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石钟山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一中大语文 2023-08-10 发布于福建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二)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而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①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②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注:①即文与可,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②筼筜谷:山谷名,在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著名。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丑:干支之一,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来作为纪年的一种方法。

B. 适:“适”字在古文中有多个义项,此处与“始适还家门”中均为“到”的意思。

C. 轮扁:古人的一种称谓方式,可以将身份置于名之前,类似的还有庖丁、师襄。

D. 缣素:丝织品,带黄色称为“缣”,洁白的则称为“素”,后统而言之称为“绢”。

3. 下列对两段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中着力描写了阴森恐怖的石钟山夜景,渲染凄清冷厉的气氛,衬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士大夫“不肯夜泊”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B. 选文(一)中运用了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方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 选文(二)先引述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意在陈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来表达对文与可的推崇和怀念。

D. 两段选文均属于“记”,这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叙述、写景、状物、抒情,但不用于议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重在表现苏轼与文与可两人深厚的情谊,文章语言朴素,叙事真实自然,请结合选文(二)第二段概括作者所记的趣事。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4. (1)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2)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5. 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与可夫妇为之喷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心手不相应”与前文“内外不一”意思相近,“相应”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应在“应”后断开,排除BD;

“了然”作“自视”的补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原文的“适”意为“到”;“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为“出嫁”。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不用于议论”错误。“记”可以用于议论,阐述某些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心动”,心惊;“钟鼓”,敲钟击鼓。

(2)“是日”,那天;“发”,打开;“失笑”,禁不住大笑。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由原文“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可知,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由原文“予谓与可:……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可知,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由原文“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可知,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与可夫妇为之喷饭。

【参考译文】

(一)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二)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的人们拿着丝绢,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