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段时间,电影《长安三万里》很火。
影片以诗人高适第三视角切入,通过讲述自己和李白高低交错的生命轨迹,牵引出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一众诗人群像,时而是繁华包容的长安,时而是大漠归烟的塞北,时而是温柔惹人醉的江南,华丽铺展出一幅豪迈磅礴的大唐画卷,惊鸿展现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历程。
也生动再现了李白的人生。
如果用三个词语形容李白其人,我最先想到的词是潇洒。
李白一生,游尽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所写的诗歌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他的“游记”。
有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在游览名山大川的途中,他还热衷访仙问道。传说李白出生前,其母梦见太白金星入怀,后生下李白,故父亲为其起名太白。
李白由此自认为是仙人后代,终其半生,除了致力于功名外,孜孜不倦就是寻找仙人足迹。
一边游玩儿,一边找仙草,寻仙人,一边将所见所闻写成诗。多么潇洒惬意的生活,如果是放在现在,李白妥妥儿的是一名旅游网红,且会拥有千万粉丝。
我们这些粉丝,会深深折服于他各处打卡的诗文“文案”,心向往文中那股子浪漫的仙气儿。
李白人生的打开方式,是如此让人羡慕。
第二个词,我想到了有钱。
你想,不做官不出仕的李白,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呼朋引伴,高歌纵酒,访名山拜仙道,遇到需要接济的人,他还慷慨解囊,美其名曰,千金散尽还复来。
主打的就是有钱,任性。
那么,李白的钱从何而来。
李白一生的确没缺过钱。这是因为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资助他的“金主”。
首先,他生的好。
李白出生于一个商人之家,其父李客曾在西域经商,主要经营丝、茶、盐等。家境十分富有。
李白曾在《万愤词》中说“兄九江兮弟三峡”,他的兄在九江,弟在三峡,他们可以把长江中下游的铜铁运到长江上游去卖,再把长江上游的盐巴运到长江下游来卖。
就是说,李白家里是有矿的,所以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拿着家里资助足够的银钱,能够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有钱有闲的旅游生活。
有诗为证“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做松风,泛瑟窥海月。”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写的太美!
再者,他娶得好。
27岁那年,李白第一任妻子,娶了退休宰相许围师的孙女许蓝仙。
许围师的父亲曾经为唐高祖李渊的同窗,可以说许门世代簪缨,已近百年,虽现在家道有中落之势,但仍是名门望族,家境也是优渥。
两个人一见钟情。更和谐的是,两个人还具有相同的爱好,许蓝仙也同样爱好寻仙访道 。
既然志趣相投,那就带着金钱接着到名山大川打卡。
李白最后一位妻子宗氏,是武则天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
诗中有两句:“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写完后,李白内急,于是便找个墙角方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
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赶巧来到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
仆人见小姐不高兴,想要把诗擦掉,宗氏非但未许,还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
这就是流传后世“千金买壁”的佳话。
后两人果结连理,宗氏才貌俱全,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和李白志同道合。夫妻二人生活也是珠联璧合,比翼双飞。
由此可见,李白娶的都是白富美,官二代,所以即便在他家道中落时候,仍然不用为钱而发愁。
再就是,遇到了“好老板”,便是我们都知道的的“赐金放还”。
公元742年秋天。一份来自长安的皇帝诏书,让42岁的李白再次步入长安。
年轻的时候,他曾踌躇满志,自信满满,天真以为凭借他绝世才气,便能一鸣惊人,被朝廷委以中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都没有得偿所愿。
而今,他终于能够昂扬地再入长安,在他心中,早已经铺展开自己建功立业的的人生版图。
告别家人时候,他写下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可很快,他的梦想便被现实无情击碎。
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赐予官职,但却是毫无实际权力的翰林学士,只是拥有某种技艺术数的官吏,职责是陪皇帝游赏。
于是,我们都知道,那几首流传后世的赞颂贵妃美貌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是好诗,把杨玉环的倾国倾城描写的淋漓尽致,因此受到皇帝和贵妃的喜爱,一时间风头无两,得意之时,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
但李白却依旧苦闷。他意识到,在唐玄宗眼里,他和那些占星卜卦之徒并无二致,只是用来供皇帝妃子们茶余饭后的点缀,他治国抱负沦为笑谈,失望之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于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玄宗是爱才之人,对李白足够礼遇,也够宽容,曾经有“龙巾试吐”的美谈。
可奢靡禁锢的宫廷终究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而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也无法见容于当时权贵,终于有一天,李白递上辞呈,唐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金放还”。
唐玄宗老年昏庸,只顾享乐,但对待李白,还真是个好老板。
又或许是,他早已经看透了李白。
性格决定命运。潇洒如李白,狂放如李白,他不适合高高的庙堂,而应该放逐在山野江湖。
行云流水,快意恩仇,才应该是诗人李白的人生。
第三个词语形容李白,我想到了“拧巴”。
李白终其一生,有两大矢志不移的追求,一是寻求精神自由,一是在政治上建功立业。
细思量,两者有矛盾的的地方。而这就是李白人生中充满悖论之处。
自古以来,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本就是两片天地,前者需要遵守各种制度,处理官场人情关系,充满尔虞我诈,稍有不慎就会遭人陷害,性命不保。
若想要实现政治抱负,就需要结交权贵,需要趋炎附势,适当的低头;而这个追求与精神自由却是相悖的。
李白的性格也不会这么做。
李白性格天真,精神内核充满自由狂放,他如何能适应得了官场。他在长安城里,毫无顾忌尊卑,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性格得罪了杨国忠、高力士等人,果然受到排挤,最后唐玄宗也不喜欢他,给钱让他走,其实是变相把他赶出长安城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气之下,李白写出了流传后世的诗句,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好了,这下李白带着钱,可以再去追求他的自由了。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但他还是不甘心。
在离开长安后,他又无数次地回望长安,怀念自己曾经的辉煌:
长相思,在长安
……美人如花隔云端。
表面上,他怀念的是长安,实际上,抒发的是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郁闷之情。
终其一生,李白都是挣扎在精神自由和政治抱负这两极中,灵魂难以安生。
我们知道,正是这份不甘心,致使李白后来没有看清形势,便贸然加入永王叛乱的阵营,引来了杀身之祸。
诗人天真浪漫,可政治上却是个“小白”,得亏有了天下大赦,不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少了一首绝妙唐诗。
一生如梦,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浪漫,诗歌华彩飞扬,正是通过他这种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处在鼎盛时期,所迸发出的那种伟大的民族活力。
这种活力延续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我想,这应该是李白以及他的诗歌,经久不衰,被世世传唱的根本原因。
再思李白,忽而想起余光中老先生写给李白的诗句: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