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写作心得

 湖经松哥 2023-08-10 发布于湖北




01

选题:学术价值与难度系数

博士论文有严格的写作期限要求,需要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对于论文题目的选取,既要考虑所选题目的学术价值以及是否具有进一步探索的研究空间,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评估所选题目的难度。倘若题目涉及面过大或是在研究难度上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围,则应尽早调整,以免影响毕业。就我个人而言,早在本科期间,我的研究兴趣点长期集中在西域史地方面,因而在保研时选择了跟随党老师从事蒙元史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便是探讨明代西域与中原内陆政治关系的演变。不过,自从进入北大学习以来,特别是深入接触了一些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及阅读了大量域外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之后,我逐渐意识到今后若仍以西域作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方面,无疑需要在语言学习和阅读外文文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在硕士和博士一年级期间我也有意识的选修了有关中古蒙古语、回鹘文和波斯语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我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内亚史研究中常用的语种,以致于入门较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从事这方面研究需要具备的语言条件,也难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论文写作。于是我便对论文的选题做了调整。既然研究西域等北部边疆地区难度颇大,那么将目光转向同样具有边疆性和民族性的云南地区也未尝不是一种更切实际的选择。虽然学界有关云南的研究成果已然不少,但在研究深度和对史料的利用方面仍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间。特别是现有涉及元代云南的大多数研究对《元典章》、《至正条格》这类典章政书以及元人文集的利用程度总体偏低,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在与导师进行了多次详细讨论后,我最终将元明时期云南边疆社会的治理与整合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02

绪论:导向性与问题意识

绪论一般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综述和篇章结构三大部分,当然有的论文也会在其中加入对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如果把博士论文视为一座跨海大桥的主体,那么绪论就好比引桥,读者只有经过引桥才能最终走上桥面。绪论的作用在于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情境之中,而其中的选题缘起和研究综述这两部分内容正承担着此项功能。较为理想的选题缘起既要明确界定自身研究所处的具体学术领域和对话的主要对象,同时也应在宏观层面进行学术史检讨。由于我论文的研究区域云南属于西南边疆的一部分,因此我便将对边疆研究意义的阐述作为整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以“边疆——中国边疆——西南边疆——云南”这条具有层次性的引线引导出全文的主题。并在分析边疆民族史、区域社会史和断代史三种研究范式的主要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从方法论角度对论文在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上的创新点进行介绍。研究综述的写作,不仅仅是对与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梳理和回顾,更重要的是指出已有研究在学术观点和研究视角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与正文部分的内容建立起一条学术纽带。如果只是停留在以记流水账的形式介绍已有研究的内容或是对研究论著的罗列过于宽泛,缺乏目的性,则不利于凸显自己将要探讨的内容与已有研究之间存在的差别,也难以同正文中的内容建立起直接联系。我在研究综述这一部分,是按照正文各章节的顺序,依次有针对性的梳理迄今相关领域的代表性论著,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将要论述的议题。



03

正文:章节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博士论文不同于论文集,它对全文整体性的要求较高,各章节的内容既要切合文章主题,同时相互之间也要具备有机联系。如果只是将几篇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单篇论文简单拼凑,那么就完全背离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初衷。在我论文写作期间,导师就曾指出我的论文明代部分第六、七、八三章间的相互联系性偏弱,以及同之前章节的衔接性没有很好的凸显。预答辩时,邓小南老师也指出,元代部分的第二至五章应该要用一条更具统合性的主线加以串联。后来我的处理方式是将前蒙古时代西南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蒙、汉二元政治观念在云南治理中的具体实践作为整合元代这部分章节的主线,同时以明朝西南治理的纵深化趋向以及地方传统与国家秩序间的互动关系对明代部分的章节进行衔接串联,并分别在第二章和第六章的开头部分进行说明。这样既彰显了元、明两朝云南治边举措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呼应了“国家边略与地方传统”这条贯穿全文的总线索。



04

结语:论题延展与主旨升华

结语是在整合各章小结的基础上,对全文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总结。因此,通过概括全文主要观点进而将论文主题放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中进行提炼和升华无疑是博士论文结语较为理想的呈现形式。一般而言,对文章主旨的升华可采用纵向或横向比较的方式,例如研究北族史的论文常将研究主题放入内亚传统的纵向学术脉络中做进一步延展。由于我此前在北方民族史领域有所涉猎,因而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便尝试从南、北边疆地域文化传统差异性的横向对比入手,对西南社会多元传统背后暗含的共性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出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边疆社会能够较为顺畅的融入大一统秩序的主要原因。近些年讨论较为激烈的“新清史”也提示了我可以将西方学界中国边疆研究中惯用的“殖民”理论与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进行对比,这样既从学理上分析了自古希腊以来形成的殖民地管理模式与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边方略间存在的若干不同之处,同时也展现了“边疆治理”这一全文主题在国家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在博士论文写作方面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和亲身体会,供各位学友参考。同时也祝愿即将或是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都能够按时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

作者简介:
李心宇,云南昆明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2019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西南边疆民族史,指导教师为党宝海老师。博士期间分别在《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学术探索》、《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马可·波罗研究项目”成员,参与翻译《马可波罗行纪》英文百衲本部分章节,校对《马可·波罗研究论文选粹(中文编)》部分论文。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篇幅所限,文章有所编删,请有需要者参酌原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