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子百家,一般说先秦,因为“春秋战国”是四个字,不如“先秦”两个字省事。而且虽然广义上“先秦”可以追溯到夏商,但是狭义上“先秦”就是指的“春秋战国”。 为什么“百家争鸣”发生在先秦?以为这个阶段正是阶级动荡的时期,贵族逐渐失去对权利的绝对控制,以“士”为代表的底层蠢蠢欲动,于是就给了各种思潮涌动的空间和土壤。 诸子百家排第一位的就是儒家,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第一个把诗书礼乐这些本来只有贵族才能接触到的书籍和知识传授给了底层人民。我觉得这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为什么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觉得一方面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体系适合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宽广的大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统治”,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愿意主动接纳和吸收其他流派的优点,比如道家的“内圣外王”、汉代“阳儒阴法”等等。 当时和儒家分庭抗礼的就是和它并称“显学”的墨家。两家都有非常明确且对立的政治主张,当时两派交锋是不可开交。关于墨家,我之前为了写《王者荣耀》里的墨子特地读了 任继愈先生的《墨子与墨家》,除了给孩子们写了浅显有趣些的 还写了几篇读书笔记 简单聊了墨家的伟大成就和消失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而崇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由于其比较“消极”的态度,也不会去和儒墨去争什么,在当时的影响力上就要差不少。 虽说“老庄”,但是俩派还是稍微有点区别。 老子喜欢“顺其自然”,即“存在即合理”。 庄周则喜欢玩“诡辩”,比如“庄周梦蝶”“白马非马”。 儒、墨、道三家都偏理论,所以喜欢“假托”上古圣贤的言论表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而法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治理国家服务的,所以它的主张更实际,却没有远景目标。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在实操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法家理论落实。只不过经历过秦的失败案例,汉以后的各朝都学会了给法家披了层儒家的外衣,让百姓更容易接受。 所以,既有远景规划,又有执行方案,还能让百姓臣服,甚至还时不时自我更新打个补丁的儒家,就成了中国传承千年的主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