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5种家庭,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抑郁那些事 2023-08-12 发布于重庆

一、高标准高要求

高标准的父母用一套自我成长的经历来照搬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平庸。他们甚至不允许孩子消极情绪的表达,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他们无法活出自我,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

即使到了成年,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失败是可耻的,平凡是可耻的,于是不断驱使自己变得强大,坚强和乐观。

但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痛苦,总有无法预料的失败,总有无常的灾祸降临。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态,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无常才是最大的有常。

当你认为自己变得强大就会免于痛苦,那么就是痛苦根源。

二、打击和和否定

在成长过程中,当我们的行为得不到肯定,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看见,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些匮乏和不安压制进自己的潜意识中。

所以,在不断受到打击受到否定,那么就会产生自卑,产生不安全感,无法从内在相信自己,那么头脑就会从外面寻求认同,在情绪和思维的结合下,就会投射出更多的欲望和目标,来满足匮乏的自我,当求而不得,那么痛苦就会如影随行。

所以,一些人虽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依然感到不安和焦虑,那么随时都在恐惧失去恐惧得不到。

三、娇生惯养

很多父母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幸福,这是对幸福最大的误解,所以很多父母忽略孩子的人格的培养,过度地保护孩子最后害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就会遭受连续不断的打击和挫败,当他们消化不了这些挫败,那么就会自我否认自我怀疑,无法在内在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

当一个人没有自我价值感,生命就会进入空洞和虚无,就会无法找到个人存在的意义。

四、冷漠和忽视

冷漠和忽视比打击否定更糟糕,当一个人的情绪总得不到看见,那么他们就很难跟别人和世界建立真正的链接,那么他们也无法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更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

所以他们习惯把对外的攻击撤回自身,从而自我攻击,自我怀疑,自我内耗。

五、身弱的父母

身弱的父母,不断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人生的不幸,当他们在生活中无形地传递着自己消极的能量,于是孩子成为了情绪的收集地,不知不觉间,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命运,一生都在为父母的不幸买单。

当一个母亲把孩子带进餐厅,只点了一份孩子喜欢的美食,并告诉孩子自己都舍不得吃,都是为了孩子,懂事的孩子含泪吃完了美食,并对美食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罪恶的的双重情绪,当这份情绪深藏在孩子的心里,就成了孩子为父母命运买单的潜意识动力。

过多地参与父母的人生,不知不觉就重复的父母的命运,重演了父母的不幸,当那个年轻人长大后,非常努力,但因为太用力命运并没有眷顾他,反而是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这时候年轻人抑郁了,他总是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掉进了抑郁的受害者心理无法自拔。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一无二的命运轨迹,我们不用过多干涉别人的因果,即使是最亲的父母,我们应该把父母的情绪、人格、业力和命数还给父母,让父母成为父母,让自己成为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