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创造国文读本》代序 徐蔚南 一、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自来只是古文观止一类的变相,在国文教育的意义上,实无多大价值可言。十年前,国语文学运动勃起,又以教育制度的改革,国文教科书的编辑才起变化;第一,国文教科书分为初中高中二部;第二,国文教科书的名称一变而为国语教科书;第三,所选教材多白话作品,即素被轻视的小说戏曲亦被运用了。国文教科书之为国语教科书,变化虽大,然除推广国语运动的一点功效而外,关于国文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程度,均因未遑顾及,贡献殊少。迨至国民革命成功,初中国文教科书乃又踏前一步:第一,已知国语教科书名称之不当,而恢复国文教科书之名称;第二,教材之排列,已知就学生的心理与程度,而由记叙文而说明文而议论文,不复似先前初中国语教科书开始即选议论文或名人演讲了。但考察国民革命成功后所出之初中国文教科书,我们觉得教材的选择,还不免因袭旧书;至于如何使初中国文教科书达到国文教育的目标,以及如何使初中国文教科书具有活泼泼的生命,以求教员之爱教,学生之爱诵,而收国文教育之实效者,更加没有一点注意,以致我国初中学生直至如今不仅还得不到一部爱诵的国文教科书,并且因为不满于现有的国文教科书,甚至对于国文课程也觉得乏味起来了! (一)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 (二)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 (三)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 课文《男子汉的一言》(徐蔚南译) (一)如何能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呢? (二)如何能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呢? (三)如何能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呢? 三、三个目标所改成的三个问题中,第一第二两个问题比较还易于解决,因为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在使学生会得作文;第二个问题的核心,只在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的能力。我们编辑时,就这两个问题的核心用力下去,就可告相当的解决。只有第三个问题最为难。专载社会秘闻的朝报,不用训练,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见神见鬼的小说,不用诱导,学生百读不厌。如果说要对于正正当当报告世界政治、经济、科学等新闻的报纸,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就为难了。要对于要仔细深味的文艺作品,养成欣赏的兴趣,那就更为难了。因为愈是高级的书报,愈是严肃,愈是不肯迁就人,那就是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愈是优良的文艺,愈是高洁,愈是澹远,那就是愈难养成欣赏的兴趣。这第三个问题,因之盘旋我们脑际最久,甚至发生无从解决之感。近者,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已找出相当的具体的途径来了,我们就想应用这新开的途径来试编一部初中国文教科书,命名为初级中学创造国文读本,编辑方法,略如下述: 6、书名创造国文语本,并非自敢夸大,只是因为本书的编辑方法,在中国国文教科书中还是第一个尝试,用“创造”两个字来和一般初中国文分个区别罢了。 创造国文读本现在已经出版了。希望热心于国文教育的人士,都肯赐给我们一个严正的批判! *本文载《初中创造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4月出版 课文中一页,脚踏车 笔者注释: 这套教材是初级中学学生用书,由徐蔚南独立编写,分三个年级共6册,依据当时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编辑。每册书前都有目次,给出了课文的题目及其在课本中的页数,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注明出处。课文注释和作者传略附于每册书之后。这套教材没有配备相应的练习。总体来说,书的印刷质量较好,很清晰,视觉效果较好,并且很多篇目都配有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可谓图文并茂。付煜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评价说:“徐蔚南编的《初中创造国文读本》(1932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插入字画照片与艺形作品等;潘尊行编的《初中精读国文范程》(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每一篇课文前列出生字新词与成语,要求学生自己翻检工具书解释词义。上述这些做法,在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都是创举。” 课文《蔡元培:我的新生活观》 但这并不是说这套语文教材编成了政治课本,政治性的文章毕竟是少数。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许地山的《梨花》,冰心的《梦》,李渔的《柳》《竹》等,这些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选入教材,这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 插图:徐悲鸿的画 第一册中有陈望道的《文章的原素与作文的态度》:“文章必由意思和文字两个原素融合而合,减少不得更换不得”,“文章既有意思和文字的两原素,我们作文自然必须注意意思和文字的两方面。我们对这两面,都须确守所谓'力求真实’的态度”。第二册中有胡适的《文学的方法》:大凡文学的方法可分为三类:1.收集材料的方法。2.结构的方法。3.描写的方法。朱光潜的《谈作文》中主张作文先要读书,然后学写描写文和记叙文进而写议论文。第三册至第六册,有叶圣陶的《描写》《抒情》《叙述与观察》《叙述的方法》《组织》《修辞》等,系统地阐述了描写、抒情的目的、方法、作用;叶圣陶的《议论》中说:“议论的宗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所谓见解,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评论,以及驳斥别人的主张或评论而申述自己的而言”。六册书的整体设计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是一脉贯通的,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知道作文的基本要素,而后给出一些科学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写自己的题目,力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这套教材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插图:欧洲音乐会盛况 徐蔚南在教材中选用的插图,除了作者的签名和墨迹外,还选择了许多与课文相关、与时代背景相关的照片。比如《闻警》一文中插入了“东三省地图”,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当时抗战的情况;文中还配有一幅“沈阳北大营墙上被暴日炮击的惨迹”,直观地展示了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爱国情绪。徐蔚南自己翻译的《男子汉的一言》中,插入了5幅和课文故事情节相符的图片,且制作精美,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谒孙中山先生故居》中则依据作者的叙述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插入图片“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总理之床”、“总理之厅”,即使没有去过孙中山先生故居的人也能获得一个直观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样编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们不仅仅依托文字来理解课文。 插图:学生雪上运动 写于2023年7月21日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徐蔚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