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现代中医与古代差距这么大?

 观风云再起 2023-08-12 发布于浙江

现代中医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培养不出像古代一样的大医?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老百姓之所以形成了很多对中医的偏见,大多与此有关。所以有人对此大声疾呼:中医药的出路和当务之急,在于培养真正的知名中医人才!

在古代,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日诊二三百人的大医家,例如叶天士在当时的名气可以说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而当时并没有人媒体来刻意宣传。

晚清时期,孟河学派一枝独秀,创立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盛事。当时镇上的河道摇橹之声彻夜不绝,全国患者蜂拥至此。孟河学派费、马、巢、丁四大家为首,可谓是历久不衰,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直至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评选的全国30名国医大师中,孟河医派就有六人入选。

再往后,解放初每个城市也都有全城皆知的名医。而现在随便找一个城里人,问问当地的名医,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口。因此事实摆在眼前,无论你怎么牛气,怎么目中无人,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的医术不及古圣先贤。

更可虑的是,20世纪50年代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或已达耄耋之年;20世纪60一70年代的知名老中医也屈指可数;20世纪80年代培养的中医称不上知名老中医,其经验尚需积累。现在,我国70岁以上的知名老中医人数已不足300人。这样下去全国著名老中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祖传秘方和诊疗技术很可能会失传或断代。

那么究竟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医,与我们今时最根本的差异在哪。

门诊量差距极大

古代的大医,首先的条件就是要有非常大的门诊病号量,这样才可能让病人传病人而成为名医。如果我们常年每天看20个病人(这在现在就不少了),即使是全部看好,这种传播速度也很难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医。若要真正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医就要日诊非常的大,因为百姓信任病人就会越来越多,越传越远,真正的名医必然会达到日诊二三百人。

现在就以日诊二百人为例,而一个医生一日的工作时间为八小时,那么看一个病人的时间应该在两分钟多一点。那么现在就请思考两分钟的时间对于医生可以做什么?医生诊病需要望闻问切,望诊与闻诊可以夹杂到其他的诊断中不需要消耗时间,诊脉古人要求必须五十动以上,也就要消耗接近一分钟,包括问诊、写方只剩一分钟。就算是把两分钟都给问诊亦很难能够精确的辩证。那么,真相只有一个。

治病思路差距

也就是说只剩一个可能:医生诊完脉之后就对自己所要开的处方心中有数,然后再问几句,看看与自己所想的是否相同,只要相同那么处方即没问题,而且这种有效率绝对很高。也就是说古人治病根本不是现在讲的辨证论治。

要知道,“辨证论治”四个字最早是由民国时期的祝味菊提出的,并非古人所说!

古人的治病思路完全不是这样的!古人是通过切脉之后已经知道此人的整体状态,通过脉象已经知道病机在哪,然后再通过简短问诊来印证,但见一证便是,处方便出,如此诊疗时间又短,疗效又高。

如张锡纯,他看到左寸脉不足就用点柴胡、升麻之类的提提气,看到左寸脉散大就用些黄芪之类的填一填,看到散大且上逆就用点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降一降,看到迟脉散大就用山萸肉收一收。对他们来说,早已对脉象融会贯通,对全身之气有深刻的体会,高手把脉,真的只凭感觉,不细分那么多脉象了,这是一种境界。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老人回忆起以前小时候找中医看病的时候,只管把胳膊伸出来,不说话,现在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可理解,其实在老人小的时候看病就是这样的,到了医生那里,很礼貌的把手伸过去,医生诊完脉后问什么就很恭敬的回答什么,然后恭敬的领完药回家,古人通过脉象了解人体的整体状态然后处方,既省力而且临床疗效也高。

思维上的差距

历代的中医大家,无不是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常人所不见,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

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收效如桴鼓。

金元四大家的首座刘完素可谓皓首穷经,苦研《内经》三十五年,终至大成。

朱丹溪师于罗知悌,勤求医道又有创新,著《格致余论》,创立滋阴学说。能不拘前人之论,多有突破。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名声斐然。

叶天士出身世医之家,幼承庭训,博览医籍,拜师十七位,将诸家精华融会贯通,医名盛于天下,仍“无日不读书”。他以仲景之说为体、河间之论为用,系温病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郑钦安创立扶阳派,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医术精湛、声名远播。

他们无不是通读历代医家著作,又有了自己的独到发挥,故临症时才能轻车熟路。当前,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真正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术的,通读古今典籍的,并能有独到创新的,近代也就李阳波一人而已。

西医的干扰

西医对中医的干扰打击是全方位的,新文化运动时精英们就喊出了“废除中医”的口号,把中医看成是中国落后文化的标志和总代理人,应该全盘西化。

此后,中草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和监督的西化。西医不懂中医,为了快速出成果,搞创新,热衷于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而对中药的四气五味视而不见。

如今,国家大力弘扬传统中医,扶持中医发展,不遗余力。可是,能否培养出知名的中医人才,很令人怀疑。

在培养中医人才上,最大的短板是现行中医院教学模式,引进大量西医基础课程,西医思维不知不觉地渗透,使培养的中医毕业生中不中、西不西。毕业生大多改行,不改行的毕业生因无经验而没有受到重视,即便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因待遇低、不安心而左右为难,很少潜心研究中医。

可以说,古代那样的大医是一去不复返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