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4期(总第32期)量子思维:认知和决策的量子模型

 勇敢的芯2 2023-08-14 发布于湖南

主讲嘉宾:周箴教授

一、用量子方法解决认知和决策问题的六个理由

1、基于不确定状态的认知判断(不确定性

认知系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按照经典理论,如果认知系统在某一个确定的时刻要做出判断,那认知系统一定是处在一个被明确定义的状态。比如陪审团成员,在刚刚听了检方和辩方的相互矛盾的证据后,需要权衡双方证据,并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断,你主观上认为嫌疑犯有没有犯罪的判断,实际上就是个概率问题。这是因为在每个时刻你关于嫌疑犯有没有犯罪的认知应该是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而实际上很难知道每个时刻你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所以只能为你在那个时刻会做出的判断赋予一个概率。按照经典理论,这个概率值就好像一个粒子沿着一条被明确定义的路径穿越状态空间。

实际的认知状态是不确定的,很难以连续的、明确的路径穿越状态空间。采用经典的统计理论很难解释陪审团成员的权衡是否犯罪的概率的获得。量子理论另辟蹊径,它允许陪审团成员在做出决定之前的每个时刻处于不确定状态即叠加状态(或者是罚罪,或者是无罪)。

量子理论对人们认知系统的建模是这样的,即在做出决定之前,它是一个在状态空间中跨越时间而移动的波。一旦做出决定,不确定性得到解决,状态变得明确,波就会坍缩到像粒子那样的点。

认知系统既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也具有粒子性(确定性)。不确定状态的波动性质反映了冲突,模糊,混乱和不确定的心理体验; 而确定状态的粒子性质反映了解决冲突,决断,和确定的心理体验。

2、判断也参与创造,而不是单纯记录(观测者效应

量子理论中学到的特别给人以启发的课题之一是,对系统进行测量,会参与创造系统的属性,而不是单纯记录系统的属性,这就是我们量子力学实验中常说的测量问题即观察者效应。

某人在观看一段令人不安的场景之后,可能自己的感觉是模糊迷茫,感受尚未厘清,如果此时有人问他是否感觉害怕,他的认知状态就会突然变得比较明确,而且他同时马上就会具有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现代情绪心理学理论上所说提出的信念和选择的“在线”构建。比如当你面对着一组绘画作品,一开始你会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不确定你到底最喜欢哪幅画,但是如果要求你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礼物你就会当场“在线”构建一个喜好的次序。

对于比较复杂的判断而论,量子原理揭示的认为现实是由人的不确定状态和被问的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想法,实际上比那种认为判断只是简单地反映了人的先前状态的想法,更符合心理直觉体验

3、众多的判断会相互影响,介绍一点不确定性(提问的顺序性,态叠加效应

根据量子理论,当人们被问到一个问题时,所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在原先的不确定状态情况下,针对所提问题,很快地转为更明确的状态。第一个问题之后的状态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后续问题作出不同的反应,因为第一个问题建立的语境,必然会改变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因此,提问的顺序就会变得很重要。

量子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次序问题,如果A和B是两个测量值,而测量结果取决于测量的顺序,这两个物理量就被称为是非交换的。量子理论的许多数学性质源于开发非交换测量的概率模型,包括海森堡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测量顺序的效应,也是导致人们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假设一名男子正在考虑购买一辆新车,并在宝马与凯迪拉克两种车型之间权衡,他本人喜欢宝马车,而他的妻子喜欢凯迪拉克车。如果先问他想买什么样的车,他肯定回答是宝马。如果先问他, 妻子会喜欢哪辆车(她肯定想要“凯迪拉克”),然后再问他自己会喜欢什么车,那么他在接受了妻子的观察角度之后就会确定不了自己的选择到底会是什么。

按照量子理论,相对于两个不同的测量问题,也许不可能同时处于确定的状态,因为对一个测量的确定状态(技术上讲是本征状态)是另一个测量的不确定状态(叠加态)。而且这种量子测量是不可交换的,因此,提问的顺序效应与量子理论中已建立的测量的交换性质相类似。

4、判断并不总是符合经典逻辑(态叠加效应

当前认知和决策模型中使用的经典概率理论,究其源是柯尔莫哥洛夫公理,他们都是遵循逻辑的布尔公理。布尔逻辑中的分配公理:如果{G,T,F}是事件,那么G ∩(T ∪ F)=(G ∩ T)∪(G ∩ F)。【∪(并(或)集), ∩(交(合)集)】。

给定一对概念,男孩说实话(T),男孩没说实话(F),在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否说真话的情况下,要你判断这个男孩是好孩子(G)的概率是多少?

根据布尔逻辑,对这个孩子的判断只有两种互斥穷尽的方式:要么是“男孩是好的,他说实话”;要么就是“男孩是好的,他没说实话”。

根据量子逻辑,当你试图决定一个男孩是否好,而不知道他是不是说实话时,你不会被迫只有如下的两个想法,而是可以有其他更模糊混沌的想法,表现为说实话和没有说实话的状态叠加。

量子逻辑并不总是服从分配公理这一事实,意味着量子模型并不总是遵守总概率定律, 这就是为什么量子模型可以解释心理学中的脱离实验和物理学中的双缝实验结果的原因。

5、判断不符合单一性原则(干涉效应

当前用于认知和决策模型的经典概率理论是基于单一性原则的理论。按照经典理论中使用的布尔代数:如果A是实验中的一个事件,而B是实验中的另一个事件,那么 A ∩ B也必须是一个事件。据此,所有事件都可以通过原子、或元素或样本空间的点的联合来描述。

若假设人的概率判断实验遵循单一性原则,比如要求某个人描述一下未来政治领域、科学领域、甚至好莱坞电影明星领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事件,则需要将所有这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样本空间。但这超越了一个人的脑力极限,没有人能知道如何并在空间内为所有三类事件的联合频率赋值。

量子概率不假设单一性原则,对于不相容的问题无法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因此需要设置各自单独的样本空间。

量子理论允许部分地使用布尔代数:一个样本空间可用于第一组问题并以布尔方式处理,另一个样本空间可用于不同的问题并以布尔方式处理,但两者布尔子代数以干涉的方式而不是布尔的方式粘连在一起。这为事件概率赋值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且它不需要构建所有可能的联合概率。这个特性正是用以理解人类认知和决策的全部复杂性所需要的。

6、认知现象可能无法分解(纠缠效应

按照经典统计理论,研究者会假设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联合分布,是包括所有随机变量的联合的概率分布,可以被用来确定任何一个变量子集的可以被观察到的边缘化分布。

量子纠缠是一种令人惊奇的现象,其中两个看似独特且分离的系统,会表现得如同在一个体系之内—— 这些系统,有时被称为“量子相关”。当系统纠缠时,不可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联合分布。系统之间存在这一种极端形式的依赖关系,超出了传统概率理论所能推导出来的系统间的依赖关系。

在认知科学中,简化主义一直是建模发展的强有力的背景哲学。简化主义假设任何现象可以被析分为不同的组分来加以分析,然后合成所获得的结果。这就是“可分解的”的系统,而不可分解的系统则不能被直接理解。在认知科学中的大多数模型都是可分解的,但在记忆实验中研究某个单词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与此单词相关联的网络,会与正在研究的单词同步出现。其背后的直觉与量子纠缠的直觉非常相似 —— 研究一个词,及和该词相关的网络,它们的行为如同一体,这样的系统就是不可分解的。

量子相关性的存在表明,我们所讨论的认知模型,是不能按照我们最初假设和推导的那样通过一组特定的随机变量,就可以分解简化的。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被建模现象的本质。

二、认知和决策领域的三个案例

认知决策,说到底是一个概率问题。比方说,要在几辆不同型号的新车之间做一个比较,最后决定买哪个型号的车,那就是要考虑种种因素,为各种型号的车配置一个概率,根据概率的大小, 做出抉择。又,在飞机场安检处检查行李,要决定是不是放行,那就是收集信息,权衡利弊,最后做出一个决断。这些都是收集信息,配置概率,纵横比较, 做出选择的过程。

书中介绍的“量子概率”,是近代量子物理学家的数学工具。作者将这些数学工具运用到认知领域,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数学方法。这样的量子思维规律,对大部分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举例来说,我们日常讲的“换位思考”, 说的就是认知空间坐标轴的变换;

(1)我们平时讲的“前思后想”,说的就是要考虑到判断的“次序效应”;

(2)我们平时讲的“分析要全面”, 说的就是思考过程中的不同观点的信息叠加,要通盘考虑;

(3)我们平时讲的“不断总结”,说的就是在认知的各个阶段要“逐步”更新认知状态矢量。

(4)我们平时讲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的就是“测不准原理”,注意力集中在领域A, 自然就在领域B分散了(当然A和B是相关联的)。

书中提出了这个模型的设想,作者猜测和测量的“方差”有关联(这是个很大胆的猜测),但需要实验验证。使用了数学工具, 看上去深奥了些, 但理论描述的其实还就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常识。

1、并集效应

并集效应是在测试决策理论中被称为“笃定原则”的理性公理过程中被发现的。根据笃定原则,如果在X的状态下你认为A比B好,在X的互补~X状态下,你也认为A比B好,那么,在你并不知道是X或 ~X 状态的情形下, 你都会认为A比B好。

假设你在总统大选之前,想决定是不是进行一场风险投资,参与总统大选的只有两个政党,即民主党和共和党。如果你在民主党获胜后会倾向于投资; 同样你在共和党人获胜后也会倾向于投资,那么你即使不知道选举结果如何,你就应该下决心投资。

为验证这个原则,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两轮赌博”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同学可以玩两次赌博。这个实验包括三种可能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学生被告知第一次赌赢了,第二个条件是学生被告知第一次赌输了,第三个条件是他们不知道第一次赌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第一个条件下有69%会选择第二次再赌;第二个条件下有59%会选择第二次再赌;第三个条件下只有36%的人想再次上场。

研究量子模型的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视为干扰效应的一个例子,他们将心理学的“并集效应”和物理学中的“双缝实验”做了比较,发现高度相似。在物理学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观察光子穿过哪个具体的通道,我们就会将叠加状态分解为一个确定的状态。而在没有观察(光子穿过的通道)的条件下获得的概率,与在观察(光子穿过的通道)条件下获得的概率之间的差异,称为干涉效应。

并集效应实验和双缝实验之间的相似性应该是清楚了。两个例子都涉及两条可能的途径:在并集效应实验中,两条路径指的是第一轮赢还是输,以此推断是否参加第二轮赌;在双缝实验中,两条路径指的是通过分束器将光子分离成上方或下方通道。

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表明,在未知(未观察的)条件下,那个概率(对并集效应实验,指决定参加第二轮赌的概率,对于双缝实验,指在D1处检测的光子的概率)远低于在已知(观察到的)情况的相应概率。

2、分类对决策的干扰

James Townsend(2000年)引入了一种新的范例来研究分类和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它非常适合测试马尔可夫模型和量子模型。实验方法如下:在每次试验中给参试者展示人脸的图片,这些图片沿着两个维度变化(脸部的宽度和唇部的厚度)

我们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脸图分布:一种是窄脸型,平均而言脸窄唇厚;另一种是宽脸型平均而言脸宽唇薄。试验要求参试者将面部分类为属于“好人”或“坏人”组,并要求参试者决定是采取“进攻”还是“退避”行动(或是先分组然后采取行动,或是不分组直接采取行动)。实验通过使用以下两个测试条件实现,测试条件贯穿在每个受试者的每次测试中。第一个测试条件是“先分类后行动”;第二个测试条件是“不分类就行动”。

Townsend及他的同事们最初为这项实验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马尔可夫模型,下图说明了基本思想。图表示分类-决策-制定行动的过程图表。从面部识别开始,受试者可以将他分类为好或坏,然后决定进攻或退避(G--好人,B--坏人;A--行动;W--退避)。

由下列公式计算先分类后进攻的总概率。

图片

图片

图1  分类决策的过程图表

资料来源:杰尔姆等,量子思维,认知和决策的量子模型,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p12

量子模型处理的方式和上述马尔可夫模型十分相似,只需要将 从X导致Y的概率,记为P(Y | X),变换为从X到Y的转换振幅,记为

其中,转换振幅表示“认为他是好人”的状态,同理,是“认为他是坏人”状态,是认定好人后的“进攻”的状态,是认定坏人后的“进攻”的状态。

运用费曼的路径图规则,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不去观察从状态S到状态A遵循哪条路径,就采取行动的总振幅的平方为:

图片

如果先做分类再实施行动,即“先C后D”条件下的总振幅的平方为:

图片

比较1.2式与1.3式,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异就是1.2式多了一个含有余弦值的干涉项。余弦的数值从-1到0,再到-1,分别对应了负干涉、零干涉或正干涉。如果余弦为零,则量子模型坍缩为马尔可夫模型,两者的预测完全相同。

因此,当我们观察各条路径时,全概率定律适用,当我们不观察路径时,总振幅定律适用。

费曼说过,不要问为什么会这样,不然的话你就会找不到北。它就是有效,因此,他建议将次作为一个公理。

3、交集与并集谬误——琳达问题

过去的研究曾使用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是最著名的。受试者们被告知一个名叫琳达的女人的简短故事:

琳达现年31岁,单身,敢言,非常聪明,主修哲学,学生时代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

之后,受试者们被要求对以下事件的可能性回答是否,之后按全体受试者的回答做出统计分析,排出名次。认为琳达现在

图片
图2  琳达谬误

这两种谬误是同时发生的(Morier&Borgida,1984年)。例如,Morier和Borgida(1984)用琳达的故事,发现判断的平均概率排序如下:

J(女权主义) = 0.83 >                   2+3

J(女权主义或银行出纳员)= 0.60 >              1+2+3

J(女权主义者同时也是银行出纳员)=0.36 >             2     

J (银行出纳员) = 0.26                1+2

(其中J(A) 表示事件A的判断概率,每个均值都有 N=64个观察值,每一对数值的差异都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这些结果违反了经典概率论,也就是它们被称为“谬误”的原因。

P ( 2)= 0.36,P (1+2) = 0.26  交集谬误

P (2+3) = 0.83,P (1+2+3) = 0.60 并集谬误

类似于Lida 案例的交集、并集案例还很多。经典概率论多年来无法解释类似的概率判断谬误

主讲嘉宾:谢永珍教授、郭景德教授

一、如何理解Busemeyer and Bruza的量子思维?

·杰尔姆· R.布斯迈耶和彼· D.布鲁扎:对于人类思维,以量子理论为基础数学架构所能提供的解释,比传统的数学架构好得多

·用概率 - 动力学系统建模涉及量子理论的两个方面:

“情境性”,理解不确定条件下推断与决策的干涉效应;

“量子纠缠”, 通过不可约的方式为认知现象建模

1、关于量子思维一书的整体感受

能被剑桥大学出版社选中出版的作品,一般比较严肃,比较有学术地位,2012年出版发行,比较新。将来会不会再出第二版,第三版,完全有可能,书的标题是量子模型,主要讲的是“量子概率论”,而不是量子力学

2、“经典概率”与“量子概率”

“经典概率论”处理单一孤立体系,封闭系统,要素明确,组分事件的边际概率与交集概率都可以清晰定义,人们可以根据概率做出决策,认知体系可以用二维的韦恩图来表示。经典概率方法论强调了事物机械和静止的一面,而忽略了事物多元、变化、以及主客观互动的一面。认知、决策僵硬。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认知谬误现象,如交集谬误,或集谬误,等等,这些谬误无法用经典概率突破。

在认知领域,经典概率理论并非无懈可击。经典概率谬误的发现,为介绍量子概率理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图片

图3  维恩图——交集与并集概率判断

如何解决交集与并集谬误?

琳达现年31岁,单身,敢言,非常聪明,主修哲学,学生时代非常关注歧视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

受试者们被要求对以下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回答,并按回答进行统计分析。

(a)活跃于女权运动,2 + 3

(b)任银行出纳员, 1 + 2

(c)既活跃于女权运动,同时又任银行出纳员,2

(d)活跃于女权运动,但不是银行出纳员,3

(e)或者活跃于女权运动,或者任银行出纳员。1+2+3

当判断 c > b , 即 2 > 1+2,产生“交集谬误”

而当判断 a > e, 即 2 + 3 > 1+2+3, 产生“并集谬误”

J(女权主义) = 0.83 >       

J(女权主义或银行出纳员)= 0.60 >                  

J(女权主义者同时也是银行出纳员)= 0.36 >

J (银行出纳员) = 0.26                               

(J(A) 表示事件A的判断概率,N=64个观察值,每一对数值的差异都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

图片

(1)量子概率论立足于由一组正交的基矢撑展而成的多维希尔伯特空间

量子概率理论不局限于平面的“维恩图”,而是将事件理解为希尔伯特空间的矢量。矢量可以在多个基矢(又称子空间)上投影,投影就是“振幅”。体系矢量的长度,等于振幅“平方”的加和。

事件可以在每一个基矢上作投影,事件是众多基矢事件的叠加态。一个多维希尔伯特空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正交基矢组,相当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换位思考在“量子概率论”中就相当于从一个正交基矢组,换到另一个正交基矢组。

(2)量子概率理论框架

在量子概率框架中,一个事件(狀態)是多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点,或者说,一根矢量。一个事件体系由一个归一化的矢量表示。

四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一个事件 |S >(代表四维希尔伯特空间内的一个事件) ,由 |A>, |B>, |C>, 和 |D>四个正交的基矢撑展而成。事件 |S>  = a |A> + b|B> + c|C> + d|D> ;a,b,c,d 是各个基态的振幅;

|A>的可观察概率是 a2, |B >的可观察概率是 b2,

|C>的可观察概率是 c2 , |D >的可观察概率是 d2 。    

      a2+b2+c2+d2= | S |2 = 1
图片

图4  四维希尔伯特空间

认知主体一旦形成对事件的判断, 就会导致被观察体系的坍缩,从波动的图像变为明晰的图像

量子概率把“多元”的“动态”概念引入认知领域,将体系矢量视为众多基矢事件的叠加,体系矢量在基矢上的投影可以随时间而变化;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对应着多个消长着的组分的“状态叠加”,每个组分的态有它的“振幅”,振幅平方就是相应态的概率。

量子认知决策强调了事物多元、变化、以及主客观互动的特点。把多元和动态引入了认识论,有可能更贴切认识世界,描述世界,测事件的走向,做出合理的决策

(3)经典概率与量子概率的比较

图片
图5 马尔可夫模型 (虚线) 和量子模型 (实线) 预测的转换概率
资料来源:杰尔姆等,量子思维,认知和决策的量子模型,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p239

3、理解本书的两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是理解体系矢量在子空间的投影“振幅”以及振幅平方

量子概率论讨论的“次序效应”,“干涉项”效应等等,都是从振幅生发的。可用狄拉克符号简明地表示, 也可用矩阵表示。对事物某个属性的测量,相当于让矢量在相应基矢上“投影”,投影矢量的长度代表事件属性的“概率振幅”;“概率振幅”的平方,代表属性的概率。

测量得到结果,导致体系的坍缩,从叠加态转换为单一基矢态。

(2)关键点2是理解加入了时间项的正向方程

与“带时间项的薛定谔方程”类似,解方程将得到与三角的正弦余弦相关的指数函数,从而得到方程解的“波动”性。

这两点是本书的精彩之处。

4、数学工具:矩阵代数、频谱分析、多维空间矢量

大二的线性代数课程中。书的第二章概括地介绍了线性代数,最好把这本书的第二章线性代数浏览一下,如果觉得还不清楚, 建议找一两本简明扼要的线性代数教材入门。

矩阵运算软件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Matlab强大无比,matlab是不可缺的工具本书的附录也列出了几个Matlab案例。

如果MatLab 软件可试试Excel 。Excel软件计算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在计算行列式求值,矩阵相乘,矩阵求逆等方面非常出色,但在更进一步的矩阵计算方面(如本征值计算),Excel不如Matlab

5、量子概率决策的前景

将量子概率运用于认知决策,是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有不同的意见是必然。量子概率理论在认知和决策上的运用,目前还在初始阶段,还有许多要探索的领域。

(1)需要开发更多的研究, 以便直接测试基本的量子特征。为了检测不确定性原则, 开发等级计分的模型

(2)开发更明确的方法来先验地判断两个问题 (或两个变量, 或两个可观察变量) 是兼容的还是不兼容的。到目前为止, 兼容性与否都是事后才被确定的, 例如, 先观察到了 “顺序依赖性”, 才意识到两个事物不兼容。如果能够在测量之前就预测兼容性存在与否, 然后进一步预测何时会发生顺序效应, 这样的预测则会强有力得多

(3)开发置信度和响应时间的量子模型。目前我们还处在模型开发的早期阶段, 量子随机行走模型的数据拟合, 还不像传统随机行走模型那样好 (Busemeyer et al.,2006a)。要开发这些模型, 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Fuss & Navarro,2008)。

(4)将量子理论扩展到认知和决策的新的实验领域。一个值得量子理论探索的重要领域, 是关于相似性判断

(5)从理论上考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量子模型与传统认知模型的不同

(6)探索量子理论与其他广义不确定性理论的关系 如信念函数理论、模糊逻辑理论 、直觉概率论

(7)开发并测试将 “学习、 记忆” 和 “决策模型” 整合为一的量子体系模型

二、量子理论可以预测吗?

用量子概率原理解释提问顺序效应的是Aerts (1994),之后 Andrei Khrennikov(2004)提出了一些想法,Elio Conte发表了验证想法的相关实验 (Conteetal.,2009)。Wang 和 Busmeryer(2012)开发的用于解释和预测提问顺序效应的量子模型,另请参见 Busmeryer和 Wang (2010)。此处描述的量子模型适用于四种不同类型的顺序效应,包括同化、对比、 加和以及减差效应。

量子理论的关键思想是,要确定某个答案的概率,只需状态矢量S投影到代表答案的轴线上,投影长度的平方就是答案的概率

三维量子模型Aerts(2009) 提出了一个 “并集效应” 的三维量子模型。现在我们假设有三个互斥的推理状态:

BD〉表示推理 “对手将背叛”,

BC〉表示推理 “对手将合作”,

BN〉表示推理 “对手既不背叛也不合作”

受试者从初始状态S〉出发,转换为以上三个推理状态,可以写出单位长度的振幅分布。

四维量子模型Yukalov和Sornette提出了一个“并集效应”的四维模型 (2009)。考虑囚徒困境范式,受试者初始的所有情形可表示为四维空间内长度为1的矢量。ψij是相信对方将采取行动 i(i=1表示相信对方会背叛,i=2 表示相信对方会合作),而玩家倾向于采取行动 j(j=1 表示玩家背叛,j=2 表示玩家合作)。

玩家选择合作的总振幅基于一个叠加态, 是玩家关于对方有不同信念但仍选择合作的状态叠加:

图片      

三、全书主要内容

第1章 为什么要在认知决策领域运用量子理论?
1.1 用量子方法解决认知和决策问题的六个理由
1.2 认知和决策领域的四个案例
1.3 历史回顾和更广阔的图景
第2章 什么是量子理论——一个简单的介绍
2.1 几何方法
2.2 路径图方法
2.3 矩阵代数
2.4 线性代数
2.5 量子公理
2.6 关于量子理论的进一步阅读建议
第3章 量子理论可以预测什么
3.1 一个简单的例子
3.2 互易定律的实验检验
3.3 一般量子模型
3.4 预测顺序效应
3.5 结束语
第4章 如何应用量子理论
4.1 交集谬误和并集谬误
4.2 推理的顺序效应
4.3 兼容性与量子合理性
第5章 受量子启发的概念组合模型
5.1 概念组合与认知
5.2 基于量子干涉的概念组合的非组合模型
5.3 将概念组合建模为复合量子系统
5.4 用于分析概念组合的组合性的概率方法
5.5 “ 非组合性” 概念组合的案例
第6章  量子理论在联合记忆识别中的应用
6.1 情境过度分配效应
6.2 经典概率
6.3 认知模型
6.4 路径图量子模型
6.5 各种模型的
第7章 人类语义空理的类量子模型
7.1 人类心理词库
7.2 单词、 语境和希尔伯特空间 
7.3 超距怪异行为”
7.4 语义空间的量子力学
7.5 词义空间之间的距离  
第8章 什么是量子动力学
8.1 双稳量态子感知动应用
8.2 分类决策的应用
8.3 随机行走信号检测模型
第9章 什么是量子优势 量子在决策中的应用
9.1 阿莱悖论和艾斯伯格悖论
9.2 并集效应
9.3“并集效应” 的马尔可夫模型和量子模型
9.4 动力学一致性
9.5 分类对决策的干涉
9.6 结论
第10章 如何使用量子信息论为人类信息处理建模
10.1 由量子位元表示信的息信息
10.2 受控 U 逻辑门形成的规则
10.3 以增 - 减状态表示的评估
10.4 状态 - 动作序列
10.5 结束语
第11章 量子体系可以学习吗?介绍量子更新
11.1 基于经验的量子状态更新
11.2 基于梯度下降学习的权重更新
11.3 量子强化学习 _ 340
11.4 学习模型总结
第12章 量子认知和决策的未来前景如何?
12.1 量子认知对认知和决策的贡献
1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12.3 量子认知的实际应用
12.4 量子合理性
12.5 神经科学与量子理论
12.6 意识之难题
12.7 量子和认知之间的结合只会导致谬论吗

辑:贾宇静

转载请标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