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四渡赤水”看创新思维的实践运用

 limao164 2023-08-08 发布于四川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所谓创新思维,是在问题意识导向下,运用一定方法和手段,批判性反映和重构事物,从而形成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思维活动。其核心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提出新思想、运用新方法、引导新实践。军事领域是最富创新的领域,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图片


一渡赤水、进军扎西——综合式创新下的应变之道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决定在宜宾、沪州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发展。蒋介石则企图堵截红军北上,把红军压缩聚歼于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

1月19日开始,红军按计划分三路向土城、赤水城开进。此时,①川军6个旅团位长江南岸固点把守,2个旅团西进尾追红军;②张国焘未依令进军川南吸引川军;③黔军5个师、1个旅正加速北进缩小包围圈。28日午时,红军乘敌尚未形成合围,在土城地域主动向川军发起猛攻。但川军顽抗且增援陆续到达,红军总攻逐步变成川军反攻。毛泽东迅即决定:北上渡江已不可能,应迅速撤出土城,渡赤水河西进。29日拂晓,红军一渡赤水,向古蔺、叙永西进,意图择机突防、北渡长江。蒋随即调整部署:川军10个旅分路追截,中央军和云南军阀部队北上合围。2月2日,红1军团攻叙永不克,红3军团遭川军截击。毛泽东当机立断,暂缓北渡长江,改在川滇黔边境地区寻求机动作战,并向敌设防空虚的扎西集结。

一渡赤水,毛泽东从土城战役失利后迅即放弃北上渡江计划改为西渡赤水,尔后在古蔺、叙永一带受阻随即改道扎西,两次调整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就是综合式创新,即把反映事物的零散事实、现象、关系以及构成要素,按其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考量。运用时应注意把握:①全面准确掌握情况。要对纷繁复杂战场信息及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将各种模糊性因素转化为确定性认识,做到全局在胸。②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毛泽东在土城、叙永2次战斗失利后的被迫调整,源于其对当时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把握其基本特点、地位作用及发展变化,进而巧妙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最终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掌握了部队行动自由权。③科学把握变与不变。世间万物都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一渡赤水,不变的是红军北上渡江会师的战略目标,变的是根据战场态势不断调整的作战计划,必须充分准确把握其特点、核心。

图片


二渡赤水、回师黔北——逆向式创新下的出敌不意

中央红军集结扎西后,蒋介石判断我军行动仍是北渡长江与红4方面军会合。此时,①敌川、滇15个旅几乎全部调动向西;②川军集中于长江南岸,滇军在镇雄、大湾子地域;③中央军及黔敌仍在赤水镇东南地域。

2月9日,毛泽东根据敌军动态,以蒋布局企图为基点,在扎西会议提出“回兵黔北、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十二字方针。11日,毛泽东在指挥主力秘密回师同时,令红9军团以1个团兵力向西南佯攻。18日至20日,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待敌人发觉时已晚近4天。此时,毛泽东敏锐捕捉到消灭黔军王家烈绝佳时机,令红1、3军团及干部团,坚决主动消灭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并乘胜直取遵义,取得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二渡赤水,毛泽东将计就计、出敌不意,利用摆脱追敌时间差,5天内连打4个胜仗,蒋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逆向式创新,即用反向探求方式进行思考。运用时应注意把握:①打破思维定式。在四渡赤水之战中,蒋介石始终没有跳出阻敌北上思维定式,毛泽东则灵活把握了目的与手段、结局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在二渡赤水中取得巨大战果。②善于反向思考。要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或者从对手角度寻找解决方案。二渡赤水中,毛泽东综合分析战场态势后,及时判明蒋的意图,抓住战机回师黔北、直插遵义,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图片


三渡赤水、调敌向西——灵感式创新下的神来之笔

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飞重庆督剿,令守敌严防、川军向南急进,压迫红军于遵义地区“围而歼之”。毛泽东洞悉敌企图,令红军徘徊寻敌、诱敌围拢,意图择机突围。

3月15日午时,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于鲁班场向中央军周浑元部发起进攻,但周部依托碉堡固守顽抗,加之东进增援之敌即将到达,红军被迫撤出战斗,但也产生了敌主力进一步西进的奇效。但此时敌军主力东调,战场态势出现了利我西进的局面。毛泽东灵机一动,顺势而为从茅台三渡赤水西入川南。

三渡赤水并非初衷,而是寻机歼敌未果后的“灵光一现”。毛泽东采取灵感式创新方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可谓“神来之笔”。灵感式创新,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维认识的整体性创造过程。运用时应注意把握:①聚焦问题研究。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前提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时间聚焦思考,需要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的探究精神。三渡赤水中,毛泽东就始终思索如何保存实力、跳出包围圈,为下步寻得战机打下基础。②敏锐捕捉战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指挥员要始终保持对作战态势发展的敏感度。鲁班场战斗受挫后,毛泽东纵观全局,敏锐察觉到敌军整体布势变化带来的机遇,果断三渡赤水,为彻底摆脱包围创造了战场空间。③厚实自身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意、创新、创造,只有基于自身知识和阅历积累,才会厚积薄发。毛泽东特别注重学习,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也正是不断的学习积累,促使了革命事业实现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图片


四渡赤水、抢渡乌江——迂回式创新下的海阔天空

蒋介石对红军三渡赤水十分恐慌,电令各纵队实施碉堡战术,分路自得截堵,逐次缩小加以包围。毛泽东则审时度势、再现奇招,两次佯动为四渡赤水、突出重围撬开突破口。

3月19日,红军一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游击诱敌;20日,毛泽东指挥主力秘密四渡赤水,从敌人重兵集团右路向南急进;23日,正当蒋胜券在握时,红军突然出现在追敌身后、掉头南下,于31日抢渡乌江。蒋气急败坏直飞贵阳督战,令沿路驻军严阵固守。此时,川滇黔军大部北上、云南兵力薄弱,毛泽东敏锐感到,“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毛泽东遂令红1军团向清水河佯动,作出东进湖南会合姿态;主力直趋息烽、扎佐,威逼贵阳。蒋惊慌失措,急调滇军主力支援。红军乘势从贵阳以东直插向南、挺进云南,彻底跳出敌人合围圈。

四渡赤水是在川南直渡长江难以实现情况下,毛泽东运用迂回式创新,指挥红军2次佯攻持续调动敌军主力,抢抓战机西进云南,最终实现北上入川战略意图。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迂回式创新方法,即当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时,谋求避开或越过障碍去解决问题。运用时应注意把握:①始终保持清晰认知。就是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终极目标、实现手段及其相互关联,不具备条件绝不蛮干,占据优势绝不大意。林彪曾因部队四渡赤水期间长时间连续机动作战,抱怨“红军尽走弓背路,应该走弓弦,走捷径,否则部队要被拖垮”。毛泽东给予严厉驳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②合理选择解决路径。运用迂回式创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增加解决问题的中间环节,或优先解决与所主攻的问题关联较小的问题,尔后解决关联密切的问题等方式解决问题,以达到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的效果。



图片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