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统编本教材解读第939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诗经〉二首》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课文,选了《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这篇课文我曾在包头、怀仁等地执教过,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我的教学思路非常简单,就是是带着学生品味《诗经》之美,主要从三个方面品美:品味《诗经》的音乐美;品味《诗经》的情感美;品味《诗经》的艺术美。开始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朗读了我写的关于中国诗歌的两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诗的魂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幅世外桃源的祥和景象。纵然是在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头顶着的是炎炎烈日,脚下踩着的是滚烫的土地,挥洒的汗水中仍然浸润着浓浓诗情。

中华诗词从仲尼编辑的《诗经》走来,从屈平悲叹的《离骚》走来,她一路走来,从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诗歌的韵律在中华大地亘古不息;她一路走来,走出了建安风骨、魏晋风度,走出了大唐气象、两宋繁荣,走出了元代曲调、明清风骨……她一路走来,终于走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以美读为主,反复朗读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然后用三个表格分别小结,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套用一句《舌尖上的中国》中最火的话,“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我想,我们的先民在创造这些诗歌时,无论是情感还是思维都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他们就用了反复歌咏的手法,我在教学时,也想用最简单的反复诵读的方法来学习。

后来听定边三中的乔亚玲老师用吟诵的方法教学《诗经》中另外一首诗,感觉更美,让人很感动,印象很深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