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访“芭蕉庵”,感慨芭蕉不简单

 黄之中 2023-08-09 发布于上海

我曾在东京市西早稻田一带住过将近两年,在新宿区临近江户川公园的神田川一座桥边,有松尾芭蕉留下的“芭蕉庵”,顺山势而建,门前河流经过,可谓依山傍水,是一个风水宝地。那两年我老从河边走,经过好多次,但这个庵就是不开门,想看也看不了。

因为那两年处在新冠疫情期。

Image

日本古代文学有三大宝:《万叶集》、《源氏物语》和芭蕉俳句,可见松尾芭蕉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似乎是,跟我们的李白杜甫,或者苏轼,或者柳永(?)有一比。

现在,让人紧张的疫情已经远离,日本国门大开,疫情期间不开放的游览胜地已悉数打开。恰巧有国内朋友来东京玩,考虑到她跟我一样,也是个舞文弄墨者,在计划去镰仓看川端康成遗迹前,先陪着去了一趟芭蕉庵。

我们发现,松尾芭蕉首先是个行为艺术家

松尾芭蕉寛永21(1644)生于伊贺上野(今三重县上野市),本名松尾藤七郎,人称“忠右卫门”。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芭蕉受其影响,也对俳句上了瘾。

Image

这听着有点像纳兰性德的经历啊。不过,人家纳兰是皇帝的侍卫,而且又是皇族出身,品衔要高得多。大概是因为这段经历,松尾芭蕉身手骄健,行路敏捷,成年后,特别喜欢徒步旅行。

良忠只松尾大两岁,二十四岁时病逝,松尾芭蕉告别藤堂家,只身来到江户(今东京),此后写出了《谈林七部集》,后来他在甲州逗留期间又作有《俳谐次韵》《武藏曲》《虚栗》等句。直到完成《猿蓑》,算正式确立了“蕉风俳谐”的风格。

在松尾芭蕉之前,日本俳句写作分出三派:一是室町时代(1392-1573)的宗鉴、荒木田守武,开创了俳谐连歌创作。

二是江户时代的松永贞德,提倡俳谐的娱乐性和教养性,号称“贞门”,被视作古典派。

三是西山宗因,主张俳谐的滑稽性,强调创作上的自由奔放,称为“谈林”派。具有该派特色的还有著名的俳句家井原西鹤(1642-1693)

Image

松尾芭蕉将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熔铸于一炉,加以发展,形成自己风格,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代表作品《荒野纪行》《鹿岛纪行》《幻住庵记》《深处的小路》《俳谐七步集》等,准确捕捉到了作者面对自然和人生时纤细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很容易发现松尾芭蕉纪行方面的作品很多,因为他一生喜爱旅行,是个旅行中的行为艺术家。

从京都到江户,都有他的遗迹。

Image

青少年时期,芭蕉是在上野度过的。父亲松尾与左卫门是地位低微的下级武士。他的父亲于1656年逝世,也就是芭蕉13岁的时候,一家人都由年轻的兄长照料。芭蕉是家中第二个男孩,有一位兄长和一位姐姐,一位妹妹。一开始他做了藤堂良忠的侍童,其间喜欢上了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最初作品被收入1664年出版的《佐夜山中集》,有两句'明月之夜旅宿焉,绯樱绽放思暮年'享誉一时。

大约此时他起了武士名'宗房'1666年,主人逝世后,松尾芭蕉选择离开这个家。在接下来6年中,他有一部分时间生活在京都,出版了几部诗选。

1672(宽文12),他迁往江户。利用8年时间广交游,勤创作,立门户。到1676年时,已被公认为俳句大师,出版自己的文学小册子并且给诗歌比赛做裁判。

Image

出名后,他接受了一批追随的弟子。这些弟子在1680年为他建了第一间芭蕉庵。此时芭蕉37岁,从繁华的江户移居到人烟稀少的深川。

1684年到1694年,即芭蕉死前十年,他多时间都在旅行中。他从江户到富士山,到伊势,上野和京都,回到江户待上一段时间,而后再出发。反复外出,边徒步旅行边呤写俳句,既像苦行僧,又像是个甘于清苦的行为艺术家。

曾有人怀疑松尾芭蕉是德川幕府的间谍

松尾芭蕉在徒步旅行中步速很快,非常人所能赶上,有人便推测他可能当过忍者。

忍者是日本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神秘职业,“忍”即“隐”,类似汉语词“隐忍”之意,他们受过特殊机构的'忍术训练',行动敏捷,有耐久力,成为特战杀手或者间谍。

Image

像日本武士的武士道一样,忍者也遵循一套自己引以为荣的专门规范。忍者通常穿深蓝或深紫色衣服,在夜色下行动,不易被人发现。

因为松尾芭蕉的出生地伊贺盛产忍者,历史上曾经是众多忍者的故里。而且,他早期可能曾作过藤堂良忠的随从侍卫,后来有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就正儿巴经地指出,松尾芭蕉很可能是德川幕府的间谍,因为在他热衷旅行的那一时期,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许多忍者,四出查探各种消息。

当然了,由于没有发现确切的实证,芭蕉究竟是不是忍者,以及是不是德川的间谍,很难下断语。更多人将这种猜测称作无稽之谈,是穿凿附会的胡乱联想。

有一点倒是真的,不停的长途旅行为他的俳句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同时,也让他借此观察到列国的状况,获知最新的消息,包括获得德川幕府的相关情报。

Image

旅行也成功消除了他自认为心中原有的“恶性”,从其写作中,能够看出对大自然与恬静生活的热爱。他曾在贞亨4(1687)仲秋为欣赏满月特地到鹿岛神宫一游,为此写下了游记《鹿岛纪行》。同年10月,他又开始了另一阶段的长途旅行:经上野、大阪、须磨、明石、京都、名古屋,辗转至日本中部山区。这段旅行被记述于《笈之小文》中。

有人把芭蕉比作中国的李白,对此我只能呵呵。日本人现在把他的故事编成各种段子恶搞,比如他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每次一块去旅行老被弟子捉弄;再比如,他和许多弟子有同性关系(这也是他一生未娶的原因之一)。

芭蕉不比李杜,却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松尾是这位日本诗圣的姓氏,但一般都称呼他“芭蕉”或芭蕉翁。除宗房外,他一生用过不少笔名,如桃青、芭蕉、钓月轩、泊船堂、夭夭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

据考证,他早期的俳号“桃青”,是用来表示对唐朝诗仙李白的尊崇。你看,“李白”,“桃青”刚好相对,前者指还没成熟的桃子(青色桃子),后者则为白色李子。

Image

1681年(延宝9年),弟子李下送给师傅一株芭蕉树,种在了他当时隐居后来并因此命名为芭蕉庵的庭园内。来年,芭蕉树因天冷结不出果实,他感慨诗之无用恰同于此,便以芭蕉为俳号。

其实,芭蕉从很早时候起就抱有作诗无用的想法,他在写作上的成功,也被他视作并不能令人满意。正因如此,他在创作中有意转向了禅宗,以求心灵慰藉。他修禅、读书、远行,喜读老庄、李杜。

后来,他的芭蕉庵被焚毁, 1683年冬,弟子又为他建了第二间芭蕉庵。天和年间芭蕉穷困潦倒,这一段时期,他的作品被人看出深受杜甫、庄子的影响。

Image

1691年(元禄4)冬,在他死前三年,松尾芭蕉返回江户,并住进了弟子为他搭建的第三间芭蕉庵。

他不再独居,而是和两个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同住,一个是外甥桃印,另一个是至爱寿贞尼。

这时,因为追慕他的盛名,来访者络绎不绝。松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这个光景害他心无宁日。以致于1693)秋,他曾在长达一个月内拒绝接见任何人,如此闭关清心后才恢复心平气和。不趋物欲、毫无羁绊的生活信条,让他得以沉入超越痛苦的隐居生活。

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后一次离开京都,在到大阪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因腹疾死于大阪,享年50岁。临终前,留下了最后的俳句:“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

元禄二年(1689)二月下旬,芭蕉由曾良陪同,从江良出发,步行于关东、奥羽、北陆,经日光、白河、松岛、平泉、尾花泽、出羽三山、酒田、泉泻、云崎、金泽、福井、敦贺等地,九月抵达大垣,然后去伊势、旅程二千四百公里,历时六个月,所写纪行文《奥之细道》于五年后完成。

开篇可以说为旅人生涯的总结:“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鞭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旅行。”

写这么短的句子都能成大师,日本文学大师这么好当

游芭蕉庵,玩味其作品,我和朋友感慨:写这么短的作品,居然,也能成大师!

Image

芭蕉有一首《竹林》:“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那么,先不论章节,单从意境讲,我们把杨广《春江花月夜》摘出两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可以算作一首俳句;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随便摘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也是一首俳句。而且,它们都很有意境。

有人会说,日语里的五七五音节搭配,译成了中文会有变化,诗就是翻译当中丢掉的东西。但我还是相信日文和汉字、日本文学和汉诗之间独特的师承关系。

十七个音节再怎么弄,你想说篇幅上想留白,以少胜多,点到为止?再怎么也掩不住它们的简单。

Image

我们再从苏轼那首《定风波》里摘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不也是极佳(更佳)的俳句作品吗?

这样一来,俳句太简单,太好作了,而且作起来既省笔墨,也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好像也不需要太多文学细胞哦。

而且,他们那些三句十七音,敢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比吗?敢跟李杜比吗?敢跟范仲淹苏轼柳永比吗?

Image

据此,我们认为,写了上面那些俳句的松尾芭蕉,在日本文学史上可能算得一位大师,如果把他搁中国文学史里,最多算是个业余诗人。

不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难得的是他天天旅行,处处吟哦,至少在数量上,写下那么多的作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实在也是不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