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想——统编本教材解读第963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应一位老师之请,我用两天时间解读两首古诗。古诗词优美、雅致、文学气息浓,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和精深、优美的情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名作,它不仅表现出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还能够体现他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我们教学时,就要围绕这两个重点组织学习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对于这样的古诗文名篇,我们一定要进行丰厚的教学铺垫:作者、背景、体裁、特殊名词——茅屋、丧乱等都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朗读:读出诗歌意味,读出凄凉之感,读出顿挫之感,读出崇高之感。
第三,要理清全诗的思路,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分四段,分别对应起、承、转、合。
第一段:起——开篇点题,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段:承——承接一笔,叙述茅草被抢的无奈。
第三段:转——场景跳转,描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合——卒章显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全诗的四个段落中,描述的情景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相同,注意让学生在品读古诗关键句子的同时,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第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要结合杜甫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的悲苦人生,感受作者宁可自己受苦,唯愿天下人幸福的博大胸怀。可以再链接作者的《登岳阳楼》一诗中的名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来帮助学生理解。


据此,我们可以设置课堂教学的四个活动:
一、叙说一个凄苦的故事
二、梳理一种清晰的结构
三、赏读一些含情的句子
四、感受一种博大的胸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