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刘伯承指挥的大型战役的经验还不够多,或者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这才导致毛主席没有考虑过刘伯承。那么事情真相是这样的吗?其实并不是的。 刘伯承作为最先跟随红军的一批革命同志,他一直活跃在战斗部的最前线。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二野部队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歼灭敌军百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刘伯承能力不够,不足以胜任主帅的谣言也不攻自破。而刘伯承出身军事科班,是党内的知识分子,军事理论相较于其他三个司令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刘伯承同志就是一条龙下凡!”毛主席对刘伯承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为何在选帅的时候,没有考虑刘伯承呢? 首先刘伯承的年纪仅次于朱德,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伯承已经接近60岁的高龄了,他的年纪比彭德怀还要大上几岁。十几年的拼死搏杀也让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数次负伤,身体越来越差。 在1916年的某次战斗中,刘伯承还因中弹而失去了一只眼睛。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失去眼睛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朝鲜战场是非常紧张和残酷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如果刘伯承真的挂帅出征的话,想必会给他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痛。中央和毛主席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愿意让刘伯承冒险挂帅。而除了身体方面的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没能让他挂帅出征,那就是当时刘伯承的身上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早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刘伯承就意识到我军军事理论缺乏的问题,很多干部自己单干的时候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当大家开始攻城掠地的时候,却表现得不是很理想。 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培训,所以创办一所培养优秀中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刘伯承的心愿。 1950年刘伯承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组织批准自己自己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参与筹办陆军大学。 刘伯承是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精通我国古代兵法,又熟悉现代军事知识,是公认的军事理论家。刘伯承以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创造了许多光辉的战例。 因此中央军委也认为刘伯承是创建陆军大学最合适的人选,就在志愿军入朝的第四天,毛主席还给刘伯承发来一封急电:“伯承同志,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都希望你能来北京主持筹建陆大,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迅速交代了西南的工作,从重庆乘坐飞机来到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周恩来对刘伯承说:“你这个人的组织纪律性是非常强的,只要中央的命令已下达,你就会马上来。” 刘伯承说:“中央这么信任我,我还担心自己搞不好呢!” 1950年10月,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虽然风云突变,但筹建军事院校的事情并没有停下来。起初院选的选址拟定在东北,毕竟东北靠近苏联,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东北成为前沿地带,陆军大学如果再建立在此处的话是有些不合适的。 由于抗美援朝的进行,人力、物力都是格外紧张的,军队又急需大量经过军事学院学习的军官到前线任职,为了尽早开学,刘伯承决定找一个现成的地方办学。 随后南京成为刘伯承率先考虑的地点,华东军政大学的校址是原国民党中央军政学校和国防部,院子比较大,房屋面积足足有47万平方米,就办学来说足够了。 11月5日,军事学校以及部队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了军事院校的教育方针、计划、制度等问题。一切制定完毕后,刘伯承来到南京成立军事学院临时党委。 毛主席曾说过:“办学校,一要有个好校长,二要有个好教员。”于是军事学院一组建,刘伯承就开始抓教员队伍。学校刚建成的时候,教员队伍主要从总部和其他部队选调,从地方大专院校招收。 动用了很大的力量,也只有190名军事教员、5名政治教员、106名文化教员。然而这些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面对军事教员奇缺的局面,楼伯承决定吸收旧军官当教员。 刘伯承也不是谁都肯收的,针对教员他也有自己的标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军事学院一下子得到了数百名国民党旧军官担任军事教员。到1955年,军事学院的教员队伍已经达到1000多人,其中军事教员有1007名。 1957年7月底,中央曾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但他在不久后却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写去一封信,说自己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担此重任,请求免任这一职务。 1958年11月17日,中央军委答应了刘伯承的请求,同时任命叶剑英为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 虽然刘伯承元帅没能挂帅出征,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凭借着血肉之躯应对敌人,但是以后,甚至是几十年后,战争的形态还是这样的吗?” 这也是刘伯承元帅投身教育的初衷,英雄不仅仅出现在战场上,功绩也不是用数字表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