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北猛虎郑维山:徐向前带出的高徒,却赶不上这位自学成才的猛将

 兰州家长 2023-08-11 发布于甘肃

1948年12月新保安战役,华北我军包围歼灭了傅作义王牌军三十五军,该军军长郭景云重蹈上任军长鲁英麟之覆辙,左冲右突不得逃脱,绝望中举枪自杀。这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仗。

我军诸将在此次战役中表现有高下之分,好事者不免谈论一二,甚至有说,华北是杨得志指挥聂荣臻,郑维山指挥杨得志。至今坊间不明真相者仍然喜欢议论一二。

上位者不如属下厉害,下级指挥上级取得某某胜利。长久以来这种论调极受普罗大众欢迎,从盖因这种说法可使下位者暂时消解上位者的级差优势,使下位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我们今天不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而从华北我军各级将领真实表现来分析一下,当时晋察冀、华北军区的真大腿到底是谁。

一、聂荣臻强留杨得志

晋察冀军区曾发生过一件广为人知的事:聂帅强留杨得志,不让他归建晋冀鲁豫。

什么背景呢?

1945年11月,我军挺进东北时,在刘邓麾下担任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杨得志,率全纵北上,准备进入东北,后因罗荣桓率大军已经赶到东北,不需要再派大军北上。同时因晋察冀军区斗争形势严峻,杨得志纵队就地转隶入聂帅麾下。

华北猛虎郑维山:徐向前带出的高徒,却赶不上这位自学成才的猛将

一年后,刘邓首长多次向中央请求将杨得志纵队归建,考虑到当时中原征战任务也非常重,中央便下令一纵队归建。

聂帅不舍得放一纵队走,但没有什么说辞。于是和刘邓首长反复沟通,最终达成一致,部队原班人马全部归还晋冀鲁豫,一个兵都不多留,但杨得志要留下。

刘邓首长体谅聂帅的苦心,忍痛割爱了。

杨得志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们简述一二。红军时期过于久远,就不说了,只从抗战时约略勾勒一下杨上将的经历和贡献。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115师的344旅旅长徐海东因战伤发作无法指挥,由时任685团团杨得志任代旅长接替指挥。

抗战时代的八路军旅长那可不是一般人物,新中国大授衔基本都是上将级人物。杨得志表现尤其引人瞩目,因其指挥统筹能力极强,115师南下东进后,担任新成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因司令员左权未实际到任,杨得志负责指挥该纵队。与之搭班子的是著名的直言大将黄克诚老将军,黄时任政委。

这种纵队略同于三大主力师,第一纵队司令是徐向前元帅……

杨得志的能力有多狠,参照系非常明显,相信大家能看得出来。

聂帅是杨得志多年老领导,从红一军团到115师,聂帅都是杨得志的顶头上司,对杨得志可谓相当了解。

1946年12月,正值内战刚刚爆发、晋察冀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聂帅手下虽有几位能征惯战、军政兼通的将军,但要应付傅作义和北平国军属实有点吃力,因此才有了强留杨得志之事。

1947年初,华北我军发动了正太路战役,开始在局部争夺主动权,逐步扭转被傅作义牵着鼻子走的窘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傅作义并非易与之辈,华北我军劣势也不是一日之失,要真正打开局面,必须要打一场或几场具有决定意义的胜仗。

这时,就要看一线指挥作战的将领们了。

扭转战局的标志性胜仗,就是清风店大捷和解放石家庄。这两场仗,首功当推杨得志。

二、华北初胜,到底是谁指挥的

杨得志上将后来回忆1946年底到1947年春的几场仗,评价并不好。

华北猛虎郑维山:徐向前带出的高徒,却赶不上这位自学成才的猛将

杨上将出过一本回忆录,回忆正太、青沧、保北几场仗,没有讲细节,因为不是他当主力打的,而且战果不在。一向言简意赅、不愿在回忆录里指人之失的杨上将,竟然直言不讳地说:“大家对所取得的战绩,都很不满足。我们感到主要是未能集中兵力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敌人对平津保三角地带的控制,敌我双方实际上仍处于胶着的对峙状态。”(见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杨得志回忆录》第385页)

杨上将甚至很罕见地引用了当时基层指战员的牢骚话:“我们怎么老是和敌人'顶牛’呢?”

可见,作为一名具有杰出军事指挥能力的将军,杨得志对晋察冀军区的作战指挥很不满意。

《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也忠实地记录了几场没有打好的仗。我们试举其二:

一场是1946年11月,聂荣臻亲自指挥二、三、四纵和一个独立旅,在易县围住了国军九十四军4个团的部队。兵力对比上我军占绝对优势,而且易县地形也非常熟悉,晋察冀的老根据地,一山一水无不熟悉。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但是仗却打得非常遗憾,只吃掉国军2400余人,一个团的兵力,其余大多数都跑了。

什么原因?我军兵力部署出现较大问题,只顾当面发动强大攻击,希望一顿猛攻就解决该敌。而没有注意切断敌人退路,国军一发现不对劲马上逃跑,本可以包饺子,只打成击溃战。

另一场是1947年2月,国军再打易县。聂帅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成功调动国军几个军互相分开,只剩老冤家九十四军在易县。机会出现了,聂帅令杨成武指挥3个纵队5个旅的兵力,围住九十四军5个团,三比一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这场仗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了,但最后又没打好。

原因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敢相信。原来即将发动总攻时,突然不知哪里传来的谣言,说敌人已经突围向东逃窜。四纵和三纵七旅一看形势紧急,也没有向杨成武请示,当机立断自行追击。结果追出去老远没见敌人踪影,其实哪有什么突围,国军呆在原地根本就没动窝。

就是这个空档,国军援军上来了,我军兵力不够,不得不撤围而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啊!多可惜。

但这就是真实的战场,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导致战局发生重大转折。

由此我们可以对合格的指挥员作出一个基本的描述。

合格的指挥员,并不是都要像粟裕大将那样,动辙神机妙算,奇兵突出,粟大将是天才,他们那一代人涌现出的天才式统帅、将领,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

合格指挥员的基本素质,是对战场有全面而正确的感知,懂得行军作战的基本套路,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敌情变化,可以正确调度我方兵力,使其出现在正确的位置。

看起来平平无奇是吧?能做到这些其实非常难,要求将领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有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

能不能具备这些素质,决定了一名将军的层次,到底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元帅级人物,还是指挥军级部队协同作战的大将,还是只能指挥局部战场、有限规模兵力的普通将军。

只有认清这个规律,我们才能准确精确地判断杨得志和郑维山将军在华北的位置。

毫无疑问,杨得志上将具备这种全面素质。

以清风店战役而论,这场仗的主角绝对是杨得志。

一是他当时所处的位置,二是他的临场表现。

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人说中央工委的事,说朱老总是华北战局逆转的主导者。这话对不对呢?对,但也看怎么说。

三、郑杨其实不可比

1947年4月,朱德、刘少奇率中央工委来到河北阜平县,开始指导晋察冀工作。

朱刘来冀,与1947年3月胡宗南攻陷延安有直接关系。为降低风险系数,中央把主要领导一分为二,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等到河北去。

正好这时晋察冀军事局面不太理想,朱德便亲自指导晋察冀军事工作,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

朱老总亲自下场,对晋察冀的帮助肯定是极大的,不夸张地说,把晋察冀引向了正确的战争方向。但要说是朱德亲自实现了华北局面的逆转,倒也有点过誉了。

各级有各级的职责,各级有各级的优长,再好的方略,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者去完成。就清风店战役而言,一线指挥就是杨得志,朱老总坐镇后方,两者有明显的责任区分。

《聂荣臻传》、《华北野战部队战史》、《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等记录此战的权威书籍,都明确指出,清风店战役实际是由杨得志指挥。

杨得志当时是新成立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负责一线指挥,而朱德总司令远在后方, 不可能直接指挥一线战斗。

华北猛虎郑维山:徐向前带出的高徒,却赶不上这位自学成才的猛将

此外,杨得志临场表现也非常值得夸赞。本来战役目的是在徐水一带打击国民党军,结果石家庄国军罗历戎第三军意外北上,意图与保定国军南北夹击。这一变数,战前朱德、聂荣臻、杨得志都没有预料到。

我军兵力大部分集中在徐水一带,突然南线来了援军,怎么打呢?临场变换兵力很难,判断先打哪一股敌军也不容易。但杨得志迅速做出了最精准的判断和调度,南线援军兵少,且处于运动中,北线敌军集中于一处,且数量相对较多,那就打弱敌拖强敌。杨得志很快作出决定,北线留下四个旅拖住相对较强但处于守势的国军,自率五个主力旅南下求歼罗历戎第三军。

后来果然一如杨得志所料,南线两天内就取得大胜,全歼罗历戎带出来的一个多师部队,北线也成功拖住国军,使其南北两线无法兼顾。杨得志之胜,就胜在他头脑敏锐,经验丰富,指挥果决,虑事周全。

那么郑维山将军呢?

郑维山将军源出红四方面军,是徐帅一手带出来的猛将。河西之役后转入抗大,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工作,内战开始后从教导旅长逐步升任纵队司令员。

郑维山作战的标志性特点是迅猛有力,见事极明。

我们不多讲理论,用战例说话。

第一个战例是应对傅作义从偷袭石家庄。

此时郑纵山是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下属的第三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就是杨得志。中央军委获悉傅作义部队偷袭石家庄以及西柏坡消息后,一方面大打舆论宣传战,另一方面紧急调两个纵队阻拦。

这两个纵队一南一北,合力牵制傅军。郑维山给部队下了死命令,一边顶着国民党军飞机的骚扰轰炸,一边以最大速度行军,三天奔跑200多公里,在兵团下达的命令前18个小时赶到了指定地域。

按理说超额完成了任务,可以喘口气了。但郑维山是个有心人,非常有主观积极性。他率军到达后,发现傅作义的先头骑兵部队已经冲破了七纵设在沙河的防线。突破沙河后,向南30公里就是石家庄,向西20公里就是西柏坡。

郑维山急了,不顾上级命令,迅速下令部队除了枪弹,把一切东西都丢掉,再次全力开动,靠两条腿与傅作义骑兵的马蹄子赛跑,居然超越了傅部先头部队,抢在敌人前面摆下了防线。

傅作义探知华北主力纵队杀回石家庄,这一惊吃的不小,此时新华社播发的毛主席手稿已经传的天下皆知,傅作义不敢再深入重地,灰溜溜地撤回去了。

郑维山的闪光点在哪呢?一是见事极快,敢于丢车保帅,其实他的先头部队能不能顶得住傅军并没有十分把握,但打得就是一股血性,看谁先怂。二是敢于突破上级命令,根据战场实际,机动执行命令。

无论其格局还是头脑,都是一流人物。

第二个战例就是新保安战役。本号之前的文章已详细描述了新保安战役的经过,此处不再多费笔墨。只讲核心的情节。新保安围城,当杨得志率兵团主力向战场紧急前进时,又是只有郑维山三纵提前赶到城外。

华北猛虎郑维山:徐向前带出的高徒,却赶不上这位自学成才的猛将

杨得志给郑维山下的命令是只要包围了郭景云三十五军即可,其余啥都不用管。大背景是杨成武三兵团在张家口拖住了一部分国军,东野程子华先遣兵团也从平北杀过来能拖住东面国军,郑维山只管围城,拖住郭景云,等二兵团主力全部杀到,现场瓮中捉鳖。

郑维山到达城外后,发现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国军104军已经快杀到新保安外围,如果两股敌军会合,情况将大大不妙。郑维山当机立断,再次改变杨得志命令,把本就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分逼城下寨威胁城内,一部分向东设置防线,拼死挡住104军。

这一效果出奇地好,既成功阻拦了两股敌军会合,还造大了声势,进一步瓦解了新保安城内敌人的军心,为后来杨得志全歼三十五军打下了良好基础。

说到这里,大家大概能看得出来,郑维山将军确实有过人之处,在局部战场的指挥调度方面,确实有一流的水平。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和杨得志上将比高低的原因。杨得志自始至终都是郑维山的上级,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指挥的部队数量不一样,担负的职责不一样。

俚俗之言,只看到郑维山在局部改变命令取得的良好效果,却没有想到,为什么郑维山能有条件去做这样的改变?不正是他的上司杨得志,把他派在了最正确的位置上吗?悟透这一点,所谓的下级指挥上级的争议,就不辨自灭了。

真要比华北猛将,那也要分级来比。就像拳击、摔跤、举重等职业比赛要按体重分级,华北兵团级猛将谁排第一?自然是杨得志上将。纵队司令级猛将谁排第一?估计郑维山中将也会毫无疑问地夺魁。

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引申到另一个维度的思考。郑维山与杨得志在红军时期,差不多同一时间当上师一级指挥员,郑维山是师政委,杨得志是师长。为何到抗战时期有了这么大的差别呢?两位将军的起点都是极高的,但杨得志强项在于自我学习自我进步,他大部时间并没有明师指点,基本上自学成才,越打越强。

郑维山将军早期利益于徐帅指点,鄂豫皖和川陕反“围剿”作战大显神威,都是在徐帅独到的战略战术思想下实现的。河西之役后, 郑维山再没有接受过明师指点,虽然仍有进步,相比晋察冀其他同级别将领,还是很强的,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正遇到杨得志将军这样的天才,郑维山将军不免有点相形见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