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文鹏: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尔雅国学报 2020-02-06

一、引言

1.什么是“研究”

一是“问题意识”。“研究”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要有“问题意识”。我比较擅长发现问题,尤其是用碎片时间,比如堵车的时候,就可以写一首七言绝句,或者发现一个论文题目。

二是“创新意识”。怎么才能创新?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树雄心,立大志,大胆开拓创新,敢于冲破已有的成说定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文学史的各种现象和诸多作品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从大量的、可靠的资料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揭示事实的真相、本质、规律,得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和见解。思想要解放,不迷信权威,同时还要依靠扎实的材料,求真、求新、求精,不夸大、不缩小、不片面。

2.研究的方法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里提倡,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王水照先生讲,文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文学→文化→文学”,中间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这个中间环节还不能丢:要把文学放在一个文化背景上考察,最后还要回归文学。另外,要通古察今,注意当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情况。

二、怎么选题?

硕博士论文的选题,具体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勤读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2.选择有学术积累、学术价值、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题目。如果你选一个不出名的诗人,他的集子,大家都没有整理,也没有注释,那工作量就太大了。所以,最好选有一些学术积累的,自己从头做太难了。

3.了解学术动态。硕士翻硕士的论文集,博士翻博士的论文集,看他们的选题。比如人家写“唐代科举与文学”,我可不可以写“宋代科举与文学”?也可以换明代的、清代的。题目的名称和讨论的范围,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些调整。

4.从宽。选定一个领域的时候,先要从宽。尤其是博士论文,不能太宏观,也不能太微观,中观就挺好。我所谓的“中观研究”,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流派、集团、群体、风格、气象的研究,对各种文体的特征、起源、发展、擅变、成就以及它们之前相互影响的研究,对文学时段的研究,对不同时段间文学传承、转折、变化的研究。以及文学家族研究、地域研究、影响研究、接受史研究 、语言研究,还有对各个历史时期中文学与政治、战争、民族、历史、哲学、宗教、民俗、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人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等等。这类课题新颖,有学术价值,又大小适中,比较适合做成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

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沈德潜与乾隆诗坛”,如果有人写了,那就可以写“万历”、“康熙”等时段的……在体式研究方面,葛晓音先生非常擅长,她还把这种研究用在杜诗上,出了一本《杜诗艺术与辨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如果想从历史学角度,可以参考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这都是典范之作。我写苏轼的时候,就想写他的山水诗——这是一个比较宽的范围,苏轼山水诗那么多,我肯定能写出东西来。但是要怎么着手呢?我反复思索,想到至少有这些问题可以讨论:山水诗观,飞动之势,谐趣、奇趣和理趣,相继写了好几篇相关论文(见《苏轼诗词艺术论》一书)。

5.工作量和学术含量。你选的题目,要保证自己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时还要有学术含量。

以上是就硕博论文谈的, 下面谈谈一般性的选题,需要哪些思维。

1.逆向思维

要从反面、侧面入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我写过一篇《论王维的文赋创作》,研究王维诗的人很多,他的赋写的也很好,不过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关注,我就写了这个题目。

以王维的诗来论,大家都是讲王维“诗中有画”,有一次我去陕西,就想起王维关于音乐的一个故事。《唐国史补》记载,王维有一次去庾敬休家,见他家住宅上挂着一幅《奏乐图》,看了一会儿,点头称许。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画里面的奏乐场面,正好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召集乐工检验,演奏到这里,那乐工的动作姿势、弹奏的指法,果然和画上所画丝毫不差。我们看,王维不仅是画家,还精通音乐,他诗中有画,那么,诗中有没有音乐呢?是有的!像大家熟知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都有对自然声响的描写。后来我就写成了《传天籁清音 绘有声图画——论王维诗歌表现自然音响的艺术》一文。

2.同向思维

王维诗中有音乐,别人的诗里有没有?常建的诗里也有!后来我又写了《以无声画境 传琴筝清韵——谈常建音乐诗的艺术》、《论常建诗歌的音乐境界》两篇文章。

3.举一反三

我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吴文英。在探讨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梦窗词的那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这是多么敏锐的感受力,吴文英真是一个闻香高手!我立即跟他说,查一下吴文英的词作,有多少次写到过香!结果发现:今存340首梦窗词,“香”字一共出现了239词(不包括标题)。再查柳永、周邦彦、姜夔的作品,都没有吴文英多。梦窗词写香味的次数,在两宋词人中可谓独占鳌头!

学生写的时候,我看他写了两三千字,还没进入正题谈吴文英,我就给他改。写论文就像下象棋,三步不出车,就不要下象棋了。我先引了莫言关于气味的论述,“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什么气味最美好》)接着说,“读过《静静的顿河》的人,几乎都不能忘记肖洛霍夫笔下顿河岸边弥漫的潮腐气息和大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浓烈气味;而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也一定会随小说主人公班吉以不可思议的嗅觉能力嗅到凯蒂身上那股‘树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乃至‘死的气味’。”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引入的。我不太喜欢莫言的小说,但读他的小说确实可以给我一些灵感。关于气味的讨论,还有很多,不是还有个电影叫《闻香识女人》嘛!

这是这篇文章,《论梦窗词气味描写的艺术》。

4.联想比较

有本书叫《画布上的创造》,里面讲到法国印象画派艺术大师莫奈,对青年画家们说的话:“写生的时候,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关系。”那么,中国的诗人里有没有如此注重色彩的?中国的梵高是谁?有了,李贺!在李贺的诗歌里,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都变成了各种色彩。他诗里的色彩,超越时间、空间,像“恨血千年土中碧”、“千山浓绿生云外”等等。他还有意把颜色字置于句尾,使色彩发出响亮之声,如“雄鸡一唱天下白”、“王母桃花千遍红”等等。后来我就以此写成了一篇论文:《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以上这些,总体来说,就是借一番、推一套。

另外,你的论文不一定每一章都好,但要保证至少有一章是闪光的,这就是你的杀手锏。有一篇博士论文,叫《晚唐齐梁体研究》,中间有一章用“澄江如练”和“麻衣似雪”两个比喻,来形容中晚唐齐梁体的不同,就非常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怎么写作

1.先有个大体的提纲,然后边读书边写作、打腹稿,逐渐把内容细化。

2.留意看一些著作的书评,看它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哪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3.写作时,要注意了解写作对象的背景,他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文艺理论的关系。这里插一句,讲下我对作家研究的心得,就是把作家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际相结合。我把孟浩然谈诗的诗句钩辑整理后就发现,他是有一个相当完美的诗歌美学观的。这个美学观的核心就是“清”,包括清真、清幽、清空、清旷、清淡,孟浩然就是在这种明确的诗歌美学追求下进行创作的。

4.还要有一些辅助性的量化研究,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我看王蒙的《双飞翼》,收录了研究李商隐、《红楼梦》的几篇文章。有一篇文章叫《雨在义山》,说李商隐的诗歌一共570多首,其中以“雨”为标题的12首,诗中出现“雨”的52首。具体展开时,先讲了李商隐诗歌中雨的几个表层特点:细、冷、晚;接着讲这些雨表现的主观感受:漂泊感、阻隔感、迷离、忧伤;以及他是怎么写的,用了那些手法;最后跟韩愈、李煜、温庭筠、苏轼等人比较,看他们的异同,一层一层分析,层层深入,写的非常精彩。

5.写论文的时候,不要只写一个人,要联系,要比较,上下比(跟前后)、左右比(跟同时代人)。

6.摆事实、讲道理。

7.掌握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

8.引用材料要符合学术规范。

9.注意义理、辞章、考据的结合,不要写得干巴巴的。文字表达上,千万不要半文不白,如果写不好文言,就最好写白话。

10.做大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微观、中观、宏观的结合。

11.要一边写文章,一边了解新的学术动态。前阵子胡晓明先生给吴承学《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写了一篇序,叫《文体学的新意义》,你如果做文章学,就要了解一下。

12.注意读一些范文,像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袁行霈先生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等等,我的书也可以看。

13.如果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别写了,放一放再写。

……

王一川老师讲治学经验时,用了九个字,总结得很精辟,我分享给大家:

“他才小心,后面石头翻”。

他:不是“我”、不是“亲爱的”,而是“他”,要从研究对象出发。

才:即“材”。讲求材料的可靠翔实,最好是第一手的,要足够支撑你的观点。

小:开口要小,选题要小。通过一口井,令人想见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

心:即“新”。题目新,或者角度新。

后:即“厚”。题目虽然小,但不单薄;虽然新,但不浮泛,要有厚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使你的论文丰厚、沉稳。

面:要涉及到一定的面,即在纵向深入的同时兼顾横向延伸。

石:就是“实”,指论文要处处求实、实证。必须以丰厚可靠的学术基础、翔实的材料和严实的论证取胜。

头:即“透”。把一个论点说透,分析透彻、清晰。一篇文章不一定都是新的,但要把最有新意的地方,用自己的说讲透彻。

翻:即“反”。站在自己文章的反面,自我反驳,毫不留情地删、改。

问:现在很多人,普遍缺乏艺术感受和文本分析能力,这方面该如何培养呢?

答:这个要慢慢培养,具体有这样几个办法。一是自己要写,这样才知其中甘苦。二是多读一些诗歌理论、文艺理论。三,遇到一首作品时,可以先自己去分析,然后再找别人的分析,看看有哪些不足,在比较中提高。再一个,生活应该丰富一些,看看球、看看电影,这些跟文学研究也都是相通的。

本文由刘福元根据讲座笔记整理而成

未经陶文鹏老师审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