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福银 | 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诗文背诵教学谈

 锦绣文萃 2023-08-11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聆百











《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诗文背诵教学谈》一文,曾获江苏省“蓝天杯”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故略作修改,借“锦绣文萃”发表。

——写在前面

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

——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诗文背诵教学谈

文/孙福银


背诵优秀诗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的新“课标”之一,是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反复吟味作者的语言,对其进行咀嚼、消化、吸收,以加深对内容的感悟,加强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进而把诗文的规范化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作者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基本功应用于写作实践的重要途径。

然而,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屁股尖,坐不住,或者爱玩手机、电脑游戏,在背诵诗文(尤其是背诵较长的课文)时,总觉得太难。问其原因,他们会说“因为课文太长了”。其实,这些学生背诵诗文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文太长”,而在于学习理念没有转变,对阅读、背诵不感兴趣。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为考试而背诵),故而产生怕苦畏难情绪,读书时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敷衍了事,效果当然不佳。因此,我们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帮助这些学生转变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摒弃为考试而学的思想,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探究和掌握好的背诵方法。这样,他们背诵诗文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真正像著名的教材理论专家高万同先生说的那样:“读得进——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记得住——活记乐背,建构积累;用得出——举一反三,投入周转”。

一、

帮助学生转变读书理念,“读得进”。

语文新“课标”注重素质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内在发展。学生一旦明白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就会形成促进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候曾亲眼目睹元宵观灯的人们因桥毁而失足落水的惨景,于是便立志为成为桥梁专家而专心致志地读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正因为如此,他最终把所读过的书全背得滚瓜烂熟。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张海迪,因高位截瘫而不能进学校读书。但是,她身残志坚,决心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于是就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同病魔、死神和学习的困难作斗争,坚持躺在床上看“镜子书”,自学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全部课程和四种外语,她还读了十几种医学专著,成为一名能用银针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白衣天使。后来,她继续深造,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成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残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因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而终成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所有这些动人的事例都足以证明,正确的读书理念,能激发亢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内在发展,走向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鼓舞和激励学生,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自我发展,变被动读书为主动读书,树立自信心:“我能背诵,我会背诵!”而明确的学习目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信心,必然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以认真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战胜阅读、记忆中的困难,静下心来,埋头读书,“读得进——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引导学生探索背诵方法,“记得住”。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乐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因此,在他们背诵优秀诗文时,我们还应引导他们探究背诵方法,帮助他们变难为易,“活记乐背”,提高效果。学生的阅读基础、读书习惯、记忆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探究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01
“各个击破”法

有些学生背诵较长的课文有困难,我引导他们探究出“各个击破”法。

俗话说得好,“一口不能吞个饼,一锹不能挖口井。”背诵课文也是如此。就拿背诵《蚁国英雄》这个故事来说,在诵读数遍之后,就想一下子把它背下来,确实比较困难。怎么办呢?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有学生提出把它先分为“草丛起火,围向小丘(起因)——蚂蚁被围,情势危急(发展)——蚁团突围,至死不渝(高潮)——同心协力,突围成功(结局)”这四层,再各个击破——一层一层地背,然后把四层连起来背。第二层内容比较多,还可以把它分为“听、看、想、闻”这四个更小的层次来背。不少同学赞同这个方法,纷纷照着去做,效果很好。实践证明,这样先“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分散了难点,再集零为整,连起来背诵,经过“整合”,就使成篇的文章在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02
 诵读感悟法

有些学生朗读能力强,读得正确、流利而富有感情,且感悟能力强,我就引导他们运用“诵读感悟法”,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蒋仲仁先生曾在谈背诵课文时强调“熟读”才能“成诵”,“背诵是朗读到烂熟的结果”。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背诵课文时,要像宋朝朱熹说的那样,“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且要采取“多通道记忆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让文章的语言文字先映于眼,再出于口,继而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大脑皮层的许多部位相继受到刺激,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悟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产生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达到人我一体的境界,作者的语言便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背起来“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03
 尝试回忆法

曾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对一篇要背诵的课文,用少量(约20%)的时间诵读、大量(约80%)的时间尝试回忆,采取“诵读—回忆—诵读”的方法,如此反复,直至熟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些学生适宜运用此法,我便指导他们在诵读两三遍课文之后,便尝试去回忆(出声试背或在纸上涂鸦),实在想不出来了再翻书,消灭空白点(把背不出的内容多诵几遍)。采取“尝试回忆法”背诵课文,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茶余饭后、临睡前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在校、在家都可以进行。有些学生有临睡前回忆背诵课文、翻翻书的习惯,那时万籁俱寂,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静心记忆、背诵,效果更佳。

04
  文图转换法

有些诗文,抽象的文字反映了形象的内容。对于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便引导他们采取“文图转换法”,在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图像信息储存在脑子里,背诵时就比较方便了。例如:背诵《黄山奇松》第二段,引导学生背诵时,把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文字转换成图像信息储存在脑子里,背诵时一边背一边“过电影”,不但记忆深刻,永久不忘,还能培养想象能力。

05
  读背交替法

背一篇较长的课文,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我便引导他们在背诵时请人陪读,以读带背。即一人慢慢背诵,一人轻轻陪读,彼此交替练习,相互监听。或者会背的同学轻轻陪背,以背带背。这样口诵耳闻,相互帮助,既增强记忆效果,又培养合作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06
  吟唱记忆法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于爱好音乐的同学来说,给古诗词谱上曲子,引领他们吟唱,也是有助于记忆、背诵的好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诗、礼与乐的教学不可分割。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与礼仪的咏唱离不开音乐,还因为孔子十分重视音乐陶冶性情的审美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于诗教、礼教的影响。他把音乐作为完成诗、礼教育的必要手段,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没有音乐的怡情作用,诗教和礼教将是被动的、不深入的。只有在音乐的陶冶下,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礼的内容,从而进入完美的自由境界。我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谷建芬老师自2004年开始了《新学堂歌》20首的创作,谱写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古诗词歌曲。我借鉴孔子的“乐教观”,效仿古代乐工的做法,以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榜样,抓住古诗词的意韵,以清新优美、节奏明快、易学易唱的旋律,为小学语文中的115首古诗词谱写曲子,请音乐人录制歌曲、制作视频,让诗乐和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韵今音互碰撞,诗乐和鸣声悠扬。你吟我唱情趣浓,培根铸魂新苗壮。他们变枯燥无味的“念经”为声情并茂的吟唱,在美妙的歌声中,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经典,入诗境,悟诗情,明诗意,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一个个情趣盎然,背诵古诗,曲不离口,入脑入心,成了很快活也很轻松的事。

背诵课文的方法还很多,不拘一格。我们应创作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摸索和掌握好的背诵方法,“活记乐背,构建积累——记得住”。

引导学生从仿到创,“用得出”。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一个人如果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个人本事就大了。”学生背诵课文的目的就在于构建积累,把诗文的规范化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作者写作的基本功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亦即以背诵的课文为学习的榜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仿到创,逐步走出一条自己的写作之路。

然而有些学生为背诵而背诵,不懂得在习作中尝试运用,使读、写脱节;也有些学生死搬硬套,生吞活剥,一味照抄别人的语言。

面对这些情况,我便在学生背诵课文之后,强化仿写训练。例如,在背诵《燕子》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的写法写一段话。有的学生这样写:一身金黄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张小巧玲珑的面孔上,那对小黑豆似的眼睛闪闪发亮;加上一顶通红的冠子、一张金黄的嘴巴、一双金黄的脚抓,凑成了我家那活泼可爱的“三黄鸡”。有的学生这样写:上披绿色“外衣”,下着棕色“毛裤”,胸佩黄色花朵,这就是我们校园里那青葱碧绿的棕榈树。也有的同学这样写:一位年逾古稀、身高一米七〇的老人,满头的青丝被粉笔灰染成了花白发,额前的“五线谱”常常跳动着快乐的音符,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儿。这,就是我的外公。还有点学生这样写:“金剧迷”爸爸、热心为顾客服务的妈妈和兴趣广泛的我,组成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同学们模仿作者抓住“燕子的外形”特点由局部到整体的写法,敞开思路,自由发散开去,不是只停留在仿写动物,而是由动物到植物,由物及人,由个体到群体,既学语言,又学写法;不是一味套作,而是从仿到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写作之路。

在背诵每篇课文之后,我都适时对学生进行类似的仿写训练,或写片段,或写篇章,或学语言,或练写法,学生从仿到创,“举一反三,投入周转”,真正达到了“用得出”的目的。


作者简介

孙福银,男,1946年11月出生于江苏如皋,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退休教师。希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编著、出版图书《小学生日记评改与评点》《互动日记》《小学生作文指导一本全》,30多篇获奖论文见诸刊角、报端。谱写、编辑《少儿古诗吟唱选编》一书(苏教版、52首),出版《青爱小屋之歌》专辑(16首),发表歌曲100多首,为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115首古诗词谱写曲子、录制歌曲、制作视频,在南通全市推广,“今音古韵,养根铸魂一一古诗吟唱夏令营”成为江苏省特色活动品牌推广项目。现为中国原创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俱乐部理事会员。


END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温馨提示:

4、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赞赏金额70%归作者,平台留30%,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赞赏皆留于平台。朗诵作品赞赏金额70%归作者、朗诵者均分,平台留30%。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平台所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