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不稳定 肱骨头上端后外侧压缩性凹陷性骨折(Hill-Sachs骨折) ※ 形成机制:肱骨头前下脱位后,与关节盂撞击,造成肱骨头后外侧压缩性骨折 ※ 命名:1940年由两位美国旧金山的两位放射学家Harold Arthur Hill(1901-1973)和Maurice David Sachs(1909-1987)描述 ※ 该类脱位不好复位,如果强行复位可能造成肱骨头进一步骨折 ※ 正常:肱骨头轴位 针对Hill-Sachs病变的平片X-射线的研究中,灵敏度仅为约20%,即约80%的损伤在平片X光上漏诊,所以CT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薄层的3D重建可以较清晰的看出压缩的部位,可以充分评估压缩的深度、宽度、位置和方向。MRI也是对其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有较大意义。该类损伤很难复位,有些即使已经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也会发生再次脱位,建议行麻醉下的复位。 脱位并发Hill-Sachs骨折不难发现,难的是脱位已经复位时的Hill-Sachs骨折,因为平片时肱骨头后外侧会被大结节遮掩,很难发现,CT时有时仅表现为骨皮质凹陷而无骨皮质断裂,容易被忽视。 治疗的原则是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Hill sachs损伤最主要就是涉及肩关节的稳定性。 <1/8的关节面压缩,可以不进行处理; 1/8至1/4的关节面损伤,可以采用关节镜或开放手术,可通过关节囊或肩袖来进行修补; >1/4的则一般建议行开放手术,充分填充缺损的部分。 Hill sachs的常见损伤主要位于前侧和上侧,主要根据其脱位的方向有关。 肱骨头前内侧骨折压缩性凹陷性骨折(反Hill-Sachs骨折) 定义:肱骨头压缩性骨折,当肩关节后脱位时,关节盂前缘撞击导致肱骨头前内侧压缩骨折 病因:直接击打、触电、癫痫、外旋、运动时跌落伴手臂外展 三图:正位,侧位,腋位 病因:1.直接击打(从前方直接击打肩关节是肩关节后脱位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生在机动车事故和/或肢体接触运动);2.触电(触电是双侧肩关节后脱位的常见原因之一,由周围肌群不随意收缩所致);3.癫痫(癫痫所致肌肉不随意收缩,而内旋的力量强于外展的,所以会导致肩关节后脱位);4.外旋(当手臂处于被绑着的姿势时,强有力的外展更易导致肩关节前脱位);5.跌落且手臂外展(跌落时手臂外展是运动员肩关节后脱位的一个常见原因) 反Hill-Sachs骨折:右肱骨头前内侧凹陷骨折伴后脱位,冈上肌腱撕裂,肩胛下肌腱、肱二头长头肌腱损伤 反Hill-Sachs损伤(红圈)的关节面受损范围<小于25% 肩关节前部不稳定 ※骨性异常——前下关节盂缺损、Hill-Sachs骨折 ※前下盂唇韧带复合体异常 1.关节盂侧(70-75%) ——Bankart病变及其变形 2.肱骨头侧( 5-10% )——HAGL病变 3.韧带实质部( 15-20% )——关节囊撕裂 ※关节囊冗长、松弛 ※合并肩袖撕裂 前下盂唇缺损 ※CT常规三维MPR重建:en-face面重建→关节盂窝的正面 ※en-face面上,关节盂下2/3为标准圆形 ※前缘变平提示缺损:91.7%(99/108) ※程度>25%:考虑骨移植术 Bankart病变 ※定义:前下盂唇在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附着处的撕脱性损伤 ※意义:盂唇失去了正常止动垫的效应,是引起复发性脱位最重要的原因 ※损伤结构:损伤前下盂唇-IGHL前束复合体(包括前下盂唇、前下关节盂、IGHL前束(关节囊)、关节软骨、骨膜) ※分类:骨性Bankart病变、软骨性Bankart病变 正常前下盂唇 ※约3-5点处 ※MR横断面为主观察:三角形或半圆形,边缘光滑,低信号 ※紧贴关节盂缘、无造影剂及关节腔液体进入 前盂唇(白箭)及盂肱下韧带(黑箭)撕脱 前下盂唇撕裂:MR造影选用ABER位(外展外旋位)敏感性更高 Bankart变形——Perthes病变 前下盂唇撕裂但撕裂块无移位,肩胛骨前部骨膜撕脱但尚连续 前下方盂唇呈阶梯状改变(提示Perthes病变) Bankart变形——ALPSA病变 前下(骨)盂唇撕裂,撕裂块向内下移位旋转,可粘连,肩胛骨前部骨膜无损伤 ※第1、2图为急性,第3图为慢性粘连 ※POLPSA与ALPSA相对应:后下盂唇连同相应局部骨膜套袖状撕裂 Bankart变形——GLAD损伤 GAGL是指肩关节盂肱下韧带关节盂附着处的撕脱损伤 a.Bankart病变 b.Bony Bankart病变(骨性Bankart病变) c.Perthes病变 d.ALPSA病变 e.GLAD病变 f.HAGL病变 HAGL病变 盂肱韧带的肱骨附着处撕裂,伴/不伴盂唇损伤 韧带实质部撕裂——关节囊撕裂 盂唇下韧带撕裂伴后关节囊撕裂 女性,19岁, 右肩复发性脱位。关节囊松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