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探源 ‖ 从炎黄时代探寻和合文化的源头(下)

 海纳溪流 2023-08-11 发布于江苏

从炎黄时代探寻和合文化的源头

□ 杨建敏

炎黄治天下以“和合”为贵

炎黄时期,正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不管是炎帝神农氏,还是轩辕黄帝,治理天下均尊奉利民、爱民、养民的思想,以“和合”为贵。

1.炎帝时期和合思想的萌芽

炎帝时期,农耕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开始安居乐业,和合思想开始萌芽。邓德芳、邓玲玲从各种史志传记的记载入手,将炎帝神农氏时代的和谐文化概括为四个特征:生产形态——物我和谐;生活方式——人伦和谐;文化现象,礼乐和谐;生存状态——身心和谐。(邓德芳、邓玲玲《炎帝神农氏时代对和谐文化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炎帝之后的黄帝时期,亦当如是。

炎帝神农氏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广大民众朴实醇厚,正直诚谨,创造出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境界。

汉桓谭《新论·琴道第十六》曰:“昔神农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炎帝制造琴弦,采用音乐祭祀等方式,达到人神的沟通、和合。

《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炎帝只考虑为民谋福利,不图回报,致力于“天下共富”。

2.黄帝时期和合思想的发展——万国和

炎黄时期是部族不断冲突和融合的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专家研究表明,熊、罴、貔、貅、豹、虎并非动物,而是以兽为图腾和族徽的不同部落,黄帝族本身就是熊图腾。

新密黄帝云岩宫黄帝像

这表明黄帝在与炎帝进行阪泉之战时,已经调动了不同的部族参与战争,并通过阪泉之战,实现了炎、黄部族之间的融合。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蚩尤属于东夷族,表明蚩尤领有九黎部落81个氏族。黄帝与蚩尤通过涿鹿之战,实现了中原部族与东夷部族的融合。

“炎黄是兄弟,而且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血肉相连的兄弟,是一种至为广泛而长久的由多元走向一体、由非血缘而成为血缘的兄弟关系。”(梁绍辉《论炎帝与黄帝的兄弟关系》)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成为实现一统和形成新秩序的一种手段,使黄帝时代达到了“万国和”,天下太平。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万国”是指黄帝时期的各个部落;“和”是指和平、和谐、和合。这“万国和”的“和”字,是司马迁《史记》中出现的第一个“和”字,也是全部《二十四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和”字。(鲁谆《黄帝与中华和谐文化》)

《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祺、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史记·五帝本纪》也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本为姬姓,说黄帝之子十二姓,应该是黄帝部落由十二个氏族(姓族、子族)所构成,这也是部族融合的产物。(王震中《黄帝时代的部族与和谐文化》)

黄帝治理天下,实行的是民本和德政思想。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卷二·黄帝书·经》记黄帝说:“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荒)。”(魏启鹏《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吕氏春秋·上德》云:“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曰:“故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供奉黄帝和广成子的新密修德观

黄帝一统中原,以德行、信义、仁爱施政,从而使民众和合,出现了“宇内和平”“天下太平”, 开创出“和合”的社会大环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这也象征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和合带来的社会大发展

天下一统,社会安定,黄帝时期也迎来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大发展。

在物质文明上,黄帝及其臣属制造旃冕、衣裳、舟楫、杵臼、弓矢、宫室等,使得民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在精神文明上,黄帝命仓颉造字,“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世本·作篇》),在天文、历法、音乐、算术等方面取得进步,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政治文明上,黄帝 “官以云名”“置左右大监”“为君臣上下之义,夫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着手制度和礼制建设,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继承了黄帝的和合思想。(鲁谆《黄帝与中华和谐文化》)《新书·修政语上》记载:“(颛顼)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帝喾)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颛顼和帝喾因为继承了“黄帝之道”,使得“天下亦平”。

颛顼像

帝喾像

《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舜)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百姓亲和。”《史记·夏本纪》载:“(禹)声教讫于四海……天下于是太平治。”由黄帝开创的“万国和”,到帝尧时“合和万国”、大禹时“天下于是太平治”,和合文化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帝尧像

大禹像

炎黄子孙是和合文化发展的产物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海内外的中国人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把炎黄二帝当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象征。

黄帝时期的“万国和”的和合思想,为后来的大一统思想打下了基础。大一统历史的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这一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秦之后,大一统观念深入民族心理,中华民族在统一——分裂、分裂——统一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各民族的文化趋同意识得到强化,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炎帝、黄帝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起有血缘纽带、政治纽带和文化纽带的巨大作用。

炎黄连称,始于周朝,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如《国语·周语》记周太子晋云:“……皆黄炎之后也。”历代统治者自认是炎黄后裔,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的各国王室,就纷纷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

《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汉王充《论衡·案书篇》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夫观《世表》,则契与后稷,黄帝之子孙也。”

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希望巩固自身合法性。如《辽史·世表》曰:“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

在中国历史上,每到历史的转折关头,不管是汉民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将炎黄二帝这面旗帜打出来,以炎黄精神感召凝聚华夏儿女,巩固其政权,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特别是清末以降,面对西方列强、日本的侵略和蚕食,“炎黄子孙、黄帝子孙”成为抵御外辱、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改革开放之后,在新的历史时期,炎黄精神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面旗帜。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2007年4月18日,历时二十年建设、耗资人民币1.8亿元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落成。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整体塑像高106米,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拜祖的一处标志性景观。

新密和合村和合寨

河南省新密市的和合村,相传是炎黄结盟的产物。而在全国各地,还分布着众多的和合村: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和合村、长治潞城市微子镇和合村,江苏省扬中市兴隆镇和合村,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和合村,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魏塘镇和合村、青田县海口镇和合村、缙云县大洋镇和合村、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和合村,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和合村、涟源市金石镇和合村,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和合乡和合村,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泗沦镇和合村,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和合村、桂平市江口镇和合村,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和合村……这些村庄星星点点散布于神州大地,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成为承载和合文化、传播和合文化的美丽风景。

(原载《第八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4)》,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