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非亲似亲fhf 2023-08-1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宋明哲学的本质》是冈田武彦研究宋明理学的总结性著作,他认为,宋明时代精神从唐代的外观、包容、感性转变为内观、知思、抒情,在哲学、诗歌、书法、绘画、陶瓷等领域呈现出内观、格物、简素、古拙、藏五种特征。

以陶瓷为例,往往是无名工匠参与其制作,大量生产,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创造,往往能真实地反映时代精神。相比思想文艺,陶瓷反映的内容更简洁,反映越简洁,这种精神的本质就越容易直观地理解。因此,要想最清楚地把握时代精神的本质,陶瓷器等是最合适的。

冈田武彦认为,唐三彩色彩鲜明华丽,种类繁多,反映了外观、情绪的唐代精神;宋瓷则多为纯白、漆黑、青色,反映了宋人崇尚内观的精神。

图片

作者: [日]冈田武彦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 华章同人

译者: 连凡

出版年: 2023-7

《宋明哲学的本质》:

陶瓷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 冈田武彦



01



唐三彩与唐代精神

形成唐代文化的主体是贵族阶级。他们继承了南朝的华丽文化,并将其很好地整顿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不仅在政治外交、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管理,而且还很包容。这种华丽、包容是唐代精神的特色,这在唐三彩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到了唐代,陶瓷的制作繁荣起来,各地都建起了窑,其中以北方邢州窑的白瓷和南方越州窑的青瓷最为著名。但是,要说最能反映唐代精神的,就必须首先列举唐三彩。据说这种陶瓷是在八世纪,即盛唐时期在长安、洛阳的郊外烧制的,是一种在白底上配以黄、褐、绿、红或蓝的具有华丽色彩的软陶。但这与邢州窑、越州窑等烧制的器物不同,并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而是墓葬中的随葬品,即明器。在这个时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瓷还没有在精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直到宋代以后,人们才意识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和刻二程全书》卷一六),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深刻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

唐三彩是一种色彩鲜明华丽的陶瓷器,其中像三彩宝相花纹盘,是一种用精巧而有分量感的贴花文做成的豪华绚烂的陶瓷器;像蓝彩贴花共盖壶那样,具备典雅韵味的陶瓷器;像贴花鍑那样,给人以厚重、庄重感觉的东西;或是三彩花文盘那样的形状和花纹都很大,表现了豁达的精神。唐器中有例如受到波斯风格工艺影响的刑州窑白瓷凤首,模仿西方罗马玻璃系玻璃器的有龙耳的白瓷兽耳瓶(同上,图版八)、唐三彩贴花龙耳瓶。在唐三彩中,有许多奖章式花纹的器皿,并且像胡人、骆驼等立像一样,有许多异国情调的器皿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这种现象在重视传统,提倡复古主义、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倾向强烈的宋代陶瓷中是看不到的,在这里也可以窥见唐代精神的包容性。

图片唐三彩龙耳瓶


唐三彩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加入五谷陪葬、祈祷死者灵魂不灭的万年罐和女立俑也充分反映出时代精神。万年罐的色彩、花纹、设计都富于变化,但一般来说,它的躯干圆滚滚的, 非常丰满。这种躯干线的膨胀是唐器的一般特征,例如邢州窑白瓷水注(《东洋古陶瓷》,汉唐,图版二)等也能看到。一看那肥美躯干线的万年罐,就会觉得里面没有一点固执、拒绝的精神,洋溢着温暖地包容一切的丰满、宽容的精神(《东洋美术》四,图版九、一一、十四)女立俑一般眉毛画得又红又小,面颊丰盈而富有女人味,肉体丰满美丽,洋溢着丰富的情感(《东洋古陶瓷》,汉唐,图版十七。《中国的陶瓷》,图版一、八一至八四)。与这种风姿接触,有种坐在荡漾的春风中的感觉。唐朝是三彩瓷器的黄金时代,它可以说是丰满华丽的、外观的、情绪的唐代精神的象征。

图片唐三彩女俑



02



宋瓷与宋代精神

宋朝的文治政策招致北方塞外民族的强压和侵寇,使宋朝最终蒙受了灭亡的噩运;但另一方面,学术文艺大为振兴,普及到平民百姓,工业技术进步,商业贸易发达,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豪华奢侈。在这个时代,以自我验证为宗的禅普及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倡导严肃道德哲学的新儒学兴起并普及开来,人们也因此而养成了很高的修养,人们的趣味、生活也变得深厚而细腻。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工艺技术的进步,陶瓷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从东南亚到欧洲的海外贸易变得繁荣起来,这又促进了宋窑的发展。宋瓷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主角——官僚知识阶层的教养情趣,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存在着与唐代精神不同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宋瓷的色彩、纹样、形体、风格等来探究宋代精神的特色。

到了宋代,像唐三彩那样感性的、丰富多彩的陶瓷衰退了,大量制作非色彩的、白色或者蓝色、黑色、褐色的瓷器。这一时代也有被称为“宋三彩”的瓷器,以及使用赤绘等色彩的瓷器,这是以往没有的绘画技法。宋三彩和唐三彩不同,不是明器而是实用品,但没有唐三彩那么华丽,是生硬的。另外,据说 其装饰图案大部分不是像唐三彩那样使用贴付浮文和模子刻线图案的模子,而是自由使用线雕手法的。据此,我们可以窥见以意为主的宋代精神之一端。据说宋代的赤绘是由磁州系的窑制作的。这里所使用的上绘法是一种新技术,尽管如此,赤绘在宋代并没有发扬光大,其兴盛不得不等到明代。这是为什么呢?恐怕是因为赤绘不适合厌恶华丽外饰、追求高尚内在精神的宋代人的情趣。不过,宋代的赤绘和 浓穆的明代赤绘不同,给人一种朴素、清纯的感觉,这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图片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水注


宋代人崇尚内观的精神,这个时代的瓷器多为纯白、漆黑、青色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上所述,唐代盛行的彩陶到 了宋代就衰退了,相反,白瓷和青瓷到了宋代迅速发展起来。那是因为这些是宋代人最喜欢的。宋朝的白瓷在北支的定窑、 磁州窑等地进行了烧制,前者是官窑,后者是民窑。南支的官 窑景德镇窑里烧制了青白瓷(影青),如果将其作为白瓷的话,烧白瓷的主窑就有三窑,有官民之分,南北之分,呈现出相应的特色。而北宋的代表性瓷器应该是定窑的白瓷和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定窑的器物也有漆黑的,但以白瓷最为精美。说到定窑的代表性器物,当属白瓷,其器形美观大方,崇高端正,气质高雅;种类以盘、钵、碗之类的东西最多,质地坚硬,敲击时 会发出金属声。钵等瓶身的曲线,不像唐三彩万年罐那样丰满大方,遒劲近于直线,棱锐利如刃,触指可伤,整体给人一种理智冷峻的感觉。白瓷和青白瓷一样多为无文字的东西,这是当时漆器和金属工艺的普遍倾向,也是宋代人内观精神的反映。白瓷图案有线刻式的划花、片刻式的雕刻、模子浮文式的绣花三种图案,少见锈釉或金彩图案。在这里列举的三种样式中,前两者是手绘的,它们的花纹十分流畅犀利,可以说是没有装饰的装饰、无文之文,给人一种理智的感觉,反映了宋代人的知思精神。从磁州窑的瓷器上也能窥见宋代人雄健俊英的气象。定窑和磁州窑的瓷器一般简质遒劲,极具北支风气;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则极具南支风气,质地纤薄透明,用精妙的技术刻出的图案流畅锐利,器形端正,加上淡淡的水色釉,真有一种清净之美。

图片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青瓷是宋瓷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产自汝窑、钧窑、修内司窑、郊坛窑、龙泉窑等,其中后三者始设于南宋时期,三者中前两者为官窑。汝窑出产的瓷器据说是北宋中期的瓷器,颜色是沉稳雅致的橄榄色,或是近乎天蓝色的蓝色。纹样是片切彫,雄健严肃,充分反映了北宋深邃遒劲的精神。钧窑青瓷与其他窑青瓷不同,为半瓷质,厚厚地涂有失透性的沉淀的蓝色釉,常有辰砂发出的红、紫或铜色斑点图案,色泽比较丰富,作为宋瓷来说是稍显特色的东西。钧窑的青瓷制作从北宋持续到元代,北宋的青瓷色彩秀丽,器形格调高雅。

中国的青瓷发展到南宋达到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修内司窑、龙泉窑制作的粉青色青瓷,也就是日本所说的砧青瓷,以及涂有厚粉青色、具有装饰性双重贯人的郊坛青瓷。至此,青瓷也达到了优雅的极致。颜色具有由内在的光辉所散发出的美,有一种深邃的味道。郊坛窑的东西特别有厚重感。一般来说,南宋青瓷器形规整,格调温雅有品位,纹样优美;但从青白瓷可以看出,到南宋末年,它没有鼎盛时期那样格调高雅而显得纤弱,因此很难窥见北宋瓷器所体现出的简洁清纯、雄健峻严和智慧敏锐。另外,对于同一窑的烧造品,如果将北宋和南宋进行比较,其差异就会更加明显。例如,磁州窑和钧窑的产品,北宋精薄紧密,做工精细,而南宋则粗厚粗糙。即使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北宋薄而硬,器形紧致,纹样强而尖锐,而南宋做工粗糙,纹样也没有北宋明洁,格调卑弱。这 大概反映了江南风气和国力薄弱。

图片北宋 钧窑红斑文碗


要了解南宋陶瓷的精神,就不能忘记漆黑瓷。它盛产于建窑和吉州窑。建窑制作精良的天目茶碗,器形规整,内外均施有光泽的漆黑釉,釉色厚重,色泽充满苍古幽玄的情趣。其中也有被称为曜变、釉滴、禾目的自然形成的釉彩,为漆黑瓷增添了一种情趣。这种瓷器虽然没有北宋器物的清纯和高洁,但却有南宋器物的情趣。吉州窑的器物和建窑的器物不同,釉调富于变化,但多数是有着温暖触感的被称为玳玻天目的茶碗;纹样与建窑的不同,是技巧性的,放眼望去,全幅是梨地风格的黄褐色,上面用黑褐色画有梅花纹、飞凤纹、莲花纹等,在涩味中增添了华丽。纹样虽然不尖锐,但有技巧性苦心的痕迹,所谓木叶天目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吉州窑的器物体形不固定,但不像建窑的器物那样紧致。因此,我认为这种器物比建窑器物更能反映南宋的时代精神。

图片

比较唐宋陶瓷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由唐至宋,华丽丰满、温和宽容成为简朴清瘦、险峻遒劲,豪华清新、优美温雅成为幽玄苍古、冷彻崇高。简而言之,感性的东西变成了理智的,外观的东西变成了内观的。另外,异国风情的东西消失变成国粹的,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THE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