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

 潘海露 2023-08-13 发布于江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里,主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康德是从人类理性的本性出发开始的思考。他说,人类理性本身注定会提出一些理性本身回答不了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理性的本性总是要追求回答更多的问题,探索更多的答案,理性总是处在一种步步高升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永无止境,换句话说,也就是永远将处在未完成状态。

这就好像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可能存在,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因此这样的一个人就将永远处在走向完美的过程之中,处在这样一种未完成状态。

但是理性本身又不甘心这种未完成,因此理性就要借助某些原理来实现一种完成。借助什么样的原理呢?借助的是形而上学,这种超越一切经验范围之外的,按照纯粹理性本身的逻辑法则运行的原理。

为什么借助原理可以实现完成?因为原本理性的运行,需要到经验世界来进行验证,用经验世界来证明理性的正确。这就好像是做科学实验,我计算出明天有日全食,经验世界可以来证明理性正确与否。

但是理性这样运行就会永无止境,因为经验世界总是有偶然性,而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比如你即使看到一百万只天鹅都是白的,依然无法确定不存在黑天鹅。

什么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呢?就是在经验范围之外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虽然离开了经验的领域,不需要运用在任何经验之上,但由于这些逻辑法则是普通的人类理性中固有的法则,所以即使没有经验内容,但这些抽象的理性原理和法则仍然能够获得一般人的赞同,甚至在他们看起来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理性想借助形而上学原理,以便让自己不再停留在未完成状态,但是这样一来,超出了一切经验范围,也就失去了用经验来检验自己原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此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独断论的各种版本吵的不可开交,另外还有怀疑论试图拆毁一切。因此可以说,想要借助(旧的)形而上学来让人类理性摆脱未完成状态的努力失败了。

但是,并不能因此说形而上学本身有问题,并不是说形而上学的努力失败了,就要将这一切抛弃推翻。问题不是出在形而上学,而是出在形而上学的滥用。

因此,康德要开一个法庭,一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庭。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不论是宗教想凭借其神圣性,还是立法想凭借其权威,都不能逃避这种批判。

这个法庭将要裁决的是:界定形而上学的根源、范围、界限。也就是说,人类理性在脱离了一切经验之后,能够认识什么?能够认识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