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的两位师父——《西游记》导读系列——统编教材解读1222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众所周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共有两位师父,一位是菩提老祖,一位是唐僧。这两位师父,一位是悟空的经师,一位是悟空的人师;一位教了悟空一身本事,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十八般武艺;一位只教悟空做人之道,要为善、有礼、自律。这正合了现在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菩提老祖教给悟空的是关键能力;唐僧教给悟空的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那么不同的师父有结果有什么不同呢?

凭借菩提老祖的修为,不可能不知道悟空如果有了一身本事,将来会干出什么事,所以他在孙悟空临别之时就叮嘱:“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万劫不得翻身。”这话说得够狠,所以孙悟空从此再也没有提过这位师父,菩提老祖也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西游记》中,师父做到这种程度,也是没得说了。

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到底修了什么?我们看看菩提老祖修行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两句话是两个字谜,答案是“寻心”。因为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迸出来的,他开始是无心之猴,先要修心。这里的心其实就是意念,要学意念,先要学会意念的转移速度。佛家有“一念三千”之语,只有心能够一念之间跑到十万八千里外。还要学意念的变化形态,所以孙悟空有了七十二般变化,暗合地煞之数,也只有心才如此善变。孙悟空又学会了用毫毛变万物,其实这也是意念之功,叫“心想事成”。正因为孙悟空成了有心之猴,所以他开始追求名和利,开始了自己的“胡闹”,最后落得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为什么孙悟空第一次求学,结局会是那样?因为菩提老祖只教给他关键能力,没有教给他必备品格。他有了本事,不知道这本事该怎么用才合适,那就先满足自己的低层需求:吃好、喝好、玩好。那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菩提老祖要传给孙悟空那么强的本领,却不教给他必备品格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菩提老祖就是要让他去闹。为什么要让孙悟空去闹呢?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菩提老祖对当时三界中的秩序不满意,他自己不好意思去闹,就放一个弟子去闹他一闹。

再看孙悟空的第二位师父,除了碎碎念,再没有其他本事。从唐僧教育徒弟们的方式看,他倒更像一位唠唠叨叨的师母。他告诉悟空:“只因为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他告诉悟空:“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来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家人不打诳语。”类似于这样的告诫,几乎每一回都有,取经路上,唐僧就这样碎碎念,最后把孙悟空给教成了“斗战胜佛”。

唐僧虽没有本事,他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一心向善,普度众生,孙悟空耳濡目染,最后也成了佛。唐僧教给孙悟空的必备品格,重要的就是三点:自律、尊重、认真。正好与我们核心素养提出的必备品格相同:“自律”是解决“我”与“自我”的关系;“尊重”是解决“我”与“他人”的关系;“认真”是解决“我”与“做事”的关系。有了这些必备品格,孙悟空虽不能成为“齐天大圣”,却成了“斗战胜佛”,也不枉了他一身的本领。

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孙悟空的求学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愿与同仁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