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有一味药,既收敛外浮胆火,又生津止渴消暑,夏天用正好

 贵而全之 2023-08-09 发布于湖南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量增多,体内的津液也会随着汗液而流失。

大部分人此时生病,都会出现喉咙干燥、不思饮食、身软无力等症状,在中医看来,此属“温病”范畴。

民国初期的名医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说,温病其实是人体感受到节气的变化,引动了内在的疏泄失常,胆火上逆造成的,不能盲目用清凉的泻火药。

而有一味中药,不但可以收敛外浮的胆火,而且还大补木气,能生津液,特别适合夏季食用,它就是乌梅!

彭子益:“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坐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胎,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方用乌梅5大枚,冰糖2两,煎汤热服,酸甘相得,痛饮一碗立愈……暑月发热,乌梅冰糖汤特效。”

乌梅的药用价值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经过烟火熏制而成,因为经过熏烤后的梅肉外皮呈黑褐色,故名乌梅,又名梅实、熏梅等。

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作用,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乌梅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等,在成熟期含氢氰酸,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各种真菌等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还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抗蛋白过敏,增强免疫力。

乌梅有“五止”

1.止渴

乌梅的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常用来治疗口渴多饮的消渴(如糖尿病)以及热病口渴、咽干等。

2.止咳

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而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症,常配半夏、杏仁等。但对实证要慎用。

3.止泻

乌梅能涩肠止泻痢,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或大肠滑泻不止甚至脱肛不收。

《证治准绳》记载的固肠丸,即是乌梅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

4.止痛

乌梅可安蛔止腹痛。

蛔虫得酸则伏,《伤寒论》中即用乌梅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可治疗胆道或肠道蛔虫引发的腹痛、呕吐甚至四肢厥冷。

5.止血

乌梅炒炭可疗便血、崩漏属虚证者。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重用炒乌梅30克配人参、茯苓、木瓜、赤石脂、禹余粮等煎服。

乌梅经验方

乌梅汤

乌梅一味,煎汤,加白糖饮服。

凡肝阴不足、肝热气燥所致的痢疾、泄泻、吐血、咳嗽、发热、噎嗝等,可以选用。

加入人参,名参梅汤,有阴阳相济之功,用于元气将脱的虚喘厥逆,以及大病之后的虚冷之候,有固脱、复元、救急之效。

乌梅四物汤

乌梅、当归、生地、白芍。

此即原四物汤中的川芎,因性燥动血而以乌梅代之。

此方可治疗痢疾、怔忡、汗症、吐血、遗精、月经过多、胁痛、子肿、小儿风气等。

乌梅治痢方

乌梅18克,香附12克,煎汤,早晚两次服用。用此方治疗细菌性痢疾。

乌梅消石汤

乌梅、虎杖、茵陈、金钱草各30克,水煎服,治疗胆结石、胆囊炎,有效。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