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绝口不提?晚年他才道出真相

 格林书屋 2023-08-12 发布于广西

提起鲁迅,大家一定不陌生,他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大文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另外,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对他做出过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像这样一位备受关注的知名人士,不知道有多少人想与他攀上关系,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地位呢。

但是陈寅洛却非常的与众不同,他曾经与鲁迅做过两年的同窗,鲁迅在一些作品中也曾提到过陈寅恪的名字,而陈寅恪却从来没有提及过鲁迅,这就让人有些疑惑了,他俩难道有什么仇怨吗?

直到晚年,陈寅恪才说出了真相。

勤思敏学的陈寅恪

陈寅恪于1890年7月3日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曾经是清朝廷的命官,父亲是一位诗人,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父母肯定是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而陈寅恪对读书也充满了兴趣,像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他也非常的喜欢读,所以说,他的阅读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家里为了好好培养他,不惜重金请了名师来家里给他上课。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也不断地增加,父母陆续给他请了数学、英文等一些课程的老师,父母对他的教育还真是挺超前的,这让陈寅恪的眼界变得非常开阔。

陈寅恪还有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哥哥,两个人的性格迥异,哥哥爱说话好动,而陈寅洛却喜欢安静地看书,不爱多说话。

有时候哥哥叫他去玩耍,他总是说:“玩有啥意思,看书多有趣啊”。

有一次,祖父与一位来家做客的老友聊天,说自己有一次生病咳嗽的非常厉害,吃了好几副医生开的药都不起作用。

后来,走在街上,看到一个药贩子在叫卖,说自己售卖的人参对治疗咳嗽非常见效。

也是有病乱投医,陈寅恪的祖父一听可以治咳嗽,毫不犹豫地出手买了几副药,没想到几副药吃完后,咳嗽真的好了。

但是,过后想起这件事,心里又觉得很奇怪,人参可是很珍贵的药材,而药贩子却卖得这么便宜,估计那不会是人参,应该是一种叫荠尼的普通药材。

一直在祖父旁边坐着看书的陈寅恪,听到了祖父的这番话,为了验证祖父的判断,陈寅恪翻出《本草纲目》进行查阅。

然后对祖父说:“根据本草纲目上记载,荠尼长得与人参非常相似,而且有治疗咳嗽的功效”。

就从这一件小事上,祖父对陈寅恪的勤思敏学,治学严谨的态度非常的欣赏,心想这个孙子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于是祖父决定送陈寅恪到日本的名校去学习深造。

日本留学 与鲁迅成同窗

在祖父和父亲的支持下陈寅恪和哥哥一起来到日本求学,在日本,陈寅恪被异国完全不同的文化所吸引,他非常的兴奋,认真努力的学习着。

而此时鲁迅也正在日本留学,不但与陈寅恪兄弟二人在同一所学校,而且还住在同一间宿舍,他们三人之间相处的也非常好,经过两年的同窗学习,鲁迅与陈寅恪也成为了至交好友。

鲁迅学习的是医学,后来他逐渐感觉到,单凭依靠自己的医术,是无法拯救中国的,于是他决定弃医学文,用笔杆子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来拯救苦难的祖国,于是,鲁迅启程回到了祖国。

不久后,陈寅恪因为脚受了伤,也回到了国内休养。

虽然陈寅恪和鲁迅都回到了国内,但是他们却从没有联系过。

陈寅恪边休养边复习功课,最后考上了国内的一所名牌大学。

他大学毕业之后,又继续到国外去求学,他游历了好多国家,精通20多个国家的语言。

在国外留学的这段经历,让陈寅恪的学识更加丰富,更加博学。

鲁迅回到国内之后,为了维持生计,他到中学里当过老师,翻译过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

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被蔡元培举荐到教育部工作,在社会教育司担任第一科科长。

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也来到教育部做编审工作,两位老同学相见,很是高兴,既是同学又是同事的二人关系越来越密切,有时候陈衡恪还为鲁迅的小说题写书名。

一战爆发之后,陈寅恪也回了国,他回国之后,哥哥推荐他当上了蔡锷的秘书,也与鲁迅成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

鲁迅其实对陈寅恪兄弟的印象很不错,他还赠给过陈寅恪一些书籍,这在他的1915年4月6日的日记中有着记载。

但是对于鲁迅,陈寅恪却从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起过,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看不到一点鲁迅的影子。

如果不是鲁迅在只字片语中提及过陈寅恪,人们谁都不会想到,他们还有过同窗的经历。

道不同 不相为谋

虽然陈寅恪和鲁迅在工作中经常见面,但是因为两人的性格和志趣大不相同,所以两人之间很少有交流。

陈寅恪不大爱说话,性格比较孤僻,他喜欢静静地研究国学,研究旧文化,对政治运动和革命浪潮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只想做自己的学问。

而鲁迅面对中国的现状,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想救国救民,就必须先拯救国人的思想。

于是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自己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鲁迅的愤世嫉俗大家是都知道的,很多人都挨过他的“骂”,他从不管对方的职位地位的高低,只要做得不对,他就会毫不留情的在文章中进行尖刻的大批特批。

但是对于陈寅恪的文章,他却从没发表过任何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寅恪在鲁迅的心中还是有些分量的。

陈寅恪和鲁迅,这两个人对文化的认识,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陈寅恪专注于中国旧文化的研究,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曾经偏激地提出过:“如果汉字不灭,中国一定会走向灭亡。”

我想,如果他们二人有来往的话,那么可能会进行一场激烈的学术争锋。

由于两人在传统文化和新文化上各持己见,而鲁迅对旧文化的抵制情绪又如此的强烈。

陈寅恪不爱表达,但是心里肯定对鲁迅也有些不满,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可能就是陈寅恪一直对鲁迅避而不谈的原因吧。

晚年道出真相

陈寅恪后来被清华大学国学院聘为导师,他讲课很有特色,他说:“我不讲有人讲过的东西;我自己之前讲过的,我也不讲,我只讲人们从未讲过的,大家从未听过的。”

他的课博古通今,内容新颖,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就连清华的教授也有好多都喜欢来听他的课。

陈寅恪一生编纂了许多珍贵的著作,所以人们把称为“三百年国学第一人”。

对于自己为什么从未提及过鲁迅这个同窗,陈寅恪在晚年的时候为大家解开了这个疑惑。

他说鲁迅的名声太响,影响力太大,如果自己声称跟鲁迅有交集,会让人以为我想蹭名人热度。

为了避免麻烦,就只能装作不相识。

从陈演恪说的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在做人方面是非常谦虚的。

其实 如果实事求是地论,陈寅恪在国学上的成就,是非同一般的,所以就成就而言,完全可以与鲁迅并驾齐驱。

如果再深究主要原因,那就是两个人理念上的诧异,再加上性格方面的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想拉拢他的父亲陈三立,借其名声实施侵华的阴谋,陈三立愤然拒绝,最后忧愤绝食而死。

陈寅恪因为父亲的去世悲伤过度,致使高度近视的双眼出现视网膜脱落,最后失明,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他还是编纂完成了不少的学术著作。

因为文人骨子里的清高和孤傲,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更加不愿意提及与鲁迅的交情了,不想给人造成想攀附名人的印象。

同时,他也一直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觉得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为学界泰斗。

结语:

其实对于陈寅恪和鲁迅来讲,互相谈论不谈论,都不能否认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虽然他们走的道路看似不同,但是他们本意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为国家的教育尽心尽力。他们二人虽然没什么交集,但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难得的奇才,他们二人从不同的方向推动着中国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在那个新文化和旧文化激烈争锋的时期,陈寅恪刻意的对鲁迅避而不谈,其实也更体现出了陈寅恪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聪明和睿智。

对于二人是否有交集,其实一点都不重要,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到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