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山界》的两种视角——统编本教材解读第924期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第6课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翻的山——老山界的过程,中间有许多文字是写老山界的艰险和红军翻山的困难的,但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时时处处都有另外一种感受——乐观。作者是从两种视角来看老山界的,一种是常人的视角,另一种是超人的视角,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1.在山脚下行军时,走走停停,后面的队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就是常人的视角,是描写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2.“满天的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平生没见过的奇观。”这就是超人的视角了,翻山辛苦,夜晚行军更辛苦,可在作者眼中,首先看到的是“平生没见过的奇观”,这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心中永远充满热情和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发现美好,这就是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3.“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这又是常人视角。

4.“'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这是超人视角,在如此难行的路上,大家却举重若轻,互相鼓励,开着玩笑,让人想起毛主席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就在这里睡觉?……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法子的……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是常人视角,在困境面前,所有人都会抱怨的,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作者只从超人视角来写,那就不真实了,红军也是人,他们首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但红军在关键时刻都是钢铁战士。只有写好好常人,才能衬托超人的可贵。

6.“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这又是常人视角,“冷”是真实感觉,“卷”“蜷”都是真实反应。

7.“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超人视角,作者忽然之间就战胜了“冷”,把注意力转移到天空、山峰和夜晚的声响,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的观察,作者感受到了苍穹之美和天籁之音。“美”产生力量,心中有美,眼中、耳中就会出现美,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8.“远远地听见敌人的飞机在叹息,大概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又是超人视角,敌机的轰鸣声本来是刺耳的,是令人恐怖的,可是在作者听来,却是“叹息”,这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反动派的惋惜。

9.“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去,清得透底。”这既是常人视角,也是超人视角,风景确实好,谁都看得到,但如果心中总是想着翻山的艰苦,想着身体的疲惫、肚中的饥饿,是不会看到如此美丽的风光的。

教学时通过分析“常人视角”和“超人视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理解红军创造长征奇迹的思想根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