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天桥的道路胡同(2)

 北京的骑士 2023-08-09 发布于北京

 上集内容介绍的是天桥东北方向的区域中胡同的大致走向,下面再介绍天桥西北方向的区域中胡同的大致走向。

        天桥西北方的第一条胡同是铺陈市胡同(原称补拆市),铺陈市胡同西侧,后来陆续形成了一大片胡同。从天桥下的西龙须沟向北,一直到珠市口西大街全是老胡同。

铺陈市胡同靠近南口的路西,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的观音庵。此庵坐西朝东,门楣之上的匾额里“古刹观音禅林”的金字,在蓝底的衬托下,还泛着昔日的光彩。大门两侧的墙上,还留有风尘斑驳的字迹砖雕“常修净土”。

1901年,观音庵这里成立了私立正宗小学。在那个时代,在穷汉市里建有一座学校,那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有书读了。1912年,私立正宗小学转为私立育英国民学校,学校规模扩大,更多穷人的孩子走进学堂。1917年,观音庵又成为京师私立第九十七国民学校。此后,学校迁移,庙宇建筑成为民居。居住在这里的市民一直没有改动这里的建筑格局,观音庵成为了天桥地区胡同里唯一完整的保留原样建筑格局至今的寺庙。

西龙须沟的北面,有一条最宽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灵佑胡同。胡同为南北向,胡同向北到顶端后自然向西,形成倒“L”状。

灵佑胡同得名于胡同北端的灵佑宫。灵佑宫原本是一座小庙,只一楹,称十方道院。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庙扩建为三楹,称为真武庙。明朝天启年间,司礼监魏学颜辟地十亩,建有五座大殿,一座高阁,形成一座规模很大的道观,并请皇帝赐额曰:护国灵佑宫。碑文为大学士叶向高所撰。

清康熙年间,为了内城的防火安全,将东安门外灯市口的灯市迁到天桥西北的灵佑宫。当年灵佑宫与先农坛之间有硕大广场用以摆放各色花灯,观者如云。

灵佑宫道院自明朝扩建以来,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时期,灵佑宫被北洋政府警察局外五分局作为办公用房。如今,当年热闹的灵佑宫灯市早已无存,只剩一个胡同名,还记载着过去的风雨历史。

灵佑胡同中段西侧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小巷,如果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它的存在。进入小巷西行,再左转向南,就进入一条略显宽敞的胡同,一直通到永安路大街。这条胡同两侧排列着好几个门楼,由于胡同两边盖了许多小房,使这条胡同显得逼仄、拥挤、凌乱,这条胡同就是居仁里。

居仁里是南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胡同,可这里曾经住过一个不普通的人,使它名声大噪。1936年,穷途潦倒的清末名妓赛金花病逝于北京天桥的居仁里,结束了她传奇般的一生。

赛金花原名傅彩云,1887年被清廷派驻德、俄、奥、荷欧洲四国外交公使的洪钧纳为小妾,并随洪钧常驻四国达四年之久,其中在德国生活的时间最长,因而,赛金花会讲一口流利的德语。

1893年,洪钧因边界纠纷遭到弹劾后积郁成病,不久去世。赛金花脱离洪家后,又先后到上海、天津重操旧业,后到北京陕西巷艳旗重张。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此时八国联军的统帅是德国人瓦德西,据说,在旅德期间,赛金花与瓦德西有过接触,因此,赛金花劝阻瓦德西不要滥杀无辜,使侵略者的行为有所收敛,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赛金花两次下嫁,婚姻皆很短暂。晚年的赛金花,搬到天桥的居仁里16号居住。1936年11月4日凌晨,赛金花落寞凄凉而逝,佣人顾妈的哭声惊动了一个叫普玉的片儿警,此人颇具新闻头脑,他立即通知了《立言报》报社,《立言报》立即停机改版。随之,赛金花故去的新闻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灵佑胡同东侧,是大喇叭胡同和小喇叭胡同。这是两条相通的小胡同,大喇叭胡同南通永安路,北接荣光胡同。小喇叭胡同南通永安路,北口向西拐弯与大喇叭胡同相连。

小喇叭胡同南宽北窄,状如喇叭。北口仅有60厘米宽,仅容一人通过。如果两人对头相遇,其中一人必先退进巷中门楼内躲让,另外一人才能通过。它是京城中最窄的胡同之一。

小喇叭胡同往东就是何家胡同。何家胡同原叫何家庄,后改称何家大院,南通永安路,北接储子营胡同,1965年整顿街名时改作何家胡同。早年间,众多天桥艺人在此居住。

何家胡同东侧的永胜巷、福昌里是在斗姥宫、真武庙遗址上建成的胡同,是一条北面不通行的死胡同。

遥想当年,康熙及其之后的清朝皇帝,去天坛祭天时登临天桥,桥东有红庙,桥西有斗姥宫、真武庙,桥下彩旗招展、鼓乐齐鸣,是何等的威武雄壮。现在永生巷、福昌里两条胡同里的民居中,多少还残留有斗姥宫的点滴痕迹。秀美的花格窗棂,精巧华润的木门轴,做工细致的梁柁榫卯,巨大石条铺砌的房屋地基。

福昌里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长约三十多米,北不通行,南至永安路。天桥著名的双簧老艺人孙宝才曾住在此胡同内。年轻时的孙宝才拉过洋车,扛过大个儿,做过很多苦力活,因自幼诙谐滑稽,善学众生百态,在朋友的劝说下,拜卢伯三为师,学说单口、双口相声和双簧。卢氏功底深厚,以善说“八大棍”(笑话选段)而享盛名。孙宝才得卢伯三真传,无论说、唱及表演,颇具乃师的风范。晚年孙宝才的双簧上过央视春晚。电视剧《戏说乾隆》中有一场双簧表演,表演者就是孙宝才。

福昌里的东侧,有一条“L”形的小巷,叫迟家胡同。小巷不长,也就两三个院落,住着几户人家。

早年以艺名“毛毛旦”而享誉京城的梆子旦角宋永珍、京剧女丑第一人宋风云夫妇在此居住。宋氏夫妇膝下四子二女均业梨园。尤以次子宋遇春、四子宋保罗最负盛名。

宋遇春(1911—1993),原名益俊,1911年出生在北京。1923年被其父送入群益社科班坐科学艺,工文武老生。

1924年,冯玉祥和李德全在南苑机场举行婚礼,群益社以三天堂会戏助演庆贺。头一天打炮戏,就是入科不足一年的宋遇春和搭班的四弟宋宝罗演出的《张松献地图》。

1934年,宋遇春在天桥吉祥戏园演出京剧《走麦城》的红生戏,一炮打响。在观众中,有一位擅演红生戏、以“活关公”之称的著名演员李洪春。李洪春看后对宋遇春赞不绝口,后收他为徒。宋遇春正是从那时起,把原来宋益俊的名字改为“遇春”。

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宋奕萱,是宋门梨园第四代传人。她反串的武生角色,颇具其祖父宋遇春当年的神韵。

迟家胡同向东不远,就依次是铺陈市胡同和天桥了,现在介绍铺陈市胡同从南到北的几条胡同:

储子营胡同为东西走向,东接铺陈市胡同,西至荣光胡同。明清时代,此胡同为厨子的集中居住地,他们以料理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宴席为生,因而得名“厨子营”。明朝属正南坊,民国时期改称储子营。1965年更名为储子营胡同。

评书大师陈士和(1887—1955)就出生在这条胡同。陈士和,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八九岁时随父在清庆王府帮厨,粗识文字。后来,为了生活,陈士和卖过瓜子、糖豆,给喜庆宴会当过“厨口儿”伙计,终日为生计奔波。可无论多苦多累,陈士和始终保持着听评书的爱好。评书演员世殿成发现他爱听评书,又勤奋好学,将他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窍门。

辛亥革命前后,正是北京评书界的鼎盛时期,名家众多,群英荟萃。陈士和刻苦学习各个评书名家、各个流派演员的拿手书目,评书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陈士和25岁时拜擅说《聊斋》的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陈士和一生说过五十一篇《聊斋》,选用多为两种题材:一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讴歌人民的反抗精神;另一种是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

陈士和对原著中的伦理人情、风俗典故、天文地理辅以通俗的解释,并使用“串包袱”形式制造悬念,吸引了很多听众。听众称赞陈士和说《聊斋》是“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模拟、评论、表演)。北京民俗专家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1952年陈士和参加电影《六号门》的拍摄,将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马八辈儿”塑造得非常真实。

从储子营胡同继续向北依次为赵锥子胡同、鹞儿胡同、九道湾胡同和校尉营胡同。

校尉营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铺陈市胡同西侧,西至留学胡同东侧,南侧与九道湾胡同相交,全长304米。明时称校尉营,属正南坊,因兵营而得名。清称前、后校尉营,民国时统称校尉营,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定名为校尉营胡同。清代由李鸿章创办的"五辈学堂"曾设此巷内。巷内还有宜兴会馆,为清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会馆建筑现状保留尚完好。

宜兴会馆整体坐南朝北、由两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均由正房及两侧厢房组成,整体布局规整、轴线清晰,大门为三座相连、中为广亮大门的门楼,它在此街低矮的平房群中如鹤立鸡群。三座相连的高大门楼,彰显着气派,这在京城众多的门楼中也属罕见。当年,中间最高门楼的大门平日不开,门口设有高大的栅栏。所有院内人员,只走西侧的门道。而大门楼东侧的那间是值班房。体现着大型会馆建筑的气势,会馆总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宜兴会馆的重要性,一是曾为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其治理顺天府期间对于晚清时期北京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二是作为县级会馆的代表其由所在地州县而非在京同乡集资规划建设的来源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同乡试馆,且建筑保存较好,具有特殊文物价值,现为第三批西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条东西走向胡同的西口,都通往南北走向的牛血胡同(后来称为留学路)。

未完待续。撰稿:徐  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