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段时间,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 《跟着书本去旅行》 播出了古越水乡系列节目, 带我们了解了诗中鉴湖。 ![]()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面对家乡的湖水,一时间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贺知章家门口的大湖,正是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修筑鉴湖,上蓄洪水下拒咸潮,形成了科学的排灌体系,奠定了绍兴成为鱼米之乡的基础。鉴湖雅名“镜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渺。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笔墨。因历代围湖造田,如今的鉴湖缩小了很多,虽不及当年的“八百里鉴湖”,但依旧风景如画。 ![]() 在唐代,越州的府下,有萧山,也有绍兴。两处地域接近,从方言的谱系来说,它们都属于吴方言的太湖片。因此两个地方的老百姓,无论是唐代还是今天,方言相近,沟通方便。从文学的角度看,用方言来作诗押韵,反映了这首诗“乡音无改”的创作特色。因此,才有了以绍兴方言唱的《回乡偶书》莲花落。 ![]() 贺知章是大唐时期越州永兴县人,他的家庭条件不错,从小就能接受正规教育,年纪尚小其诗文便在附近一带出名。后来贺知章考科举中了状元,据说是浙江省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状元,又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成为了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里面的一位老师,官职七品。此后,贺知章先后担任了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和秘书监等官职,皆为三品,而担任这些官职,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品德。 大概在贺知章8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到自己游历了帝居,后面的日子更是浑浑噩噩,于是向唐玄宗提出辞呈,还把自家的宅子捐赠给了道观。皇帝虽然感到惋惜,但念其上了年纪,便也批准了,并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的一角,还命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贺知章回归故里后住在道观中,建起了“一曲亭”,在这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 ![]() 诗中的“镜湖水”就是现在的“鉴湖水”,而“镜湖”这个名字是在东汉马臻筑湖完成之后取的,对于它的由来有很多故事版本,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相传)当时黄帝在这一带磨镜留下的典故。到了北宋,因为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为了避讳,而后才改名叫“鉴湖”。 ![]() 在柯桥叶家堰居,可以看到贺知章回乡场景和泛舟湖上的李白的雕塑。历史上李白和贺知章有着很深的交情,二人年龄虽相差四十年,但一见如故,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李白也向其展示了他新写的《蜀道难》,这首诗纵横捭阖,想象奇特,让贺知章更加欣赏李白的才华。 ![]() 贺知章曾向唐玄宗大力举荐李白,但李白性格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并不被朝廷所重用。到了贺知章告老还乡之时,李白也只能怀着落寞的心情,为这位忘年交的知己送别。贺知章的离开,让李白更加觉得自己在朝中无法继续立足,于是没过多久向皇帝请辞,唐玄宗也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 李白辞官云游天下时因思念故友,专程来到越州拜访贺知章,但却没想到待他泛舟至鉴湖,贺知章已经离世了。李白闻讯悲伤万分,写下了《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 诗中的“金龟”也是二人过往的回忆。当时两人去酒馆喝酒却没带钱,不喝酒又不是两人的性格,贺知章便随手把身上的金龟当了换酒喝。金龟是当时的一种官符,贺知章为了和李白喝酒当了金龟,足见二人友谊之深,也体现了贺知章为人之豪放。 ![]() “四明狂客”贺知章性豪爽,好饮酒,爱笑谈。在长安城,贺知章与好友们诗酒唱和,将友谊、美酒与诗歌三者结合成一种奇妙的艺术,这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可以得到证明。绍兴酒历史悠久且名声远扬,或许这香甜澄澈的酒水也是贺知章思念家乡的一大原因,而鉴湖水是绍兴黄酒酿造的“独特秘方”,为其注入了灵魂。 ![]()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柯桥文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