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1 “民无得而称”解

 阳谷人说论语 2023-08-09 发布于山东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此章,杨伯峻的译文是: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将“无得”译为“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有人认为精巧之极。但现今的学者指出,“无得”在先秦古籍中如此释解没有同例,因此不是孔子原意。目前,有人统计了“无得”的常用义项,在此基础上得出“无得”是不能够或没有办法的意思。故杨逢彬将此章译为: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极为高尚了,多次把天下让给季历,但老百姓(却因不知道这事而)没有称颂他。”(《论语新注新译》)。释“无得”为不能够、没有办法,这也为许多当今学者所接受。

“得”为“得到”的实义动词时,“而”为连词,如:“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史记·齐太公世家》)。但当“得”虚化为“能够”意的虚词后,“得”就成了“而”后动词的修饰语,如:“善人吾不得而见之也。”(述而篇)。“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篇)。“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战国策·韩策三》)。

汉代郑玄此处的注释是:“三让之美,皆蔽隐不著,故人无得而称之。”所谓“三让之美,蔽隐不著”,这就说“三让之事”,世人不知,无所称赞。由此看来,以“三让之美,皆蔽隐不著”作为“无得而称之”的原因,无疑是准确的。后世王肃、皇侃、朱熹等皆支持这一观点。
子张篇中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好理解,译为“仲尼的贤德堪比日月,没有办法可超越。”是没有异议的。而此句中的“无得”也正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综上所述,“民无得而称焉”,既不能理解为“老百姓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赞美他”,更不能理解为“民众不认为他有可称颂的地方”,正确的理解是“百姓却不知道他应该被称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