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未迟园

 千年的墨家 2023-08-12 发布于北京
1. 2019年10月26日,时年88岁高龄的父亲,走在家乡田野的山路和田埂上,去寻找未迟园祖屋,脚步轻快,我们一众人紧跟在他的身后。

2. 爸爸的回乡,引发了村里的轰动。爸爸的同辈人,大多不在了,但晚辈人依然保持着先辈的记忆,见面都说三爷爷回来了!

3. 我的侄子洪新,请假从外地赶回来,专门陪爸爸。洪新家是我们家的故交,他的爷爷,我爸称之为望哥。望哥的母亲,一直为我家做事,曾经负责照顾我父亲,因此,我爸称之为二妈妈。望哥参加过缅甸远征军,做司务长,胆大心细诚实,他是我父亲小时候信赖的大哥。我的伯伯姑姑等在外求学,家里给他们汇款寄物,需要翻越土匪出没的垭门关。每次我奶奶都是委托望哥代办,他从未出过差错。我们家与望哥一家,情谊深厚。

4. 如今,到了洪新这一代,我们家与望哥家的友谊,延续到了四代。洪新很像他爷爷,做事简练细心。在家乡的这几天,都是他负责带路。

5.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物,无不令老爸睹物生情。爸爸过去时常向我们提起的神仙水,是一段暴露的地下河。走下陡坡数十米,可以看见河水从一个山洞出来,200-300米后,又消失在另一个山洞。无论多么大旱,这里都有清泉涌动,如今这里还是农妇们的洗衣场。

6. 爸爸还记得通津铺的这个大溶洞。这个溶洞,解放后成为公社粮库,如今已经用砖墙封闭,防止游人误入。我的家乡属于喀斯特溶岩地貌,有许多这样深邃的溶洞和地下河。最有名的当属滴水洞,就在我家祖屋不远的桐子岗,我爸跟随我的大伯,与一群城里来的同学,曾经打着火把进洞探险游玩,见到里面非常美丽和壮观。我小时候,爸爸给我讲过这段故事,令少年的我很神往。我曾祖父写过《滴水洞记》,描述其美,只可惜迄今远在深山人未识。

7. 东岳观。穿过橘林和田埂,登上一座小山,我们拜谒爷爷的墓。我对墓碑做了定位,是北纬29度25分39秒,东经111度7分22秒。

8. 爷爷的墓碑上写着“南社诗人莫求凡先生”。

9. 爸爸在爷爷的墓前,讲述爷爷的往事。我们在爷爷墓前,一一行礼。

10. 爷爷毕业于湖南法政专科学校。他一生以教师为业,与诗文作伴,是著名诗社“南社”的成员,与湖南许多著名人物交往甚密,相互书信唱和。解放后,我姑姑接爷爷奶奶到北京生活,我和我哥哥经常去姑姑家玩,所以我对爷爷奶奶,依然还有印象。

11. 爷爷与我们小兄弟俩的合影。

12. 爷爷晚年不。1966年,他和奶奶不得不回到老家生活,不时受到各种运动的冲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无力去远处挑水,只能在家门口的这浑浊的池塘中取水喝。

13.山前是张宽子凸村,有爷爷奶奶曾经居住的房屋遗址,如今变成了菜地。

14. 原住房的主人是农民张银寿,他的后人还在。

15. 秋雪抱着一个大南瓜,身背背篓。当年爷爷写过一个《背篓铭》,刻在自家背篓上,在慈利县学子们中流传很广:“轻也可,重也可,不使我负天下人,宁使天下人负我。”爷爷的文人性格可见一斑。

16. 老张找到了旧屋在拆除前的照片,看上去非常简陋。当年爷爷奶奶,从北京的暖气楼房,突然回到了老家的火坑土屋,这种落差,他们竟忍受过去了,毫无怨言。我的爷爷生前写有许多诗文和日记,可惜都在历次运动中散失或焚毁了。在爷爷去世前的那个夜晚,爷爷非常平静和清醒,他让奶奶将他所有的残存的文字手稿拿出,当着他的面,全部烧掉,对奶奶说:“不要留一字,不要给你留任何麻烦”。这是怎样一种决绝的心态呀!

17. 中午,我们在洪新家吃饭,秋雪兴致勃勃地帮厨。

18.乡村的大铁锅很给力。

19. 端菜上桌。

20.这是正宗的湘西农家菜,土鸡和腊肉,有点辣,我们都说好吃。倒是爸爸老了,口味变了,不能吃辣,但他还喜欢家乡的糯米粑粑。

21.爷爷和奶奶共有四儿两女,后人近百,遍布大江南北,可谓家族兴旺。

22. 爸爸给洪新讲他爷爷望哥的往事。

23. 洪新陪爸爸在二妈妈和望哥前的墓前祭拜。

24. 洪新家保留了我家祖屋“未迟园”的竣工石,这是爸爸妈妈和九叔等,在祖居遗址处发现,特意珍藏下来。

25. 上面刻写着如下文字:“民国七年,岁次戊午,清孝廉方正莫兆权,号悟园,命长子莫祖湖,号湘凡,督修向家溶新屋,越三载落成。新屋分归次子祖阳,号秋凡。祖林,号雨凡,书石。木匠韩志华,瓦匠唐自奎,岩匠唐□寅。”,内容大意是,我的曾祖父兆权,让他的大儿子监修了新屋,分给三儿子秋凡(即求凡)居住。这块石刻的文字,则是二儿子雨凡,即我的二爷爷手书。——这块石碑非常珍贵。

26.我爸爸和九叔来到了祖屋遗址,定位为北纬29度34分6秒,东经110度59分13秒。

27. 这是我的大伯,凭记忆画的祖屋图。祖屋,名未迟园,是一座规划为日字型的青砖建筑。土改后,未迟园被分给了八家农民居住,可惜在1960年,其中的一户姓卓的人家,不幸失火,烧掉了整个未迟园。现在在这个地基上,有三家农户盖了新房。

28. 未迟园祖屋的石头地基还在,我大致目视测量了,地基大约80-100米长,30米宽,定位为北纬29度34分6秒,东经110度59分13秒。

29. 未迟园祖屋周围还散落着原来的许多石头制品,有石槽(喂猪用)、石磨、石臼、石碾子、石拴(拴牲口或羊用的石块)。未迟园,实际上只完成了80%的工程,共有11间房子。因为奶奶要支持孩子们外出读书,一直无力完成最后一角的建设。可见,当时家里很窘迫。一口老水井,当年是个水质甘冽的小水塘,周边村民都从此取水喝。如今已经被封闭,成了机井。对这口水井,我也定位了,为北纬29度34分6秒,东经110度59分13秒。

30. 爸爸坚持要亲自走到祖屋前沟底的小溪前。

31.当年的涌泉,如今的涓涓细流。当年,我的还仅仅十几岁的宾华姑姑就是在这里洗衣服,她的弟弟,也就是我父亲,在傍边戏水嬉闹。

32. 一座小桥跨过悟溪,这里是通往九龙寺香道的起点,为我家先祖捐资修建。这座桥前,原来有座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有我曾祖父手写的“姑念桥”三字。

33 .爸爸说,这里有个略感凄婉的故事。曾祖父有个妹妹叫晚春,活泼好动爱读书,好似史湘云。有一次骑马,在这座桥前摔了一个大跟头,成为家族趣事。可惜,晚春不到18岁就因病逝世了。大致是曾祖父为了纪念妹妹,书刻了这个石碑。

34. 在这里,爸爸竟然见到了一位93岁的老人和他的妻子,他与爸爸算是儿时旧友了。

35. 洪新引路,我们跟随爸爸,攀登祖屋后面的九龙山。九龙山不高,却是本地制高点。一路上颇为不易,厚厚落叶几乎完全掩盖了道路,几经探索,我们终于登上山顶。

36. 九龙山顶,只有几堆石头和一个窝棚了。当年这里是一座香火鼎盛的九龙寺。那时,只要遇到天旱,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都会背着猪头,到这里敬拜土家族的大神、二神和三神。解放后,当地农村干部,把庙拆了,赶走了道士,九龙寺不复存在。如今,只有读曾祖父写的《九龙寺记》,还可以追思过去的香火和风景之胜了。

37. 我们站在九龙山上眺望,那远山越遥远,就越发高大。当年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在这里,看着他们的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乡,越过那些山,走向更远的世界。

*******END***********

本文是2019年10月25日的记事;

本文的图片和文字皆为作者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