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809一课研究之《找次品》教学设计

 书写自我 2023-08-09 发布于河南

01

╱ 向你介绍我是谁╱

图片

大家好!我是“一课研究”团队的成员任青青,来自杭州市星澜小学。很高兴能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02

╱ 本期内容有哪些 ╱

  1. 听一听:《0.45×0.8的积到底是几位小数?》

  2. 读一读:《找次品》教学设计

  3. 笑一笑:《乘法分配律》

03

╱ 轻轻松松听听书 ╱

《0.45×0.8的积到底是几位小数?》

——选自《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

04

╱ 坚持阅读8分钟 ╱

培养优化意识 发展数学思维

——人教版五下《找次品》教学设计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

1.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出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寻找被测物体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走进一起学数学之思维大挑战。

出示问题:有81个网球,其中有1个球比其他球稍轻,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断定哪一个球轻,请问你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清楚天平使用规则: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上都可以放小球。

2

追问

师:你觉得至少需要几次?

学生猜测:40、20、5、6、3、1……

师:1次有可能找到次品在哪里吗?

生1:在天平的两边各放40个玻璃球,如果天平右边下沉,就说明最轻的球在左边;但如果天平平衡的话,就说明多出来的那一个就是最轻的。

生2(质疑):我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说如果一边往下沉的话,就说明轻的球就在另一边。可这道题问的是称几次能保证找到那个轻的球,如果按他说的称1次只能说明那个轻球在那一堆球里,并不能确定是哪一个。而平衡就是最幸运的情况,与题目说的至少矛盾。

3

小结

师:看来,1次虽少,但只是有可能,不能保证找到较轻的那个球。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光要最少,还要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

4

揭题

师:如果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在同学们这么多的答案中,哪一个次数是最少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找次品”问题。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激发探究欲。

二、初步探究,化繁为简

1

谈话

师:从81个球中找次品比较复杂,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开展研究的?

生:从最简单的开始研究。2个,3个……

2

直观演示

2个球:引导学生借助身体,用手来当天平演示。

3个球: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3个球的称法。先把其中的2瓶放在天平的两侧,如果左边下沉,就说明右边的是次品;如果石边下沉,就说明左边的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则没称的是次品。

教师板书再次梳理:

图片

引导学生完整说:

如果平衡……,如果不平衡……

3

小结

师:虽然有3个球,而天平只有2个托盘,只需要把其他2个放在天平2侧,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无论是否平衡,利用推理,能同时验证3个位置的小球,只要称1次肯定能将那个次品找出来。

板书呈现简洁的记录方式:

3:(1,1,1)

学生体会2个和3个虽然数量不同,但是都只称1次就可以将次品找到。

设计意图

“2个”与“3个”形成次数的对比:为什么数量多了1个,而次数没有增加?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找次品并不是都要称,可以通过推理一一排除,为研究分组规律埋下伏笔。

三、独立探究,初步感知

1

活动一:

探究8个小球

课件呈现:8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活动一

1.画一画:用简明的方式记录思考过程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称法

3.说一说: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按活动要求进行组内分享并全班汇报。

图片
图片

追问:多称的1次在哪里?

生:称(3,3)或(4,4),都只称一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边。可接下来,第一种是要在3个里找,只需1次;第二种要在4个里找,要用2次,所以会多1次。

学生初步感悟要分3组,板书记录:

分3组

2

活动二:

探究9、10、27个小球

课件呈现:9个、10个、27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活动二

1.选一选:选择一种情况研究

2.画一画:用简明的方式记录思考过程

3.想一想:关于分组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辨析9个球的情况:

图片
图片

追问:都分成3组,为什么最后称的次数不同?

师:除了分3组,还有什么秘诀?

生:尽可能让每组的数目比较接近。

师小结并板书:尽可能平均

尽量平均

3

应用规律

分别请一个学生介绍10个和27个的情况。

10:(3,3,4)

27:(9,9,9)

师:有什么发现?

生:考虑27个的时候可以转化成9个的情况。

师小结:看来它们之间藏着某些规律呢!

4

探究81个小球

师:回到最初的挑战的81个球,你能发现它和我们解决的27、9、3个有什么关系?

板书帮助理解:

图片

引导学生共同发现:被测球的数量是几个3相乘,就是称几次。

设计意图

小组汇报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待测物品数量为8个时,只有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2次就找到次品,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9的分成3组,通过追问:都分成3组,为什么最后称的次数不同?打破学生固有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应用规律。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回顾我们整节课的经历,从最初的81个球,到解决2、3的问题,再到研究8、9发现分组规律,直至研究了更大的像10、27、81这样的数,发现了被测物品数目与称的最少次数之间的一些关系。我想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一定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最后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图片

师:随着81个球的问题解决,今天的课也即将结束。接下来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1.  如果被测球数不是3的倍数,其需要的次数有什么规律?

2.  如果没有告诉我们次品是略轻的还是略重的,情况又会如何呢?

设计意图

在本质上本节课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设计较为开放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板书设计

图片

02

╱ 笑一笑

《乘法分配律》 ╱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姓名是:

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我的!”

老师说:“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回答:“木林森。”

老师:“那你怎么把名字写成这样?”

学生说:“我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