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假好人”,想当好皇帝,却留下历史骂名

 思想者札记 2023-08-11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俗话说“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假好人”更不是一个好官。王莽本是西汉末年的外戚,那时身为皇后的王政君专权,她是王莽的姑姑,王莽懂礼义知廉耻,这给专权跋扈的外戚增添了一抹亮色,王莽38岁时,已经位极人臣,他还被时人称为“圣人”。西汉末年,皇帝们不理朝政,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大臣们结党营私,吞并民田,王莽被当作了救世主。然而这一切随着王莽篡位,好人设崩塌,他也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那么,王莽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太会装    

西汉末年,朝臣和民众恨透了外戚们的飞扬跋扈,但他们掌握着朝廷大权,百姓敢怒不敢言。身为皇后的王莽姑姑,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她想在外戚中培养出一位知书达理、做事低调的人,这时候才十几岁的王莽成了不二人选。但这一切都是王莽装出来的,因为会“装”,王莽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首先,他在外戚中脱颖而出,38岁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人物。其次,会“装”让王莽赢得了人心,获得了“圣人”的美名。西汉末年,战乱加上天灾,民众饿死很多,王莽带头捐款,多次救济灾民,对于朝中的腐败等行为,王莽也多次谏言查处,以至当时的人们只知朝中有王莽,不知有汉平帝。

第三,因为太会装,王莽掩盖了野心,朝野上下对王莽是一片叫好之声。但“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一旦大权在握,就撤掉了面纱。皇太后去世后,王莽毒杀了汉平帝。其实,如果王莽没当上皇帝,也许他还会一直装下去,说不定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圣人”。正如白居易在《放言》诗中说的那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过于理想化    

说王莽是假好人,似乎冤枉了他。王莽骨子里的确像个儒生,他治理天下的方式和理念也过于理想化。登基后,王莽一心想恢复周公时的“善政”,于是他推行改革,教化民众,复兴礼乐文化。但王莽所处的时代,正是多事之秋。西汉末年,经历了汉武中兴,消除匈奴之患后,皇亲国戚们过上了享乐日子,皇帝不理朝政,外戚专权,大臣们也开始结党营私,那个时候私心泛滥,大批农田被豪强地主吞并。更为不幸的是恰逢大旱和蝗灾,波及了西汉的大片国土,庄稼颗粒无收。

王莽想拯救万民,但国库空虚,他带头捐款救济灾民。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王莽在民众心中有了好形象,他节衣缩食,不仅让朝臣们过起俭朴生活,还限制皇亲国戚的消费。同时,他推行儒家的教化之策,想给民众洗脑。然而,在西汉,外戚专权早在吕皇后时就已开始,王莽也是靠外戚身份才爬上权力顶峰的,如今他要自掘坟墓,外戚们不满,朝臣对王莽也有意见,此时的王莽,一改往日儒生形象,开始杀伐果断式的改革。


太想在历史上留名

王莽深信儒家学说,因为他是篡汉称帝,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他第一步就是改革正名,让一切打上自己的烙印。新朝时期,几乎所有的制度都有王莽的影子。面对民田被吞,王莽推行“王田”,把私田收归国有,导致民田虚报或隐匿。此外,为限制私下雇佣劳动力,他还禁止奴隶的买卖。这看似一件好事,却断了穷人们的活路,穷人从此不能自卖自身,只能活活饿死。除了土地改革,他还推行了私属制、五均、赊贷、六筦()币制改革。其结果是改来改去,农民没有过上好日子,权贵们却越来越富有。就拿币制来说,王莽在十五年间五次更迭币值,铜钱越来越小,面值却越来越大。致使经济混乱,权贵们投机倒把,百姓手中的钱却越来越贬值。社会财富没增加,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只能让社会越来越卷,财富被聚集到少数人手中。

内政如此,外政也好不到哪去。王莽也想开疆拓土,建立汉武帝那样的业绩,他继续对外征伐,国库更加空虚,内外交困下,百姓很快就坚持不住了,各地都爆发了起义。

除了改革,王莽还在全国掀起了“改名潮”,他对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的方面,都提出革新施。但这些所谓的革新没有实质动作,只是改改名字而已。比如王莽把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王莽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改一次不满意,就再改一次,折腾来折腾去,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回原来的。不仅百姓记不住,官吏也记不住,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

起初,王莽的新政也得到了社会认可,但由于太折腾,百姓们刚得到的利益,还没来得及享受,随即又被改掉了。在全国GDP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只弄些改名字的花样,王莽的改革政策很快失去了物质基础。

格局太小

王莽改革之初,身后有一帮幕僚和大臣追随,但随着各项荒谬的改革,连他的亲信也不看好他了,王莽对亲信们也产生了怀疑。王莽有八位重要幕僚,这八位大臣有五位是外戚,除了外戚,还有三位追随者。其中有一个叫甄丰的,此人曾在八位幕僚中排名第二,随着王莽一步一步走红,尤其是当了皇帝后,他和幕僚发生了严重分歧,原因是幕僚们不支持他篡权夺位。也因此王莽怀疑他们的忠心。

一旦当上皇帝,王莽便慢慢疏远这些幕僚旧臣,倒是本来与王莽关系疏远的人频频献殷勤,取代了这些幕僚的地位。幕僚们看在眼里,寒在心里。甄丰为人刚强,被王莽边缘化了,只被授以更始将军之职,甄丰的儿子想替父亲讨个公道,于是借献符命讨要官职,这下得罪了王莽,王莽下令逮捕他,甄丰被逼自尽。借此机会,王莽把牵连到的数百人全部杀掉。这其中几乎全部是八位重要幕僚的亲属和关系近的人,此时将他送上权力巅峰的精英团队已不复存在。

至此,王莽的假好人、真小人形象开始暴露,他对内外痛下杀手,就连自己的儿子和外戚敢忤逆自己也不放过。改革失败,民愤四起,众叛亲离,王莽的新朝只存在25年就崩塌了,王莽死后的尸体被玷污,还给割了舌头,他也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奸臣。

王莽之所以从“圣人”跌落到可耻下场,除了他能力和才华不足以支撑野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品有问题。王莽身为儒生,本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不仅是好人,还是一个好官,但他没有做到儒家的“知行合一”,既不忠君,也不仁民,只是一个假好人。他改名改制,还连年征战想开疆拓土,实际上都是为了想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但王莽的皇位是篡汉得来的,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加上当时社会病太多,在那种环境下,他不可能超越,也因此有人把王莽比作“穿越皇帝”,意思是说他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事,这才是他的悲剧所在。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初到新加坡有感(一):弹丸小国新加坡
暴雨成灾,再现“城市病”,根源在哪儿
国民党的这些“痼疾”,很可能提前锁定大选败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