乾隆十三排图”所示其位置在巴尔喀什湖以北。

[28] 《清朝文献通考》记录“那林山”的经度值在塔拉斯以西。

[29] 奏折中说明了测绘队伍仅到达珊塔斯所设卡伦,并未继续向西。见《伊犁将军舒赫德奏公保宁等到伊犁绘制地图片》,《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10册,第252页。

[30] 三次的数据相加是44个,但其中“斋尔”被计算了两次,因此总数为43个。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

编排:王润泽

审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