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sigmoid sinus thrombophlebitis,SST)

 医学影像小英语 2023-08-09 发布于浙江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sigmoid sinus thrombophlebitis,SST)是中耳乳突炎引起的严重颅内并发症,死亡率高。患者常表现为耳流脓、听力下降、头痛、高热等症状。术前影像学诊断非常重要,一旦确诊,需尽早手术。

脑静脉窦血栓是少见疾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SST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常同时累及乙状窦和横窦,故临床上也称为侧窦血栓性静脉炎。若血栓部分堵塞血管,可致管腔狭窄;若病情继续发展,管腔狭窄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血管闭塞。SST以右侧多见。

中耳乳突炎引起SST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两种学说:中耳乳突化脓性病变直接侵袭破坏乙状窦表面骨板,形成静脉周围炎,甚至窦周脓肿,使血管内膜粗糙,纤维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黏附于内膜表面形成窦壁血栓。血栓逐渐增大,导致血管闭塞,向上可扩展至岩上窦、横窦、海绵窦等,向下可延伸至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中耳乳突炎性疾病累及乳突腔内微小血管或导静脉,引起小血管静脉炎,感染沿小血管蔓延至乙状窦,导致乙状窦壁感染形成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颅脑CT显示静脉窦密度增高,增强显示典型“空三角征”,但阳性率不高。此中耳乳突炎或中耳胆脂瘤患者若出现乙状窦骨壁破坏常提示SST可能;若出现积气,表明窦周或窦内脓腔形成。

MRI静脉窦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序列上常呈流空的均匀低信号,发生血栓时,流空效应消失,并且随着血栓的自然演变过程而出现相应的异常信号MRI表现常取决于血栓形成的时间:急性期(发病<1周)脑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以含氧和脱氧血红蛋白为主,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壁呈高信号;亚急性期(发病1~2周)在T1WI和T2WI上血栓均呈高信号;慢性期(发病2周以上)血栓逐渐机化,流空信号于血管再通后重现,T1WI等信号、T2WI高或等信号。

乙状窦周围脓肿因脓腔外侧壁为骨性结构,故脓肿外侧无强化,而内侧乙状窦壁可见强化。乙状窦周围脓肿压力高可致窦腔被挤压闭合,窦周围显示脓肿影,而窦腔和窦壁为信号一致的强化影(图6~图8),均经手术证实。若窦内脓肿形成,窦腔各壁可见明显强化,形成环形强化区,而中间为液性暗区,经手术证实(图2和图3)。

正常静脉窦MRV表现为高信号,如果脑静脉窦腔被完全阻塞,MRV显示没有血流信号若窦腔不完全性阻塞,少量血流穿行于血栓之间,表现为不连续、不均匀的较低血流信号,静脉窦不规则浅淡显影或不显影,局部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信号中断。与常规MRI相比可证实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明确血栓范围、发生部位、狭窄程度,还可观察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补充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一直是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其直接征象为脑静脉窦和静脉部分或完全不充盈,间接征象为双侧皮质静脉呈螺旋扩张、迂曲,脑循环时间延长。而对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者,一般有中耳局部感染,伴全身发热,病情较重,不宜行DSA这种有创检查方法。

陈树斌,杨本涛,于子龙,等.耳源性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CT及MRI表现[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8, 25(2):4.DOI:CNKI:SUN:EBYT.0.2018-02-0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