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亦平|回忆与感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初创阶段

 顺其自然h 2023-08-10 发布于北京

作者:钱亦平

内容提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前身,有民族音乐理论专业、作曲系的理论专业和音乐研究所。音乐学系建系后,一直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研究生教学为重点,凸显研究、教学型系科地位。“团结奋斗、一心为公”是音乐学系的治系法宝,有着几十年的光荣传统,应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史


作者简介:钱亦平(1946年生),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2001年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23年第1期,第82-84页。

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音乐学系正式成立于1982年,它所依托的学术资源是非常雄厚的。

音乐学系历任系主任及现任系主任为:钱仁康、谭冰若、沈旋、钱亦平、杨燕迪、韩锺恩、赵维平、王丹丹;历任支部书记及现任支部书记为:焦杰、邵祖荣、郑贤发、方正基、袁祖华、李小诺、孟莉。虽然夏野先生未任正系主任,但其为音乐学系教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系前史况

(一)前身之一——民族音乐理论专业

音乐学系的前身之一是1956年5月成立的民族音乐理论专业。作为民族音乐系的一个专业,当时每届仅招一、二位学生。首届学生:费师逊,于1962年毕业后在广东音协音乐研究所工作;第二届:沈洽(中国音乐学院工作)和张晋(上海淮剧团工作);第三届:陈应时(上海音乐学院工作);第四届:王秦雁(上海音乐出版社工作)、陈学娅(上海音乐出版社工作)、吴向荣(上海图书馆唱片组工作)和俞福保(上海淮剧团工作);第五届:姚方正(上海音乐出版社工作)和黄允箴(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组工作)。以上学者有的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有的成为其他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中坚力量。

1963年7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系成立,主任为沈知白。任教老师及教授的课程有: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江明惇(民歌)、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李民雄(器乐)、连波(戏曲)、赵佳梓(东方音乐)、刘国杰(戏曲)、叶栋(民族曲式)、陈应时(中国音乐史)、沈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该系的老师比学生多,每一位老师都学有专攻,兢兢业业。

(二)前身之二——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音乐学系的前身之二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理论专业,任教老师及教授的课程有:钱仁康(作品分析)、谭冰若(西方音乐史)、沈旋(西方音乐史)、孙维权(和声)、黄白(民族作曲)。这些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日后音乐学系的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钱仁康先生就承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作品分析教学工作,后来音乐学系成立,作品分析这一专业随钱仁康先生被纳入音乐学系。这一体制设置为日后“音乐学分析”体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前身之三——音乐研究所

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开始招收音乐学硕士研究生。1979年入学的有:钱亦平、黄允箴、周薇、范额伦、李曦微、佘熙、王佐治、王逢麟。其中钱、黄、周、范四人日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

音乐研究所的学生成为音乐学系老师的有:方之文(西方音乐史)、王璨(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孙国忠(西方音乐史)、梁燕麦(中国音乐史)、金建民(民族器乐概论、逻辑学)。这一支生力军为音乐学系的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发展轨迹

(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

1982年音乐学系成立之初,教师为9人,分属以下三个教研室: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2012年,音乐学系教师为22人,分属以下6个教研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作品分析。2022年,音乐学系教师28人,分属8个教研室,教授本硕博近300位学生。音乐学系教师队伍的特点是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名列全校首位,这一特点延续至今。

目前,音乐学系的教学体系是:五年制本科生、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三至六年制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进修生等多专业多层次的完备教学体系;承担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音乐学专业的科研合作。音乐学系自身的定位是: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研究生教学为重点,凸显研究、教学型系科地位;继续保持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作品分析等传统优势。此外,在多年的建设中,音乐学系为恢复振兴音乐美学、东方音乐研究等优势学科,拓展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研究、音乐剧研究、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批评等新型学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

音乐学的一门主课是“音乐学论文写作”,这是一门迄今为止在音乐院校有较大影响力的课程。建系之初,全系老师为此门课程的建设付出了很多精力,由陈聆群教授草拟大纲,随后全系老师展开多轮讨论、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音乐学论文写作规则”。

音乐学史论主干课程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音乐学基础主干课程有:“音乐概论”“音乐学导论”“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史论”“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描写与分析”“东方音乐”“世界音乐”“古琴音乐”“文献研读与研习”“钢琴”“视唱练耳”“音乐学分析”(包括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大型曲式分析、音乐分析综合)。此外,还有音乐学选修主干课程、音乐艺术实践辅助课程等。

(二)学科建设

1996—2000年,上海市教委第三期重点学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申报成功,学科带头人为陈应时。重点学科的申报成功实现了上海音乐学院科研项目零的突破,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全院共有三个系科都在积极申报,音乐学系的老师们连续加班讨论、完善方案,最后去院里申报时虽然由系主任钱亦平教授宣读,但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印象最深的是陶辛老师提了很多金点子,讨论会往往开到深夜。最后,由系主任钱亦平向学院作汇报,经过严格的投票程序,音乐学系的项目以绝对优势当选,并由学院向上海市教委申报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项目涵盖三期。第一期项目:计算机古谱解译程序,陈应时教授主持;第二期项目:齐鲁民俗音乐研究及多媒体演示系统,江明惇教授主持;第三期项目:计算机音乐形态思维研究,陶辛教授(当时为副教授)主持。

之后,音乐学系的科研项目更是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2002—2005年: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项目“当代社会与音乐文化建设研究”,带头人杨燕迪教授;2005—2008年: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带头人杨燕迪教授;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省部级重点学科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数据中心”,带头人韩锺恩教授;2008—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国家重点学科项目“音乐学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杨燕迪教授,等等。

三、团结奋斗的系风

笔者先后辅佐两任系主任(谭冰若先生、沈旋先生),担任副系主任工作,见证了系领导班子团结奋斗、一心为工作的良好作风。由于大家都住在学校附近,经常家校不分,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晚上也跑到学校商量工作,力求高效、完美地完成学校交付的任务。钱仁康老主任的作风是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但遇到大事必明确表态。谭冰若主任的作风更为随和,全系老师不定期地在他家中举办聚餐会。在谭冰若先生家里,全系上下谈笑风生。沈旋主任的作风是善于吸取各方意见,尽显民主风范。一次为了完成学校的献血任务,沈旋主任与笔者在校园找学生谈话,次日一早又来学校查看实际献血情况,还自费为献血的外地学生买了营养品,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曾有一位党支部书记被派到音乐学系前有顾虑,认为音乐学系高级职称老师多,难以开展工作,但其到任后看到的完全不是那回事,心就定了。团结奋斗是音乐学系无往不胜的法宝。

1982年6月,笔者在答辩主席丁善德先生的主持下,外请评委陈洪先生、朱践耳先生,内请专家桑桐先生、朱钟堂先生等参与评审,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后适逢音乐学系成立,因此留在音乐学系任教,担任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此外,在作曲系、助教进修班、干部专修班、专升本等担任作品分析课,得到了锻炼。虽然有导师钱仁康先生详尽的遍曲式课为参改,但笔者仍每天坚持备课,不敢懈怠。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比较尽心,自己买了布用缝纫机踩好窗帘、书架帘子,到学生宿舍给同学们挂好。他们心中如有不快也总愿意向笔者表露。一位学生初恋失败很是痛苦,笔者买了很大一块巧克力安慰他;一位学生被领导严厉批评,笔者予以化解。音乐学系第一届毕业生韩锺恩学业优秀,可以留校,笔者在大礼堂(现贺绿汀音乐厅)外墙根与他谈话,问他的意愿,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北上了。十几年后杨燕迪主任将他请回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音乐学系主任。

“团结奋斗、一心为公”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治系法宝,有着几十年的光荣传统,应予发扬光大。

(全文完)

扫描二维码
下载《音乐艺术》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