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全网年轻人崩溃的“白人饭”,揭露了当下社会最残酷的困境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当我初次听到“白人饭”这个似乎一夜之间火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词时,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型潮流风向,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但经过了解后才震惊地发现,不过是两根胡萝卜、几片菜叶子、一勺芥末酱组成的“极简版”午饭。

作为一个对美食有着十分热爱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白人饭”,想要用它来保证营养均衡已经是空谈,甚至我都很怀疑这样的饭是否能够吃饱,以维持两餐之间工作所需的能量。

当然,在评论区里我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发出了质疑:“白人已经进化到不用吃午饭就能自己产生能量了吗”、“生啃一整颗西兰花,吃得像马一样”,

但在这些让我们感到啼笑皆非的留言背后,却也有不少年轻打工人纷纷效仿起“白人饭”当作午餐。

国外的“白人饭”看着就已经让人丧失了食欲,但打工人们还发明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打工餐”——一个黄瓜加两个西红柿,并戏称这样的午餐是“打工人之光”。

而且有网友现身说法,提到这样的午餐除了简便快捷之外,最大的优点就是吃完之后下午不犯困,而且能够保持工作效率。

似乎现代的都市社畜们都已经将午餐异化成了仅仅为了维持生命体征而进行的食物摄取,这种自动将自己定位为“工作机器”的觉悟,想必是资本家听了都要落泪的程度。

“白人饭”迎来大批打工人的争相追捧的背后,其实是挣扎在职场当中的年轻人,对现实的另一种妥协。

要知道,或许与欧美的饮食结构不同,我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且不同地域各具特色,这种对于吃饭的用心和仪式感,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我的观照。

但这种类似与“苦行僧”的“白人饭”,似乎在暗示我们打工人的低物欲状态以及无奈、迫不得已的心理状态。就像是网友评论的那样:“工作已经无处可逃,但生活依旧无处寻觅。”

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与其说“白人饭”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宣泄手段,倒不如说“白人饭”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将个体的自我发展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所谓理想自我,就是自己内心中想要并期待成为的样子,

而现实自我,则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自己真正的样子。

当代的年轻打工人,身处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时期,时代的一粒沙,分担到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

当年轻人面对着自己每天出入的高档写字楼、繁华的商业区,在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狭窄逼仄,但却又租金昂贵的出租屋当中,内心那么有一种不现实感和割裂感并存。

因此焦虑是大多数年轻打工人都会存在的情绪,大多数普通人处在这样一种“拿不起却又放不下”的尴尬境地当中,

一方面羡慕着别人的成功,羡慕着“投胎王者”出生就在罗马,一方面愤恨着自己的失败,想要努力却又希望渺茫。

深感自我理想的难以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白人饭”的爆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事实上是年轻人们通过降低欲望进行认知和预期调整,以适应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为了协调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落差,年轻人们主动降低自我期待,也为了缓解自我压力,也是对与这个逐日功利化的外界一种温柔的抵抗。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经在他的著作当中写道,“在今天世俗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世界当中。

年轻一代必须意识到的是工作不能再提供其意义,对抗这种无意义和迷茫感,他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自己的工作没有创造性。

只是机械化的重复,他们甚至将自己看作是生产线上无意识的螺丝钉。”

当“白人饭”切断了我们对于美食和精致生活的路径,当人不再是作为目的而是手段,当我们不再热爱生活,不再对未来抱有期待,

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也将会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