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观的《踏莎行》,砌成此恨无重数

 小园幽径 2023-08-11 发布于湖南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秋,垂帘听政了八年之久的仁宣皇后高氏病重,她已经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一天精神稍好,她召见大臣吕大防、范纯仁等入内觐见。

图片

吕大防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苏轼是好友,但他不树朋党,《宋史》赞其重厚,挚骨鲠,颂有德量。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曾从大儒胡瑗、孙复学习,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除官不赴。父亲殁没后才出仕,人称“布衣宰相”。范纯仁为人正派,政治见解与司马光同属保守派。

高太后见到二位宰执大臣就开始交代后事:“我死以后,皇上(哲宗)一心想要恢复新法,定然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

二人连连点头,“是,太后,我们谨记您的吩咐。”他们看着高太后气若游丝,知道大势已去。

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信任旧党领袖司马光。神宗病故后,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赵煦当时只有十岁,还是个小皇帝。此时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新君,垂帘听政。高太后执政期间,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

如今高太后这颗大树就要倒下,保守党的命运也即将迎来漫天的风雨。

图片

一场巨大的变革已经缓缓拉开了帷幕,可是处身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还懵然无知,这里面就包括当时正任国史院编修官的秦观。

此时的秦观还沉浸在与师友常常欢聚、时时作诗的欢乐中,完全不知他后半生的贬谪生涯就要随着高太后的离去而来到了。

几天后,高太后病逝,哲宗开始亲政。果然不出高太后所料,吕大防被贬知随州,再贬舒州、循州,至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卒;范纯仁出知颍昌、河南二府,徙陈州。又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连宰相都被这样一贬再贬,何况秦观这样的小官呢?

图片

秦观一直追随老师苏轼,也难免受到连累。苏轼因为早年就反对新法,被新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虽然苏轼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士,还是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又有很多人为之求情,依然被贬惠州、儋州。

秦观这样一个毫无背景、在官场上并无根基的人,遇到了这场大风浪,真的就是九死一生、再无生还之机了。

就在高太后去世的第二年——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坐党籍,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又被削籍,徙郴州。

在郴州,秦观与亲人隔绝,也不再听到朋友们的消息,孤身天涯、愁肠百结之下,就做了一首《踏莎行》。

图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楼台、津渡都是词人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他无力上高台,无法回到汴京这个帝都去施展抱负,只能寄希望于虚幻缥缈的桃花源。但桃花源也无法寻到,只能空惹一段悲伤心事。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秦观词“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谪居郴州,春寒料峭的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从心底生发而出,杜鹃声声,平添凉意;夕阳迟暮,更增哀愁。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秦观在《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中,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同期的诗歌可以看出,词人这个时期内心的凄凉。

斜阳暮当真是词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日暮途穷、无力回天,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汴京去,可能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苏老师,可能再也不能和朋友们一起填词赏乐了。巨大的孤独包裹着他,秦观陷入了一种比春寒还要寒凉的心境之中。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的殷勤致意和安慰。驿寄梅花典出《太平御览》卷九七引《荆州记》的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范晔,随梅花有《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鱼传尺素典出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词人收到远方亲友送来的安慰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安慰的书信,触动的都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让他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更让他叹息今日的困顿。每一封信来,词人就经历一场心灵的挣扎,此恨绵绵、未有止息,这恨犹如高墙堆砌,使人不胜负担。

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了,好像“恨”还可以重重累积,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又高又重的“恨”墙。

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

图片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结尾,词人笔锋一转,将孤馆、春寒、斜阳、尺素都抛开了,甚至将那斜阳暮、无重恨都抛开了,转而去写那流动不息的郴江。他提出一个痴问:郴江是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呢?这一问,无理之极,却蕴含着无数的心事。词人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怕说出的牢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灾祸,就像苏老师写的词都被当做了蔑视新法的罪证。

因而他不能说透,不能抱怨,只能在对郴江的问句中,隐藏自己的心事。为什么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的呀,谁会想到它竟流下潇湘去了呢?就如同今日的自己竟被卷入新党旧党的漩涡之中,成为可怜又可叹的牺牲品。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依着惯性,将人带到不可知的远方。 三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他终究没有等到荣归的那一天,所有的心事都只能随流水而去了。

当他的苏老师听闻其死,苏轼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将这句话写在扇面上,以志不忘。

苏老师心心念念自己的好学生,可惜,秦少游再也回不来了。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