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有“认知重构”一词,是一种心理治疗过程,用来改变认知扭曲导致的消极思维、非黑即白思维、神奇思维、过度概括和放大等不健康的思维方式。我把这个词和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论述糅合了一下,改造为“认知修正”,免得和心理治疗混淆,再者,我们平常的视觉方式,也不能算错,如前所述,是在进化中形成的高效的方式。只是我们为了做艺术,可以更实验性地主动修正认知,从而拓展视觉方式。思想-感觉-行为紧密链接,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肯定能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视觉呈现。事实上,上述所谓的身体修炼、机器的借用,都有助于改变我们的认知。但我们依然可以意识到,存在着一些改变观念和认识,从而带来做法、风格上的改变的机会。 逼真的看 我们首先产生的冲动就想要尽可能地贴近对象,做到认识到准确和真实。这种冲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逼真”。我们无法完全等同于真实,但是可以逼近真实。这种冲动显然来自人与人之间就同一课题产生认知差异,发生争辩的过程。艺术史上各类强调观察研究的写实主义多基于这种冲动。为此发明的装置有小孔成像暗箱。 我们要注意到早期暗箱并没有底片来凝固影像,通常配合在呈现影像的毛玻璃上打格子。打经纬线格子转移和放大图形的方法就是建立坐标系,以便能够在造型上准确地搬移客观对象,或者描摹对象。从眼睛所见的对象到画纸画布上的形象是这样,从一种图像复制为另一种图形也是这样。人们对自己的眼力和手的准头都并不信任,于是发明了打格子放大、在草稿纸上扎孔、撒粉、制作模版来复制图形等精确复制的办法。中国书法的九宫格、米字格,佛教造像《度量经》,西藏人画佛像用几粒青稞当作单位,也是这种功能。 打格子是为了建立参照系,在观看的时候,为了做到逼近对象,我们也经常用比较简便的办法来建立参照系。例如我们小时候学西式素描,学着用铅笔当比例尺用,其实就是用铅笔的长度当作坐标系来判定对象的长短、角度等要素。我们还被教导要比较着看,同时看形体两边的线条,正形和负形一起看,等等,都是为了在稳定可靠的参照系的帮助下获得“准确”。基本思路都是排除干扰,让客观的尺子、格子、 连工作程序都被设计为通过参照逐渐逼近对象的流程。我们记得学素描时被教导要先看整体后看局部,逐渐逼近对象。先画大形体,逐渐切割出小的曲线等等,其实都是同一个流程。就写生而言,这套办法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较为发达,但其他视觉艺术传统其实也是严格的。书法临帖能够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其实也是一种逼真。这是我们确保自己和多样而复杂的形体做到一致的主要办法。所以中国人在画地图的时候很早采用了“计里画方”的打格子的办法。 过细地看:聚焦和局部观看 除了粗略地吻合客观对象,世界各地都产生了看到和呈现尽可能多的细节的冲动。这种冲动要我们不但看到苹果,还要能看到苹果上的虫眼。不但看到面孔,还要能够看到毛孔。这种观看超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个事物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而是非常逼近并非常认真地查看事物的结果,所以是一种“过细”的看。 这种“过细”的观看一旦成功的呈现出来,往往能够引发惊叹。同时也很适合展开技巧的比赛,它往往消耗足够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抬升了价值。有时候当对象的形体或者肌理都比较简单,这时候人们还会故意去增加细节的丰富程度,故意寻找有着繁琐纹饰的内容进行表现,以便展示自己的技能。超级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等流派的兴起都和这种冲动有关。 为了能够做到极端,有的画家和雕塑家发明了局部观看的办法,比如他们画人像,在画鼻子的时候就拿一块布把眼睛、嘴巴都挡上,全神贯注地把鼻子画到极端的精细。等到画眼睛的时候,就会把鼻子挡上集中精力去画眼睛。这样一个细节又一个细节地扫描式地观察和绘制。把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到不可能再穷尽的程度,揭开遮罩之后获得的整体就往往会令人惊叹。照相写实主义画家用这个办法,有些雕塑家也同样采用这些办法。 作业:选取一种对象,用局部遮挡观察的方法,画一张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 提炼的看 提炼地看就是进行概括和简化,忽略掉一部分细节,把对象进行规整和归纳。这种简化往往是一种几何化。 原始人在画画的时候不久就学会了这种简化的办法。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只是需要表示人或者动物,而不需要具体地画出是某个人或者某一只独一无二的动物。所以他们很快就画出了火柴棍人。只要几根线条,就可以表示人表示树木表示动物,就可以表现宏大的场景,就可以记录历史。尤其是雕刻形式的岩石艺术,因为雕刻比较麻烦,这种简化的形象就出现得更多。拿木炭画的岩画,变化往往就比较写实而不够提炼。 好。我们从小也被教导,对复杂形体进行各种概括,比如说把人体的头部、胸腔和骨盆分别视为一个球。或者分别看成一个立方体。最终,我们把人体简化为枝球结构的木制模型,以及奥运会上的各种运动项目的简单标志,还有厕所门口那一男一女的简化形象。 这种概括能力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它并不妨碍叙事。比如它照样能告诉你哪里是逃生出口。
提炼和简化能力为大脑节约了算力,因此带来巨大的快感。当我们对怎么画一棵树手足无措的时候,漫画家告诉我们应该把一棵树看成一把雨伞,或者很多把雨伞的组合。我们就掌握了理解一棵树的方法。他还叫我们把飞着的天鹅看成一本摊开的书夹着铅笔,比如把一棵树给看成是雨伞。这种概括中运用了类比。而类比提供了用熟悉的事物理解陌生事物的通道。提炼和简化能力为大脑节约了算力,因此带来巨大的快感。 除了对形体进行概括,我们对纹理也进行概括。想想我们的披麻皴、斧劈皴、豆瓣皴,都是对山石纹理的概括。 同一种对象,有不同的概括方法。比如把树理解为雨伞就是侧重从体积上来概括。把竹叶的组合理解成“分”、“个”、“介”字,就是抓取了形体的中心线。 作业:选取一张复杂场景的照片,用提炼概括的方式画一张画。
平面化的看 我们画素描的时候,有的老师会建议我们用一个小镜子看形画得准不准,或者把画颠倒着看,或者眯起眼睛看,这些方法都有效,都是为了陌生化我们的视觉,这有助于恢复我们对于画面的新鲜感。但其实,这些方法的实质是:逼着我们用平面化的眼光来看世界。那就是,把这个有纵深、有概念和名称的世界,看作一个由线条、图形和色彩组成的平面。 虽然人类生就两双有距离的超前的眼睛,人类很早就开始用把形体之间互相遮盖的办法表现前后纵深关系。后来又发展出焦点透视、空气透视等方法来表达纵深感。但这时候,要求我们忘了纵深。不把前一个物体看作遮挡了后一个物体,而只是把它看作互相镶嵌咬合在一起的一个拼图,形体互相避让,刚好咬合出我们眼前这个世界。 虽然我们所见的事物多有名字,这是房子,那是树木、那是蓝天、那是雪山。但此刻不把它们识别为树木、蓝天和雪山,只把它们看作互相镶嵌咬合多三个色块。 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片线条所织造的网。线在这个时候只是色块的交界线。 这样,我们就把世界看成一个马赛克镶嵌画,万物都需要透过绘画形式(点线面)的网络,在我们眼前组合。或有序编码为指涉外部物像的形象,或自成组织但不向外指涉。 事实上,取消深度幻觉的确是很多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的工作。但在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图形时代,平面化又有了不同的意义。 ![]() ![]() ![]() ![]() 等高线推理 基于深度视觉的视觉模式,再加上地图测绘技术、断层激光扫描技术,赋予我们一种新的看世界的眼光,那就是把事物看作三维实体,设想一种截面慢慢推进,穿越整个空间。 如果这个截面是一个水平面,就将把整个空间切割为多层等高线。 如果这个截面是一个立面,就会把整个空间切割为多个剖面。 如果水平面、垂直的立面一起起作用,整个空间形体就会变成交叉的网格。这种框线结构的思维,如果框线落在结构的转折沟和脊线上,也就是重点放在面与面交错的线上,那就很接近所谓“结构素描”了。 这种工作方法也会变成看物体的眼光。我们看一个物体,用目光在它上面测量,推理着等高线的形状。 这种眼光带着一种还原论,就是将我们的视觉三维扫描仪化,立体坐标化。同时这种眼光也带着时间性:水落石出,海水涨潮,岛屿的面积变小。水面继续上涨,岛屿变成小山头。 这种视觉方式看似简单,其实潜伏着巨大能量,它暗含着3D雕刻和3D打印的思维方式,很多精彩的作品在这样的思维角度中产生出来。
这些部件从分层纸、PVC 或泡沫板辐射出整个光谱。这些对比鲜明的色彩和重复让作品有一种运动和循环再生的感觉,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凝视着一个深沉而催眠的洞穴。 ![]() ![]() ![]() ![]()
雷尔·凯里Darel Carey 是洛杉矶的视觉艺术家。他出生在库拉索岛,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尔顿长大。曾在美国空军担任语言分析师 11 年,2012 年离职从事艺术事业,2016 年毕业于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目前的工作包括次元线图纸和沉浸式磁带装置。光学和空间感知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他使用线条来塑造和弯曲表面或空间的感知尺寸。达雷尔一直对空间视角和幻觉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着迷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视觉理解。他受到 MC Escher 的几何错觉和镶嵌、Carl Krull 的线条画和 Bridget Riley 的光学绘画的影响。 像孩子那样看 我们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画,会看到很多和民间绘画、原始绘画、素人艺术(outsider art)相似的地方。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种: 画其所知:画出孕妇肚子的小孩,牛肚子里的小牛,房子里面的人,抽屉里的东西。因为你知道它立面有东西,就画了出来。 把侧面的牛画出四条腿。也是画其所知。 多面综合:画出同一只老虎的两个侧面,摊开来,其实也是由画其所知的原则指导的,但这里涉及到多个观察角度的同时呈现。正面和侧面同时画。把桌面往上抬以便表现桌面上的物体,这些反透视手法,都涉及多面综合。
变化基线:没有固定基底线,像埃及绘画那样,树木沿着方形池塘的四条边往外长,或者把方形纸张的四个边作为基底线。 罗列形象:民间画家和孩子们一样都把画面充分调用来罗列形象的品类,犹如摆地摊一样,使不同的事物在画面上历历可数。形象之间互相一般都不遮挡。涉及到集市、海里的鱼,森林中花木的品种等对象的时候尤其如此。 充满画面:和上述两条原则有相似之处,这也和平面化的镶嵌拼图思路有关,画面被分割成不同板块之后一般会设法填满,否则就是没有画完。让·杜布菲的画面就学到了这一点。 重复元素:经常会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元素,如眼睛、蝌蚪、箭头、叶片、锯齿形状,有时呈现大小弧度递归变化。 …… 此外还有寓意图像、象征化叙事、拟人化叙事……等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虽然一般被认为是“前现代”的古老模式,但就像神话一样,很可能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类思维深处的“原型”的作用,所以大家都喜欢儿童画、原始绘画和民间绘画,也都对素人艺术充满敬意。 作业:综合运用本节说到的儿童绘画的特征,以现代国际政治事件为话题,画一张《孩子眼中的当代世界》,或《孩子眼中的联合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