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地理】醉眠篷底枕青簑(徐霞客兰溪游线寻踪之十三)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3-08-10 发布于美国


明崇祯九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的下午,徐霞客与静闻坐在涌雪洞洞口回味良久,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两人“循西岭出坞,西南行十五里,而达于兰溪之南关”。两人在城南的旅馆里找到小顾,小顾一天都没吃饭。两人等小顾吃饱了饭,赶紧去江边找船。江边那些几天前就被征用来的船还停在那里,衢州的援兵还没有来,船工们怨声载道。徐霞客一行在江边正愁着,忽见有一条船至北而来,大喜过望。近了一看,原是运布的。他们好说歹说搭上了船,可船工又说不打算走了,正歇着的时候,那些到处征船的官兵又来了,船工连忙撑篙开船,“刺舟五里,泊于横山头”。

  横山就是兰阴山,但横山头具体在哪个位置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先后走访了位于衢江边上的横山村、马鞍徐村,查看了《马安徐氏宗谱》,终于有了大概了解。宗谱记载:“兰阴山下为四达之途,溪流亘绝中道,其溪源发于衢,滔滔南来,阻兰阴而西折汇为潭,深不可测。”在南朝刘宋泰始二年(466),曾有建州刺史徐灿携夫人宓氏途经横山潭遇风覆舟而亡。其为官清正廉明,为人刚正不阿,平生尽做善事,颇得民众爱戴。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其夫妇两人淹溺后面不改色,异香袭人,众以为神,乃约众议,立庙塑像,世代供奉。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朝廷敕封其为“积庆侯”,重新建庙。明太祖时,稔闻灵迹丕著,敕封为“自在大帝”,民间叫“横山大帝”。其间,横山殿屡废屡修,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横山殿再次扩建,石木结构,庙貌威雄。


  而今马鞍徐、横山两村皆以徐姓居多,其祖上自宋代从河南开封的陈留迁居而来,当年是不是因为看到其徐姓祖上徐灿之庙而落居此地呢?不得而知。但自此后,徐氏后裔却为此渡做了许多善事。横山渡是兰溪通往金华等地要道,原来官方有一摆渡的,但不太正常,而且船工经常从过路的客商处敲诈勒索。马鞍徐有个叫徐从善的在外面做生意赚了点钱,回来后就自已买了条船,雇了个船工专门为百姓义务摆渡,不收分文。为了此善举能长年坚持下去,他专门捐出四亩租田以用于支付渡船的维修费和船工的工资,一时传为佳话。晚年他自号“爱渔老人”,善名远播。他死后,当时的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唐龙为他写赞文,江西道监察御史郑本立专门为他写了一篇《兰溪义渡记》,收在宗谱里。他的儿子徐廷望也是乐善好施之人,捐资捐物,建桥助学,从不含糊。明嘉靖年间兰溪洪水泛滥,村民颗粒无收,他立即捐出粮谷八百余石供赈灾之用。有人赞曰:“兰溪人物冠金华,徐氏兰溪积善家”。徐霞客夜泊横山渡,抑或也是徐氏积善之缘吧。



据横山村老人回忆,在上个世纪初,此渡码头还是非常繁华的,沿江有成百上千只船停靠,所以横山殿的檐柱上有联曰:“日有千舟竞发,夜照万户明灯”。其实在横山村里也有一个横山殿,听老人说原来就建在江边,供奉的也是横山大帝。后来为了建设大坝,横山殿迁至坝内,但香火依然不断。

徐氏后裔不但崇善,还更加注重修身崇学。明洪武年间有个叫徐希濂的,非常爱竹,在村前屋后全部种上了竹,还建了一座翠筠轩,专门设立学堂。“徐君世居瀫水阴,绿竹万竿森翠林”,“人皆种花贵颜色,红紫色娇能几日。何如种竹常翠苍,修竿劲节凌风霜”,“轩窗面峭壁,朝暮对华峰。晓日明翠黛,寒光净芙蓉”,置身竹林间,捧读圣贤书,过着悠哉悠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也是徐霞客所想要的,但他此刻更想要的是走出书斋,去更多的地方看一看。当晚他与船老大喝了点酒,便在船篷里早早地躺下了。“一曲未终仍一曲,醉眠篷底枕青簑。”远处隐隐约约传来船娘的歌声,一曲未终,一曲又起,江水轻轻的拍打着船舷,发出汩汩声,夜显得更静了。徐霞客把船老大的一件簑衣当成了枕头,感觉就像小时候躺在摇篮里,不一会便睡着了。


三白草堂,文学梦想
麓人悟道,无处可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