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那些泡沫:南海泡沫——原来最终的获利人居然是他?

 财怪大美丽 2023-08-09 发布于北京
(本文字数4700,阅读时长约15分钟)
南海泡沫事件是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泡沫,与密西西比泡沫、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三大经济泡沫”。


背景:连年战争,政府负债累累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的时候,英国政府对外已经负债累累,发行在外的国债将近1000万英镑。南海公司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政府解决这部分国债的还款问题。
说到英国当时的债务问题,还得说回到1689年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之所以叫光荣革命,主要是因为其兵不血刃的推翻了上一任国王:詹姆斯二世,让得到议会支持的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夫妇成功上台。
威廉三世的上台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作为君主的权利受到一定的约束。其中,限制国王征税的权利,间接导致南海泡沫的发生。
为什么议会要限制国王征税?
主要原因还是过去的几代君主,实在太过作死,国王独断专行,为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军队作战,强行增加税种和税率,搞的民众怨声载道。
于是在“光荣革命”终结了斯图亚特王朝之后,议会干脆就将国王征税权利写进律法,要求国王如果想多征税,需要议会讨论并同意后才可执行。
不能征税,要打仗钱从哪里来呢?
威廉三世作为正统的荷兰执政人,深谙金融之道,并将荷兰的那一套金融理论和实践应用到了英国。你不是不让我征税吗?那我就借款,这个我熟,我在荷兰的时候就会各种融资借贷。英国当时谁最有钱?就是金匠、商人。威廉三世最初的借款就来自于这些人。
但是,分散的借款,再加上新国王信用度不高,借款人不确定威廉三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支付利息,导致借款利率过高,最高的时候要20%~30%的利率才能借到。
再要不说还得是荷兰人呢……后来威廉执政期间,于1694年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通过向社会统一募资,来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作为交换条件,英格兰银行可以发行同等额度的“钞票”,这些“钞票”可以用于购买各类商品、甚至是支付政府征收的税款。
这就大大降低了威廉政府融资的难度,威廉政府的债务因此迅速的扩张。


南海公司成立:为解决政府负债而生

威廉三世上台之后,到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之前,英国一直处于战争之中。经过多年战争,英国政府债台高筑,虽然有英格兰银行做支撑,仍然摇摇欲坠。南海公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立的。
当时的财政大臣罗伯特·哈利,受到他人的启发,倡议成立一个公司:通过向政府支付利润,获取部分特许经营权,以便政府偿还因战争而欠下的大笔债务。
南海公司遂于1711年通过国会法令成立:
1.南海公司依法可在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岛地区,垄断贸易
2.同时,南海公司需购买1000万国债,以帮助英国政府置换即将到期的短期债券。政府将支付6%的利息+8000英镑/年的费用给南海公司。
3.为了确保英国政府有还款的能力和意愿,国会法令要求政府预留酒、醋、烟草等货品的未来税收收益,用以支付每年60万英镑的利息。

南海公司的钱从哪里来?
实际上,南海公司的筹建人就是上面提到的财政达成罗伯特·哈利,他本人作为股东之一&总裁,提供了一部分的资金。同时他还游说了一些富有的商人认购南海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
南海公司的成立对政府有什么好处?
政府1000万的高利率短期债券置换成了利率更低长期债券。当时,英国政府在社会间发行的短期国债利率普遍在8%以上,并且都是短期债券,还款压力巨大。而南海公司成立以后,政府只需要为这些债券支付每年 60万英镑的利息,还款压力骤降。实际上,南海公司成立后,就将超过97%的社会面上的债券回收。
对南海公司及南海公司的投资人有什么好处?
1. 每年有固定的6%的利息收入,这部分的利息收入是有税收做保障的。与社会公众分散持有的债券相比,虽然利率低了一些,但是持有债券的风险降低了不少。
2. 获得英国在南美的贸易垄断权利。当时英国在南美洲并没有殖民地,但是鉴于当时欧洲各国大乱斗,不排除英国在南美洲横插一脚的可能。投资人对此也是持乐观态度的,而且有百年前东印度公司做榜样,人们自然对南海公司所描述的远景充满期待。
直到1720年,南海泡沫发生之前,南海公司的股价都保持在相对温和上涨的范围内。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加强了南海公司的信誉度,比如:
1.西班牙短暂的允许英国可以垄断西班牙在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而这一特权很自然的落在了南海公司的手里。
2.1717年,南海公司又购买了200万英镑的公债。
3.1718年,南海公司更是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了总裁。乔治一世也购买了10万英镑的南海公司股票。


“南海计划”:跌入深渊前最后的狂欢!!

到了1719年,经过了多年的战争,英国政府对外的欠款达到了惊人的5000万英镑。其中:
1830万英镑国债由三大机构持有(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3160万英镑国债由私人持有,其中一半的利率在4~5%,一半的利率在7~9%。
1719年末,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大型换股计划,被成为“南海计划”。
该方案提出:以南海公司的股票价值为准,收购市场上除了另两家公司持有的国债,共3160万英镑,同时无条件支付英国政府150万英镑,有条件支付160万英镑(与公司最终可收回的债券总额相关)。
“南海计划”提出后,英格兰银行也随之提供了更优的方案,倒逼南海公司不得不重新提交方案,增加“中标”的筹码。
南海公司最终的方案:
1.南海公司用公司股票置换英国国债3160万英镑
2.政府向南海公司持有的债券每年支付5%的利息,并且在1727年之后降为4%
3.南海公司无条件支付英国政府400万英镑
4.南海公司有条件支付英国政府360万英镑(若3160万英镑的国债全部转股,则南海公司最多支付360万英镑)。
5.南海公司可自由设定股票与国债兑换的价格。(这一点也是后来泡沫极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为以更少的代价获取国债,公司有动力推升股票价格。这一点上,英格兰银行的竞争方案是:按照170:100的比例兑换。)

这份最终方案在1720年2月2日获得下议院通过,方案于1720年4月7日获得御准生效。随后,南海公司分别于1720年4月14日、4月29日、6月17日,三次向公众提供股票的货币认购(也就是现在的股票增发),募资6600万英镑。在第四次货币认购前,南海公司还开展了两次国债转股形式的认购,成功地向逾半国债持有人换取债券。
股价飞速上涨,南海公司董事们纷纷卖出股票、兑现盈利
在1720年年初,南海公司的股价仅为128英镑
2月2日下议院批准之后,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
到3月份上升至330镑
在4月份方案正式生效后,股票价格就涨到了390英镑
而在这期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已经以每股高达300镑的价钱售出225万股股票
然而,董事们抛售股票的动作没有停下。
5月份,南海股价上扬至500镑;6月份升到890镑;7月份甚至达到了每股1,000英镑的价位。股票市场火热,公司董事成功在这个价位售出500万股股票
股价飞涨的推手
公司大量的描述公司美好的前景:“墨西哥无穷无尽的金矿”、“巴西大面积种植的可可”、“美洲高利润的努力交易”,等等。不仅自己宣传,更是贿赂政府官员为其站台。使得人们相信投资公司会有非常好的收益。公司不仅宣传美好前景,更是宣布大比例分红来吸引更多投资人,让他们相信公司前景诱人。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股价上涨,公司更是在发行新股的时候,推出了“分期付款”方式,投资者认购款可以分期支付,减轻认购股份压力。许多因此参与进来的投资者都打算,在支付完“首付”之后就立即出手,获取盈利。
更夸张的是,南海公司还推出“首付贷”服务。如果投资者连“首付”都支付不起,可以向南海公司“贷款”认购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南海股价会进一步上涨的情况下,这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投机。
最后,南海公司还通过人为的限制市场上可售股票的数量,扭曲供需关系。公司在投资人认购股票后,拖延凭证发放的时间,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不足,短时间内,使南海公司股票处于极度供不应求的状态。


戳破泡沫: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自“南海计划”方案通过以来,全社会都在疯狂追捧南海公司的股票。面对市场上火热的投机交易,许多欺诈的股份公司蜂拥而至,模仿南海公司的操作方法,宣称自己拥有“美妙”的生意和前景,从而吸引公众购买公司的股票。
这些虚假宣传的公司,骗取了投资者的金钱,还分散了本应投入到南海公司的资金。于是南海公司以及英国政府商量后,发布了《泡沫法令》,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继续经营。这个法令的本意是为了限制那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骗子股份公司,让市场上的资金再回到南海公司来。
可谁能想到,这一法令的颁布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这些“泡沫公司”被取缔之后,社会大众如梦初醒,对所有的股份公司都心生警惕,连南海公司也不可避免。
自7月以后,随着热潮减退,南海公司的股价由原本1,000镑以上的价位急速下滑,情况不受控制。无论南海公司董事们用什么方法,也无法挽救颓势,股价逐渐跌落至12月的124镑


一地鸡毛:该如何收场啊?!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数以千计的股民血本无归。社会舆论认为南海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贿赂官员的行为,要求对南海公司的董事以及相关官员展开调查。
事态开始变得严峻起来,人们不仅怀疑南海公司欺诈,更是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
为了挽回政府声誉,1720年12月8日,国会召开议会,并对南海泡沫时间展开调查。
调查过程不做赘述,只说结果:
1.多名参与其中的政府要员受到惩罚,或进监狱,或下台,或受唾弃猝死家中。
2.南海公司董事们全部的个人财产被罚没,用于偿还受害的投资人。
3.政府放弃收取:“南海计划”中政府应得的400+360万英镑的利润。
4.南海公司账上全部资金用来归还股票持有者 。
5.南海公司发放的借款(作“首付贷”的那些),借款人只需归还很少一部分(5~10%)即当做还清。
6.公司不得破产,仍然有权利每年得到政府支付的国债利息,作为公司收入并分配给各位股东。


你猜我抢了你的钱,你会不会感谢我?

当然会了!因为我又还给你了一部分!

整个事件中最大的赢家无疑是英国政府。通过南海公司的一番操作,英国政府将社会全部的短期债券转换为长期债券,而且利率还下降至4~5%。大大的降低了政府的还款压力。英国政府虽然在泡沫破裂后,信誉受到了摧毁,但由于后续罗伯特·沃波尔作为国会的主要领导人,力挽狂澜,尽可能的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保证政府继续偿还对应的国债,降低投资人的损失,反而重振英国政府的信誉。
另外,公司最早一批股票持有者也是受益人。他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以合理价格持有公司股票,而在后去股票价格飞速上涨的途中,获利了结。这部分人中,只有公司的董事们后来被推出来谢罪,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人持有早期的股票。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后面主持收场的罗伯特·沃波尔在最后得到内幕消息,便提前清仓手中持有的股票,免于血本无归的下场。
题外话:罗伯特·沃波尔是谁呢?他是南海公司发起人罗伯特·哈利的死对头。两人分属不同党派,为各自党派的领军人物。哈利的托利党扶持南海公司,沃波尔的辉格党扶持英格兰银行,两家公司也是东风、西风的关系。在清算南海公司的过程中,主要由沃波尔主持。
就是这样的死对头关系,罗伯特·沃波尔还能在泡沫破裂之前逃走,可想而知这里面的“水有多深”
还有一个受益人是英格兰银行、以及东印度公司。他们两家实际上最后瓜分了南海公司的股份。泡沫后的南海公司虽然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手中持有的国债却是实打实的资产。无疑,这两家机构瓜分掉的南海公司的股份仍然是很优质的资产。
南海泡沫的收场没有公众想象的惨烈,实际上投资者们都能拿回一部分的本金,但相较于投资者们本身持有的资产(无论是现金资产,还是原本的国债资产),就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南海泡沫就这样草草的收尾了,获利的人们继续挥舞双臂、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亏损者们只能咬牙吞下这颗苦果,好在苦果没有苦到让人不管不顾、放弃一切、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结尾了,最后再想一想:
嗯,是阴谋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