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新用户42123sJa 2023-08-12 发布于河北

《血证论·痹痛》曰:“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仲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桂枝入血分,行风最效。失血家血脉既虚,往往感受外风,发于痹痛,或游去不定,或滞于一处,宜黄芪桂枝五物汤重加当归、丹皮、红花”。

既指出血痹病位在脉,也同样将黄芪桂枝五物汤作为疗血痹之主方。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黄芪桂枝五物汤以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通经脉;倍生姜以助桂枝走表散邪;芍药和营理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味相伍,温、补、通、行并用,益气温阳,祛邪行痹。

临床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因营卫不足导致的无脉、麻木等症状,疗效显著。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经方治疗筋痹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涩为瘛挛筋痹”,筋痹主要表现为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行走困难。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寒袭营卫致筋脉拘急,见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当温阳散寒蠲痹。

《神农本草经·乌头》曰:“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乌头温经散寒,为专门去除外风、寒之响导者。

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曰:“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进一步指出乌头汤的病位在筋。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临床常见患者诉关节疼痛或伴水肿,不能屈伸,局部怕风怕冷或阴雨天加重者,笔者往往予乌头汤。但在煎服时,乌头往往与蜂蜜先同煎1 h,去乌头。

生麻黄单独煎半小时,去上沫,再将去掉乌头的药汁与生麻黄药汤及他药同煎。此煎服法应格外严格,以免患者中毒。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因过汗损阳,故恶寒更甚,由表病转变成阴阳两虚之证。

本方与乌头汤一样,均含三两白芍、三两甘草,芍药甘草汤主要方证为筋脉拘急或抽搐之症,因此推测两方均当有筋脉拘急或抽搐之症。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此方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又加附子一药,因此其方证是怕风畏寒,腰部突然屈伸时疼痛诱发或加重。

临床常见患者于擦地后突然腰部僵硬不能起身,或久坐后突然不能活动等情况,若兼见局部恶寒,可予芍药附子甘草汤。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经方治疗骨痹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素问·逆调论》曰:“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者,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骨痹是一种病位在骨,因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导致肢体关节酸重、疼痛或伴肿胀,甚至畸形强直。风、寒、湿三邪侵于肾,中于络,痹乎骨,是本病重要的发病机制。

《灵枢·寒热病》曰:“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黄帝内经》虽未予治骨痹之方,但此条文指出补充三阴为骨痹治疗之大法。

临床中针对筋痹和骨痹多区分不清,因二者皆有关节疼痛、拘挛之象,且筋、骨生理联系紧密,易一同发病。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兹举一例以作说明,《素问·刺腰痛》曰:“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为何同为腰痛,病位却不同。

刘保和教授指出“前后俯仰”中轴在腰阳关穴与大肠俞穴一带,而“左右转摇”的中轴在命门穴与肾俞穴一带。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腰阳关穴与大肠俞穴一带主要为足少阳经筋所行,筋脉失于濡养,故拘急板硬不舒而难以俯仰,多偏于筋痹范畴。

命门穴与肾俞穴为督脉、足太阳经脉所行,与肾相关,多偏于骨痹范畴。因此在临床区分二者时,除辨清症状之外,仍需明晰患者经络、筋结病变,以精准定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此条文位于桂枝附子汤之后,风、湿邪相抟后,入内较桂枝附子汤证更深,已至骨节,疼痛更甚,以致不能屈伸。

表阳不足则见汗出、恶风;汗出伤阳,宗气被伤则见短气;不能化湿,则见小便不利,身体微肿。此时宜用甘草附子汤,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

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见患者有骨节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恶风寒,尿少,或身肿,舌淡等症,可予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因阳虚寒湿凝经脉、筋骨时,见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手脚冰凉。故予附子汤以扶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本方仍需注意附子汤尚有“背恶寒”一症,与小青龙汤的“后背冷如掌背大”不同,附子汤证的患者往往诉整块后背寒冷。

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使用附子汤指征为:身体痛,手脚冷,骨节痛,后背恶寒,精神萎靡,脉沉。

张仲景遵《黄帝内经》痹病理论,并发挥痹病之兼寒热者,就痹之兼热者而言。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金匮要略》有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而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疗之证应属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本方融桂枝汤、桂枝附子汤、麻黄汤及甘草附子汤等众多治痹方为一体。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除因风湿之邪固着难去而用防风、病久伤阴而选知母外,其他各药均为桂枝汤和麻黄汤及其类方的常用药物,全方综发汗、利小便、温阳行痹、散寒祛风除湿等治痹多法。

笔者临床见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变形、局部怕风怕冷者常使用该方。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医案举隅

患者某,男,55岁。初诊日期:2019年4月8日。主诉:反复双膝关节隐隐疼痛伴怕冷20余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反复双膝关节隐隐疼痛怕冷20余年,每天均有发作,疼痛经常持续24 h,遇冷加剧,需局部保暖才能缓解疼痛。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刻下症:双膝关节疼痛,遇冷加剧,遇暖可缓解,怕冷,大便1~2次/d,偏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骨痹,阳虚寒凝证;治疗:甘草附子汤:甘草20 g,黑顺片15 g,炒白术20 g,桂枝20 g,肉桂20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随访:患者自诉服药4剂即痊愈,已无双膝关节疼痛怕冷。按:甘草附子汤所治痹证为风湿流注关节,表里阳气被伤,阴血凝滞不行所致。

本案患者反复双膝关节隐疼20余年,遇冷加剧,局部保暖才能缓解疼痛,怕冷,符合甘草附子汤证,故用之温里阳、助表阳、祛风湿。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七·风毒脚气》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则痛,自汗出而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头面手足时时浮肿,四物附子汤主之。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附子二枚,桂心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大汗,烦者,一服五合;体肿者,加防己四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三两。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两”。

甘草附子汤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又名四物附子汤,相较于《伤寒杂病论》中增加了一两白术,体现了白术在祛湿散寒中的重要性,并补充了方剂的加减。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临床使用时,可据此加减变通。《黄帝内经》为张仲景从不同层次治疗痹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观张仲景治疗痹病一众方剂,无不体现对“五体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张仲景针对不同病位、病因与症状,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甘草附子汤等,多法并用,方循经旨。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体现了张仲景辨治伤寒、杂病思路的衍变过程。通过对不同治痹方剂的类比分析既可加深后世对“五体痹”理论的理解。

又能从临证实践层面对“五体痹”理论进行拓展与发挥,堪为后学楷模。

以病案举例,谈谈中医是如何使用经方治疗痹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